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新科技 » 正文

从知识导航到跨学科服务,AI时代智慧图书馆何为?

IP属地 中国·北京 文汇报 时间:2025-10-24 18:17:08



“当代美术馆、图书馆、档案馆和博物馆的形态和功能日益交叉、趋同发展,这与当代重新重视知识体系化、学科交叉融合化,强调信息资源共享的新趋势符合。”第五届长三角公共图书馆发展论坛暨第十六届浦东图书馆学术论坛10月22日在上海浦东图书馆举行,上海大学党委副书记、教授段勇谈到,AI技术浪潮下,公共知识服务应打破学科界限,融合科技与人文。

论坛以“破界·融合·共生——公共图书馆的未来发展”为主题,汇聚行业智慧,展示创新实践。业内期待,通过一系列深度对话激发前瞻思考,共同谱写长三角公共图书馆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段勇与复旦大学教授、国家智能评价与治理实验基地副主任赵星,苏州图书馆党委书记、馆长接晔带来《GLAMS 视域下的数智时代图书馆》《天堂是智能的模样?——人工智能的走向及对图书馆场景的可能影响》《从“先行先试”到“多点开花”——苏州图书馆的时代担当》等主旨报告,阐释GLAMS视域、人工智能等因素的潜在影响,展现长三角公共图书馆在服务创新与战略布局上的实践探索。

GLAM是“Galleries, Libraries, Archives and Museums(美术馆、图书馆、档案馆和博物馆)” 等“旨在帮助大众获取知识的文化组织”的缩写。在段勇看来,需加上“S”的维度,即“Science Center”,让知识应用与科技发展更高效融合,助力资源匹配更精准灵活。

在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当下,图书馆角色和功能正发生深刻变化。究竟什么样的图书馆更“聪明”?从阅读空间到知识孵化器,AI时代智慧图书馆何为?赵星举例谈到,多家中外图书馆拥抱人工智能,如美国国会图书馆推出“报纸导航员”,利用计算机视觉AI,提取历史老报纸中的照片、插图、漫画、地图等图像资源,将其加工塑造成可被搜索的庞大数据库,大大提高资料利用效率。

此外,新加坡图书馆“Spectacles增强现实AI眼镜”,通过扫描读者正在看的书籍,利用文本识别和机器学习技术,提供实时的视听增强现实效果与沉浸式阅读体验。

如何持续引领图书馆新潮流?苏州图书馆推出AI助手、AI荐书、检索词推荐等功能,共享平台上线后累计线上引入38万种电子图书、万余种有声书资源、500场江南文化讲座视频和1800部古籍资源。目前注册用户超67万名,服务逾959万人次。

上海临港科技智慧图书馆是一家“没有纸质书”的新型图书馆,在馆际合作领域构建资源共享平台,光是“数字核心”云平台元数据拥有超20亿条数据记录,包含2万个期刊出版社、7万个图书出版社,315种资源类型,数据每日更新。


现场,围绕《人工智能赋能博物馆、美术馆的策展实践与思考》《南京图书馆“全国维护青少年权益岗”案例》《活化典籍资源,融合地方文化,打造可持续的沉浸式体验新业态》《“阅读与传承”——地方文化阅读推广的多元化》《从阅读推广到美育融合,构建青少年成长新生态——杭州图书馆“太阳风”活动品牌创新实践分享》《温图“蝶儿飞”百队千户阅读漂流实践案例》《“百位名家进滁图”系列品牌讲座》等主题,业内人士分享各馆创新实践。


第二届任溶溶“童诗童话”原创征集、第五届长三角亲子绘本插画创作大赛同期颁奖,“浦浦到家书香万家——浦东图书馆开架网借服务”启动。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