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人工智能(AI)相关公司估值飙升、大规模的AI投资以及 AI 生态系统的日益闭环,有关 AI 泡沫的担忧再度浮现。
AI投资的狂热程度史无前例。据报道,全球十家尚未盈利的AI初创公司在过去12个月内估值合计暴增近1万亿美元,创下史上最快的财富膨胀速度。与此同时,今年以来,它们共同吸引了超过2000亿美元的风险投资资金,占美国VC全年投资总额的三分之二。但是,它们几乎全部处于亏损状态。
![]()
AI泡沫的担忧再次浮现,可以说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强烈,许多涉及AI领域的公司的估值显著上升,对AI建设的投资持续大量增加,以及AI生态系统日益呈现循环性,模型公司、基础设施提供商和超大规模企业相互之间签署协议,这些协议模糊了客户、供应商和容量提供商之间的界限。在这些事态发展和日益加剧的担忧背景下,即大型科技股的上涨可能掩盖了更广泛市场中的疲软迹象,关于AI泡沫的担忧是否合理成为了市场的焦点话题。
![]()
此前,美国大型银行公布了创纪录的季度业绩——交易活动与应收均创下新高,部分动力来自于人工智能(AI)热潮。然而,多位华尔街高管却警告称,AI行业可能正陷入过度狂热之中。与此同时,英国央行与IMF总裁克里斯塔利娜·格奥尔基耶娃本月也均对AI热潮推动的美股繁荣表示担忧。
而且智通财经APP获悉,根据美国银行最新基金经理调查,随着今年人工智能(AI)概念股经历了一轮强劲上涨,认为该板块已陷入泡沫的全球基金经理比例创下历史新高。在10月的这项调查中,约54%的受访者表示科技股当前估值过高;而就在上个月,近半数受访者还对“科技股估值过高”的担忧持否定态度。与此同时,对全球股市估值过高的担忧也在本次调查中升至峰值。
那么,这种担忧是合理的还是过度的呢?
在经历了数年的乐观情绪以及股市持续创新高之后,一些投资者如今对美国股市泡沫表达了担忧,将其与互联网泡沫时期的资本支出热潮及随后的破灭相提并论。
对此,高盛团队表示,虽然都看到了一些令人担忧的因素,但他们总体上认为美国科技行业目前尚未陷入泡沫(至少目前还没有),但更担心公开市场估值与(更高的)私募市场估值之间的巨大差距。
高盛股票策略师指出,虽然当前时期的一些特征与过去的泡沫相似,而且交易的循环性值得警惕,但公开市场估值和资本市场活动水平仍低于网络股泡沫时期的峰值。他还指出,Mag7公司继续产生超额的自由现金流,进行股票回购并支付股息--这种行为在网络股泡沫期间是很少见的。因此,他似乎不太倾向于将当前公开市场的情况称为泡沫,尽管他承认“人工智能可能还没有成为泡沫”。创投公司Bessemer Venture Partners合伙人Byron Deeter也对 AI 资本支出的繁荣更为乐观。
![]()
不过,红杉资本分析师David Cahn则持不同看法,他认为只有通过通用人工智能(AGI)才能证明到 2030 年大规模数据中心建设的合理性,同时仍看好私人 AI 应用公司的大量机会。 而纽约大学教授Gary Marcus对这项技术本身仍持怀疑态度,至少就其目前的形式而言。
Impactive Capital管理合伙人Lauren Taylor Wolfe也指出,人工智能行业正处在泡沫之中,最终必将破裂。她将当前AI投资狂潮与1990年代末的互联网泡沫时期相提并论。她的核心担忧在于AI领域投资与回报的严重脱节。"数万亿美元资金正被规划投入AI领域,而科技七巨头仅产生数千亿美元自由现金流。谁能证明未来五年能产生数万亿美元利润?这根本无法实现,从数学角度看就不成立。"
尽管如此,高盛认为,目前的上涨行情——尤其是科技股的强劲表现——“迄今主要仍由基本面增长驱动,而非非理性投机所致”。
那么,投资者应该如何布局?
高盛得出的结论是,科技行业的机会依然存在,但多元化是明智之举。在技术领域,高盛分析师认为那些能够受益于潜在的AI颠覆且未被充分重视的增长故事的股票具有价值,并看到了AI基础设施、平台和应用程序各个层面的机会;同时还认为领先半导体公司的投资主题仍然稳固。
红杉资本合伙人的CahnCahn也表示看到了AI应用公司中的巨大机会,这些公司主要存在于今天的私人市场中,“价格较高,但商业模式质量很高”。
德意志银行则强调,识别泡沫几乎不可能,因为没人能就"资产价格显著高于内在价值"的确切定义达成一致。历史经验显示,泡沫并非线性过程,通常在数轮涨跌中发展。德银总结称,市场可能保持"非理性"的时间比投资者保持偿债能力的时间更长。该行建议投资者采用长期持有策略,以获取补偿股权投资风险所需的风险溢价。





京公网安备 110114020135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