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2025年的“双十一”。17年前,那个在淘宝商城27个品牌参与的“限时快闪”式的消费节,如今已经演变为一场持续37天的超长“商业马拉松”。
如果说11月14日是这场“马拉松”的终点,京东则提前一个多月(10月9日)开跑。淘宝紧随其后,也在10月15日起跑。整个大促时间最长达37天,创下“史上最长双十一”纪录。
从淘宝一家独大到如今多方混战,今年各大电商平台纷纷走出了极简风的路线。京东主打“现货开卖”和“30天价保”,不用再熬夜等;淘宝用“官方立减”四个字概括了今年的玩法。
靠短视频和直播抢生意的后来者也不甘示弱,抖音推出“立减折扣”“一件直降”;作为电商入局的新玩家,小红书也拿出了诚意满满的平台补贴。
网经社电子商务研究中心主任曹磊表示,“过去几年,大促玩法过于复杂,不仅增加了商家学习与执行成本,也提高了消费者的参与门槛,间接影响了促销效果与成交转化。近年来,平台积极优化规则、简化流程,反映出一种共识:越是简单、普适的机制,越有利于提升效率。”
套路变少了,诚意更满了。大家买得更起劲了吗?
如果说往年是肾上腺素驱动的“冲动扫货”,今年则更多是“务实的自我取悦”。消费者不再疲于凑单比价,而是将目光聚焦于真正能提升生活品质的品类。
各平台数据也印证了这一消费习惯。京东平台上,AI相关产品成交额同比增长近200%,家电家居超2000个品牌实现倍增;天猫方面,珀莱雅6分钟销售额破亿,苹果iPhone系列两小时内超去年全天战绩;小红书等新兴平台也在美妆等领域表现亮眼。家电、国货美妆、户外运动等品类的爆发,反映出消费者倾向于为“长期价值”和“体验获得感”买单。
随着加入电商平台的“选手”越来越多,各平台的促销节点也在不断丰富。以天猫/淘宝为例,每年除了“6·18”和“双十一”两大节点以外,更有年货节、情人节、狂暑季/开学季、99大促等密集的促销节点。消费者不再着急“剁手”囤货,而是可以从容地“该省省,该花花”——选择为真正需要、真正喜欢的商品买单。这种“理性消费”取代“冲动下单”的趋势,也是消费市场走向成熟的标志。
走过17载,“双十一”早已不再仅是销售额的竞技场,更成为电商生态综合能力的试金石。这场对决的胜负手已不再是简单的流量和价格,而是一场关于“效率”与“信任”的较量。
当“双十一”从限时抢购的节点演变为一场持续月余的理性选择;当促销变得常态化,从争夺“交易额”转向争夺“用户心智”;当消费不再是填补空虚的冲动,而是实现更好生活的理性工具时,一个更健康、更可持续的消费时代正在到来。





京公网安备 110114020135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