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经纬10月24日电 (罗琨)“航天已成为国家新质生产力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商业航天企业而言,这是非常实在的利好。”24日,商业航天企业时空道宇CEO王洋在接受中新经纬专访时指出。
他希望,在未来十年,通过中国航天人的努力,让卫星变得像电、像地面网络一样,成为基础的公共能力。
“发展方向更清晰、应用空间更大了”
10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公报发布。公报提到,“坚持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方向,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
10月24日,中共中央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和解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国家发展改革委党组书记、主任郑栅洁介绍,《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打造新兴支柱产业,加快新能源、新材料、航空航天、低空经济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将催生数个万亿元级甚至更大规模的市场。
王洋认为,对商业航天产业来说,利好主要体现在两个层面:第一,发展方向更清晰了。 第二,应用空间更大了。
从发展方向来看,他指出,“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这其实就是商业航天正在走的路。“我们在卫星制造环节引入汽车行业的柔性生产线理念,实现了卫星的规模化、模块化制造——这本身就是智能制造和航天工业融合的产物,以这个为基础,时空道宇得以快速实现吉利星座一期组网部署。”
从应用空间来看,他指出,卫星将和汽车、船舶、无人机、低空经济、应急通信等产业深度融合。他以时空道宇为例说,吉利星座正在和海洋渔业、工程机械、智能网联、应急通信等多个领域融合应用,赋能产业数字化发展。
“很多人提到航天,第一反应还是‘离我们很远’的事,但其实商业航天真正的意义,就是让卫星离生活越来越近。”王洋说,它能解决的,是“连接”的问题。
他举例说,吉利星座现在已经实现了全球除南北极外任一区域的实时物联通信覆盖。在偏远地区、山区、沙漠、海洋——这些没有地面信号的地方,卫星通信能让大家依然保持在线。
在工程机械行业,很多大型设备常年在矿区、荒漠、高原这些信号盲区工作。设备数据往往无法实时上传,出现故障只能人工排查、人工调度。王洋说,通过低轨卫星网络,工程机械可以实现远程定位信息传输、运行状态监控和无人化调度。
他总结说,商业航天发展的核心就是解决“信号连接的最后一公里”痛点。它让信息不再受地理限制,也让数字中国真正具备“全时空在线”的能力。
从“能上天”走向“能落地”
谈及行业的应用前景时,王洋指出,“加快建设航天强国”其实是在为商业航天描绘一个非常清晰的未来方向。航天正在从国家战略层面,真正走向产业化、全球化。
他介绍说,从产业趋势上看,商业航天正处在一个“由点到面”的阶段。
“过去几年,我们更多是在验证——卫星能不能量产、上天后在轨试验是否成功。现在,行业开始进入‘能不能规模化应用、能不能服务全球市场’的阶段。”
公报还提到,“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
王洋认为,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其实就包括了天地一体化的信息网络,这对低轨卫星物联通信领域是巨大的机遇。
他指出,从市场空间来看,未来商业航天的边界会越来越宽。卫星将成为数字经济、交通、能源、海洋、农业等行业的底层连接基础设施。从全球视角看,商业航天也正在成为科技创新的新赛道。“谁能在低轨卫星通信、星地融合技术、数智化制造上形成自主能力,谁就能在新一轮科技革命中占据先机。”
据他介绍,目前,时空道宇已实现空间段、地面段、应用段全栈自研能力,从星座系统设计验证、载荷平台自研、卫星量产、星群测运控自主管理,到应用通信芯片、模组、终端实现全链条自主研发与量产。
在他看来,未来十年会是中国商业航天从“能上天”走向“能落地”的关键十年。“对时空道宇来说,这是挑战更是机遇——我们希望通过技术创新,把中国的低轨通信能力推向全球,让卫星真正成为服务民生和产业升级的新型基础设施。”
(更多报道线索,请联系本文作者罗琨:luokun@chinanews.com.cn)(中新经纬APP)
(文中观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中新经纬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
责任编辑:魏薇 李中元





京公网安备 110114020135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