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新科技 » 正文

半年月活增长 80 倍,ima 想升级成人的「第二大脑」

IP属地 中国·北京 极客公园 时间:2025-10-24 20:10:59


但它还是不能一键整理微信收藏夹。


作者|连冉

编辑|郑玄

10 月 23 日,ima open day 上,腾讯 ima 公布了 ima2.0 版本,并在 24 号开启了内测。

ima2.0 版本包括了以 agent 能力为基础的「任务模式」,以及知识库「AI 要点」等功能。升级后的 ima,将成为能理解目标、执行任务、产出结果的「共事伙伴」。

上线一年以来,ima 知识库文件总量达到 2 亿,相较今年 1 月,今年 9 月月月活增长突破 80 倍。

这组数据,既是「第二大脑」类产品高速增长的证明,也引发了一个问题——当用户疯狂「囤积」信息,这个「大脑」究竟是变得更智慧了,还是会成了一个更臃肿、更让人焦虑的「数字仓库」?如何才能更有效地让这个「第二大脑」运作起来?

ima 2.0 版本的发布,特别是基于 Agent 能力的「任务模式」的发布,可以看出其正在试图回答这个问题。

从被动「知识库」成为主动「共事伙伴」,ima 不再满足于帮用户「存起来」,而是要开始替用户「用得好」,这也是一次关于人与信息关系的再思考。

不过,关于笔者关心的 ima 能否整理「微信收藏夹」,目前看来无望,主要是由于隐私等问题,ima 产品负责人 Jayden 举了个例子,比如用户收藏的内容可能会有一些群聊当中其他人的言论,那这个就会涉及到一些隐私问题。

就像活动现场有其他用户提到的「ima、腾讯元宝和微信公众号后台,这三者都有知识库... 未来会把这三个产品打通或整合吗?」。

ima 团队明确回应:「这些是不同的产品。腾讯非常尊重用户的数据隐私,就像 QQ 和微信的数据在内部也不会透传或打通。目前还没有把(不同产品间的)数据进一步打通的计划。」

01

当知识库学会「做任务」:

从存储信息到完成工作

ima 2.0 的「任务模式」,核心是 Agent(智能体)能力。用户交互的逻辑发生了改变:不再是给 AI 一个「关键词」,而是给它一个「目标」。

ima 2.0 的「任务模式」支持生成报告、播客两种内容形态,用户可在首页或知识库内用自然语言提问发起任务,还可以给任务加上知识库、文档、图片、音频、网页、笔记等附件,相当于大模型在执行任务时有了「参考课本」;在生成音频形态的播客时,则支持选择对谈人数、音色等,满足学习或工作场景下的深度信息处理和创作需求。


ima

「任务模式」的推出,直指一个核心痛点:知识管理不应止于「收藏」。

新版 ima 允许用户直接在首页或知识库内,用自然语言发起一个复杂任务,比如「帮我写一份新能源汽车市场报告」或「为我设计一节『生成式 AI』教学播客」。

报告生成满足了工作与学习场景下对结构化信息的刚需,而播客生成则展现了 AI 在非结构化、创意性内容上的潜力。

它的关键升级在于,用户可以同时「喂」给 AI 相关的知识库、文档、音频、网页等附件,作为执行任务的「参考课本」。

启动后,ima 将不再是简单的「搜索」,而是通过大模型自主拆解和规划任务步骤。

它会主动调用一系列工具——包括精读内容、全网搜索、知识库查询和内容创作——来完成指令。在这个过程中,Agent 会进行自我监测与修正,试图将过去繁琐的「搜、读、写」工作流一体化,最终产出可直接使用的结果,如一份报告或是一期支持多人、多音色的播客。

