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新科技 » 正文

诺奖镜鉴下的创新驱动增长|为创新生态打造强大“免疫系统”

IP属地 中国·北京 中国经济时报 时间:2025-10-24 16:13:21



中国经济时报记者孙兆

当2025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的桂冠落在乔尔・莫基尔、菲利普・阿吉翁和彼得・豪伊特三位学者头上时,全球学术界再次将目光聚焦于创新驱动经济增长的核心命题。莫基尔从历史视角揭示持续增长依赖“有用知识”积累与制度开放性;阿吉翁与豪伊特则通过“创造性破坏”模型,论证创新通过淘汰旧技术推动经济动态演化。

在全球创新格局深度调整、中国以新质生产力引领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节点,这一理论成果为中国创新生态建设提供了重要启示。目前,中国全球创新指数已跃升至第10位,但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滞后、创新生态协同不足等挑战依然突出,而三位诺贝尔奖得主的研究为回答这些问题提供了理论钥匙。

推动科技成果及时转化为新质生产力

莫基尔在其历史研究中反复强调,“有用知识”的持续积累与制度开放性是经济持续增长的两大基石。这一论断,与当前中国创新生态建设的内在逻辑高度契合。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创新发展研究部第二研究室主任杨超对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表示,中国创新生态面临的最大挑战,在于如何更好地将科技成果转化为新质生产力,以支撑社会与经济高质量发展。我国是科技大国,科技人员数量、论文数量及专利数量均位居全球首位,但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大量科技成果,未能转化为新材料、新工艺、新方法与新产品,无法为创新发展提供直接动力。下一步,我国应进一步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同时,鼓励科研人员围绕实际问题开展研究,进而推动科技与经济融合互动。

“中国构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创新生态系统,核心发力方向应聚焦于制度保障、主体协同、要素支撑与开放合作四大维度,形成系统推进合力。”北京前沿未来科技产业发展研究院院长陆峰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如是说。

陆峰建议,第一,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是根本保障。通过健全新型举国体制,完善科技管理顶层设计与跨部门协调机制,以“揭榜挂帅”等模式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同时,优化科研评价体系,破除束缚创新的行政壁垒,将制度优势转化为科技竞争优势,为创新活动扫清障碍。

第二,构建协同创新生态是核心动力。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推动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深度对接,搭建“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全链条平台。

第三,强化人才与资源支撑是关键基础。构建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体系,通过“理论—实践”双轨模式培养复合型人才,完善人才引进与激励机制。

第四,扩大开放创新合作是重要路径。要主动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在前沿领域开展国际协同研究,参与全球知识产权治理。通过“引进来”与“走出去”结合,吸引全球创新资源,打造开放公平的合作环境,提升全球资源配置能力。

关键核心技术面临着多重挑战

阿吉翁与豪伊特提出的“创造性破坏”模型,深刻揭示了技术迭代的残酷性与必然性。在当前全球科技竞争日趋激烈的背景下,中国在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领域也面临着多重挑战。

陆峰表示,一是技术创新能力不足。长期以来,中国实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路径,过程中存在重 “引进” 轻 “消化” 的倾向,使得原始创新、颠覆式创新能力不强。与此同时,跨国公司对技术采取垄断限制与封锁措施,进一步阻碍了中国关键核心技术的创新发展。

二是基础研究薄弱。中国基础研究经费占研究与发展经费的比重低于欧美国家,企业偏重实用技术,基础研究和基础性技术供给能力不足。

三是关键领域存在技术瓶颈。在芯片制造领域,高端芯片制造工艺与国际先进水平有较大差距。在工业软件领域,EDA软件和PLM软件市场被国外企业垄断,国产软件全流程工具链不完善,生态成熟度不足。

四是科技成果转化效率不高。创新成果供需匹配性差,技术市场不健全,资金支持不足,相关制度和政策环境有待优化,中介机构作用不明显,这些因素导致中国科技成果转化率偏低。

五是高端创新资源集聚利用能力有待提升。中国吸引国外人才和投资的能力不足,技术联盟平台建设缓慢,参与国际技术合作的能力较弱,在国际技术合作中还存在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不强等问题。

“中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面临的挑战,集中于外部技术封锁、内部链条短板与生态协同不足三个方面。”中国商业经济学会副会长宋向清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说。

宋向清分析认为,第一,高端技术“卡脖子”与供应链安全风险。第二,基础研究与产业转化“脱节”。基础研究经费占比仍待提升,重大原创性成果偏少,部分技术突破停留在实验室阶段。此外,中小企业因研发能力薄弱,难以参与核心技术攻关,导致“前沿企业孤军奋战、非前沿企业内卷”的分化格局。第三,全球创新要素流动“壁垒加剧”。美国通过构建技术藩篱,催生“创新孤岛”,使得我国在高端人才跨境流动、国际联合研发等方面面临制约。

多维发力为创新生态打造“免疫系统”

从长期发展视角看,筑牢创新生态的“韧性”需要建立起能够抵御外部冲击、适应技术变革的“免疫系统”。这既要借鉴国际经验,又要立足中国国情,在人才培养、开放合作、文化培育等多个维度系统发力。

“从长期发展角度来看,构筑中国创新生态需要从三个方面入手。”杨超表示,一是完善科技评价制度。持续深化“破四唯”改革,不断探索新的评价标准,不再仅依靠成果数量和奖项评价,而是应建立以服务社会、经济和学科发展贡献为目标,综合运用同行评议和量化考核等方法,开展更加全面的科技评价。

二是建立更加符合新时代特征的国际科技合作机制。在当前科技创新普遍需要大团队、大设施、和跨学科合作的背景下,建设更加开放的创新关键,吸引更多国际先进科学家来华沟通交流,参与和设立国际科技合作项目,不断提升与全球科技前沿的融合程度。

三是培养更多具有批判性思维的人才。从基础教育开始,注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在高校的教学和科研活动中,更多地鼓励挑战权威和开拓创新,从而为打造创新策源地提供更多有能力、有方法、有思路的人才。

陆峰则表示,一要增强技术自主创新与备份能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针对关键技术和可能受封锁领域,制定技术备份计划,布局替代技术。同时,构建多元化国际技术合作网络,分散技术封锁风险。

二要完善制度体系与风险应对机制。在科技安全管理、受限反制等方面完善法律法规体系,建立科技风险评估和监管体系,制定不同等级的科技风险应急预案,提高制度抵御风险的能力。

三要提升组织灵活性与协同性。提升科研组织的灵活性,在关键元器件和设备采购等方面加强合作与共享。

四要强化社会支持与全民科学素养。重视科研中制度、组织与技术的整体性,形成应对合力。提高全民科学素养和国家安全意识,激发公众支持和参与科研的热情,培育民间科研力量,建立广泛社会支持网络。

五要坚持长期主义创新文化。培育崇尚长期主义的创新文化,设立相关奖项表彰长期技术攻关企业,建立创新过程追溯奖励机制,激励基础技术研发团队,克服急功近利心态。

宋向清表示,要筑牢制度“缓冲带”,借鉴美国通过立法整合创新资源的经验,完善科技创新立法与应急响应机制。强化能力“储备池”,持续加大基础研究投入。构建开放“防护网”,在坚持自主可控的同时,避免“封闭创新”。

总 监 制丨王列军车海刚

监 制丨陈 波 王 彧 杨玉洋

主 编丨毛晶慧 编 辑丨陈姝含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

全站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