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 边雪
10月24日上午,杨振宁遗体告别仪式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礼堂举行。在公墓附近的停车场,社会各界人士前往为其送别,排起数十米长的队伍等候。送别人群身着黑衣,神色肃穆。
七日前,这位享誉世界的物理学家在走过103年生命旅程后安详离去,他的“关门弟子”翟荟直言杨振宁:“安详平静地离开了,一如往日的从容”。
杨振宁的百年人生,跨越战争与和平、冷战与科技革命,也跨越了从“相对论时代”到“量子信息时代”的科学史他的名字,刻在20世纪物理学的坐标轴上:宇称不守恒、杨-米尔斯场、杨-巴克斯特方程……他穷尽一生追寻宇宙间最深邃的对称之美,却在打破守恒的刹那,触摸到了永恒。
当飞鸟归去,留下的不仅是物理学的星辰,更是一个时代最优雅的告别。
物理巨擘:不朽的科学贡献
毫无疑问,杨振宁是20世纪最伟大的物理学家之一,他的科学贡献重塑了现代物理学的面貌。
清华大学送给杨振宁90岁生日礼物,是一块小小的黑色大理石立方体,4个侧面依次刻上了他这一生在物理学领域的13项主要贡献,其中最重要的有3项,分别是1954年与米尔斯合作的杨-米尔斯定律(或曰非阿贝尔规范场理论)、1956年与李政道合作的宇称不守恒定律和1967年的杨-巴克斯特方程。
他与李政道合作提出“在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的革命性思想,共同获得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成为最早获得诺贝尔奖的中国人。
在瑞典斯德哥尔摩的领奖台上,35岁的杨振宁表示:“我为自己的中国血统和背景而感到骄傲,同样,我为能致力于作为人类文明一部分的、源出于西方的现代科学而感到自豪。”
然而,宇称不守恒并非他最有分量的成就。1954年,他与米尔斯提出的 “杨-米尔斯规范场论” ,奠定了粒子物理标准模型的基础,被认为是现代物理学的基石之一,这也是杨振宁最为重要的工作成就之一。
1994年,美国声誉卓著的鲍尓奖在颁奖词中称,这一模型理论(杨-米尔斯理论)“可以排在牛顿、麦克斯韦、爱因斯坦的工作之列。必将对未来几代人产生类似的影响。”
科学风格:保守的革命者
杨振宁的物理学家密友弗里曼·戴森将他称为 “保守的革命者” 。这一评价精准捕捉了杨振宁独特的科学风格。
他在《物理学的未来》演讲中曾指出,21世纪物理学很可能被各种应用问题主导,这些虽然非常重要,但与20世纪的物理主旋律相比,将缺少诗意与哲学的品质。
对“对称性”的执着追求是杨振宁科学工作的核心主题。他发现了一维量子多体问题的关键方程式“杨-巴克斯特方程”,开辟了统计物理和量子群等研究新方向。
杨振宁曾总结科研成功的三个必要条件:洞察力、力量和坚持。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马中骐对此深有体会,他说杨振宁的特点是一旦脑海中有了清晰的要解决的问题,就会想尽各种办法来达成目标。
心怀家国:永恒的指路松
杨振宁曾自言:“一生最重要的贡献是帮助改变了中国人自己觉得不如人的心理。”
1971年,他回到了阔别26年的祖国,成为旅美知名学者访问新中国的第一人。他曾向周恩来总理建议,中国应重视基础教学和理论研究,这一建议对中国后来的科技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回到清华后,杨振宁为自己在清华园的家取名 “归根居” ,并以《归根》为题写下诗句:“神州新天换,故园使命重。学子凌云志,我当指路松”。
此后20余年,他将全部精力投入到中国物理学界的人才培养中。2004年9月13日,清华大学第六教学楼,82岁的杨振宁身着衬衫走上讲台,面对130余位大一新生,将最基础的物理概念娓娓道来。
在同事和学生眼中,杨振宁不仅是一位科学巨匠,更是一位人格典范。
为什么杨振宁先生具有如此巨大的创造性?清华大学物理系教授朱邦芬认为,这与杨振宁独特的风格和taste有关。“我在清华物理系曾担任的系主任和现在的学堂物理班首席教授的工作,都得到杨先生的大力支持,我个人也得到杨先生无微不至的关怀。杨先生从人生的起点画了一个圆又回到起点;而我从黄先生的学生到杨先生的身边,似乎从来没有动过窝。”
杨振宁的晚年生活朴素而真实。在清华大学校园中,在学生的餐厅食堂里,常常可以看见他与太太的身影。他曾说自己是受中国传统文化教训影响,形成了与西方许多科学家不同的世界观。
杨振宁的百年人生,已成为一部闪耀在人类群星中的千古篇章。他的同代人——那些划过20世纪物理星空的绚烂人物,大多已先他而去。杨振宁几乎是最后的见证者。
晚年的杨振宁常谈“文化”。作为一位具有相当品位的诗歌爱好者,杨振宁曾多次强调科学与人文的结合:谈及早年与李政道的精诚合作,他感动于苏轼的诗句“与君世世为兄弟,更结来生未了因”;他曾以《归根》为题,写下这样的诗句:“神州新天换,故园使命重。学子凌云志,我当指路松”。
他的科研轨迹,也折射了一个世纪的知识史:以“宁拙毋巧,宁朴毋华”为治学态度,也是杨振宁的人生态度。从西南联大到清华园,从普林斯顿到北京,杨振宁的一生像一座桥——连接了中西学术传统、连接了战争与和平、连接了科学理性与人文关怀。穿过一个世纪的杨振宁,几经风云,人生多面,而百年不变的,是他对科学的热爱、追求和提倡,对祖国的赤子之心。





京公网安备 110114020135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