Agent 不仅能完用户「要求」的工作,还能以一种更具创造力的方式,超出你的预期。

与此同时,知识库的底层能力也在升级。新增的「AI 要点」功能,意味着系统会尝试自动为知识库生成结构化摘要,让「存量」信息变得更易于被 AI 理解和调用。

极客公园也体验了 ima 2.0 内测的「任务模式」。


极客公园

我先是让 ima 自己测评自己,「写一篇 ima 2.0 的测评稿,并且要和它在市场的同类产品如 Notion AI、get 笔记等进行对比。」


极客公园

ima 在执行任务前跟我确认具体细节。


极客公园

在 14 分钟的等待过后,ima 完成了这份测评,不过看起来它似乎没有解读到「稿件」这个格式上的要求,给出的是罗列式的对比结果。

视频极客公园

可以看到,ima 的对比过程很详细,但是在最终结果输出后,并没有给我一个「复核」的余地,只能在旁边记笔记,不像其他产品,在输出结果后,任务对话框还在,还可以继续多轮复核,但在 ima,目前看起来只能跳出这个任务再去自行复核。

我继续试了试播客生成。我把刚刚的 ima 测评文档加入了个人知识库,「根据 ima 测评内容文档,改编成一期 10 分钟的双人对谈式播客。A 主播是科技评论员,风格犀利;B 主播是产品观察家,风格温和。请生成他们的对话脚本,并直接生成音频。」


极客公园

视频极客公园

可以看到 ima 生成的这份播客脚本也是非常详细。

不过目前还没有在 mac 版本上看到「生成播客」的按钮,于是我打开了手机端的 ima,在个人知识库里选择了这份刚刚生成的测评文档,很快,ima 就为我生成了这个时长大约 13 分钟的播客。


极客公园

播客链接如下:生成播客 https://ima.qq.com/share/#/ai-chat/XpiTdIGzS

我把耳机分给旁边的朋友(没有告诉她这是个 AI 播客),她听了一半,反馈是「听起来聊的还行,就是有点太平了」,AI 确实高效,但人感也是难以比拟的。

02

在用户的反馈中「生长」,

2 亿份文件催出的进化

ima 能够在短短一年内积累 2 亿份知识库文件,获得从医生、律师到教师、海关等 20 多个行业的深度应用,其背后是一套快速迭代、深度聆听用户需求的产品哲学。


ima 产品负责人 Jayden |ima

ima 产品负责人 Jayden 在开场时提到,团队的初衷是想帮助人们「抓住划过指尖却抓不住的信息」。而产品经理 Jason 则分享了这条「抓住信息」的道路是如何在用户的声音中被铺就的。

在产品上线前,团队曾为个人空间的容量进行过激烈的讨论。最初的设想是 1G,因为团队希望用户放入知识库的都是经过「精挑细选」的内容。

但用户的反馈打破了这一设想。「如果 ima 是我的第二个大脑,谁会希望自己的大脑有容量焦虑?」——这句来自用户的灵魂式拷问,让团队彻夜讨论,最终决定将个人空间扩容到 30G。

这一决策背后,体现了团队对产品定位的洞察:工具不应该给用户增加新的负担和筛选成本,而应该提供足够的安全感,让用户可以放心地将一切信息「丢」进来,将整理和筛选的难题交给 AI。

另一个讨论是关于「文件夹」。ima 的早期版本极其简洁,没有文件夹功能,是希望用户能彻底摆脱传统的文件管理束缚,完全依赖 AI 进行检索。

但这引发了用户截然相反的反馈:一部分「初心派」用户认为这正是产品的魅力所在,清爽、无负担;而另一部分「现实派」用户则感到焦虑,「文件像掉进了一个巨大的黑洞,这种失控感让人不安」。

团队内部也因此分裂成两派,进行了激烈的讨论。最终,他们选择了一个更成熟的方案:保留主界面的简洁,同时允许有需要的用户在二级界面方便地创建文件夹。

Jason 总结称不希望盲目堆砌功能,但简洁也并不意味着简单。这个案例诠释了 ima 的价值观:尊重用户习惯,同时提供更优越、更未来的解决方案。

从快速迭代,到拥抱用户反馈,再到知识库从个人走向共享、走向公开,ima 的每一步都踩在真实的需求上。

ima 的这次升级,可以说是被过去一年的高速增长「逼」出来的。

当一个工具足够强大且易用,它就不再仅仅是工具,而会成为一种基础设施,催生出千人千面的应用范式。 在 ima 的案例中,我们看到了知识在不同行业中被激活、应用和增值。

对于医生、律师这类高度依赖专业知识和经验的职业,ima 成为了他们的「外接大脑」。

在医疗领域,重症医学主任医师孙孝利将最新的医学指南和临床病例搭建成知识库,在遇到复杂病情时,可以随时向这个「医疗第二大脑」提问,快速查询知识、辅助制定治疗方案。这不仅提升了效率,也在关键时刻为患者的安全增加了一重保障。

在法律领域,王杰文律师将一个法官审理的 778 份判例全部上传至 ima,通过 AI 提炼其裁判倾向和逻辑。过去需要耗时一周的研判工作,现在半天就能完成。这也是将「数据」转化为「洞察」的典型应用。

还有政务服务领域,钱江海关将 200 多部法规和上千条咨询实例构建成 AI 知识库,让政策答复的准确率接近 100%。过去面对民众五花八门的提问,一线人员可能需要翻阅大量文件,现在只需简单提问,AI 就能给出兼具权威性和可操作性的标准答案。

教育领域,拥有 25 年教龄的历史老师「定哥」,则展示了一个 AI 如何成为「考点分析师」与「答疑助教」的生动案例。

他将自己 10 余年积累的 3 万份教学资料、全国高考题、名师讲义全部注入 ima。过去,学生遇到问题只能等老师有空再解答,学习进度常常被拖慢。现在,学生可以随时向这个「不知疲倦」的助教提问,获得个性化的指导。他所带班级年级前 20 名的人数,从过去的 2-3 人增加到了 8 人。

而且,「定哥」发现,AI 并没有削弱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反而因为解决了大量信息检索和基础答疑的工作,让学生有更多时间去进行更高层次的追问和探索,真正实现了因材施教。

正如 ima 产品负责人 Jayden 所言,创造 ima 并非只为解决效率难题,而是要让信息「不只是『存起来』,还能『抓得住』、『用得好』」。2.0 的「任务模式」,正是 ima 为这 2 亿份「存量」文件,寻找「增量」价值的最新尝试。

不过,关于笔者关心的 ima 能否整理「微信收藏夹」,目前看来无望,主要是由于隐私等问题,Jayden 举了个例子,比如用户收藏的内容可能会有一些群聊当中其他人的言论,那这个就会涉及到一些隐私问题。

就像活动现场有其他用户提到的「ima、腾讯元宝和微信公众号后台,这三者都有知识库和自动回复功能。我需要把一套资料上传到三个不同的地方,但它们都是腾讯一家的。未来会把这三个产品打通或整合吗?」

ima 团队回应称,「这些是不同的产品。腾讯非常尊重用户的数据隐私,就像 QQ 和微信的数据在内部也不会透传或打通。目前还没有把(不同产品间的)数据进一步打通的计划。」

关于 ima 在信息保密方面有哪些措施,以及如果信息(如通过截屏)被泄露,是否有追踪溯源的功能,还有未来是否会考虑上线如水印等特殊的信息保护功能等问题,ima 团队回应称数据只会用于用户自己的问题和操作场景,并不会被用于模型的训练以及不同用户间的数据是「完全是隔离」的;以及用户信息存储在腾讯云的数据库上,腾讯云在数据传输、备份和容灾方面有高标准。

关于信息泄露追踪 (水印) 的需求,团队称首先在知识库的成员管理中有审批和加入机制,这是第一层把关,其次后续会考虑提供类似腾讯文档的水印工具(如设置密度和文字),但 ima 只提供工具,最终的应用(如何保密)还是需要用户自己的意识和判断。

回顾 ima 这一年的发展,从一个简洁的知识库到一个能够执行复杂任务的 Agent 平台,其内核始终围绕着「生长」二字。

知识不应被固化在某个人的大脑或硬盘里,它应该像种子一样被种下,在连接与交互中持续生长,最终汇聚成一片广袤的森林。

与 AI「共事」,共同探索、共同创造,是在这场由 AI 驱动的生产力革命中,对我们每个人思考、学习和工作而言更好的方式。

*头图ima

本文为极客公园原创文章,转载请联系极客君微信 geekparkGO

极客一问

你如何看待 ima ?

扎克伯格:所谓的灵光一现,其实是一个危险的谎言

点赞关注极客公园视频号,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