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新科技 » 正文

三位顶科协奖得主的上海时刻:转身遇见诺奖得主,“含科量”超高!

IP属地 中国·北京 文汇报 时间:2025-10-25 08:08:50


2025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今天(10月25日)开幕,现场将为获得本年度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奖的三位科学家颁奖。

斯坦福大学名誉讲席教授孙理察获“智能科学或数学奖”,以表彰其在几何分析与微分几何领域的开创性工作;“生命科学或医学奖”则由康奈尔大学的斯科特·埃默尔和犹他大学的韦斯·桑德奎斯特共享,两位生物化学家在受体膜蛋白转运与降解机制方面取得突破性发现。


从左到右依次为斯科特·埃默尔、韦斯·桑德奎斯特和孙理察

在昨天举行的媒体见面会上,三位获奖者回忆了得奖时的心情,分享了此次上海之行的所感、所思。

一份“令人兴奋”的荣誉

作为一个在上海发起创设的国际科学奖项,顶科协奖的全球影响力正在不断扩展。谈及获奖感受,三位科学家不约而同地提到“惊喜”与“认可”。

孙理察形容自己初闻获奖消息时的状态是“不知所措”,随后感到无比荣幸与欣喜。“历届获奖者都是我极为尊敬的数学家,这本身就说明了奖项的份量。”

回顾近四十年的科研历程,埃默尔展现出科学家的谦逊与对团队的珍视。“接到电话时我很震惊,意识到奖项的意义后,反而觉得受之有愧。”他表示,实验室如同一个大家庭,由众多研究生和博士后组成,大家共同探索生物学中有趣的课题,因此这份荣誉属于团队中的每一个人。


桑德奎斯特深有同感。“接到诺奖得主兰迪·谢克曼的电话时,我兴奋不已。由自己敬重的科学家亲自通知获奖,是一种莫大的荣耀。”他还分享了一个让他倍感亲切的细节:“两年前的一位顶科协奖获得者英国剑桥MRC分子生物学实验室教授丹妮拉·罗兹,正是我一名非常重要的导师,这更为我此次获奖增添了独特的荣誉感。”他也特别感谢了团队中的所有成员,包括两位为关键成果作出卓越贡献却英年早逝的女科学家,“多希望她们也能来到中国,与我共享这一刻。”

满怀期待来中国、来上海

三位科学家对此次上海之行都充满期待。

孙理察在采访中兴致勃勃地谈起自己与中国“割不断的渊源”。他不仅培养了许多中国学生,至今仍与他们保持密切联系,更与著名华裔数学家丘成桐保持着长达五十年的师友情谊。两人合作攻克了广义相对论中的核心难题“正质量猜想”,成为他学术生涯的一座高峰。

相比45年前所见,孙理察感慨上海“已完全是另一座城市”。他特别指出,上海已拥有两所世界级的数学研究所,成为不可忽视的数学研究中心。他预计,未来五到十年内,中国在人工智能、数据科学与几何学等领域的进展将对全球产生重要影响。

“我们不仅是来领奖的,更是来见老朋友、交新朋友的。”埃默尔透露,他最好的朋友现任西湖大学教授,两人将在本次论坛重逢。获奖者校园行活动也让他结识了众多上海高校的优秀师生,“这次访问无疑为中美科学界深化合作打开了新的大门。”

作为中国科学界的老朋友,埃默尔曾于2002年与2020年两次到访中国,对中国科研的飞速发展有切身感受。他注意到,中国在神经退行性疾病领域投入巨大,并在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渐冻症等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我相信,未来中国完全有能力成为这个领域的领跑者。”

尽管是首次来到中国,顶科论坛的议程设置、科学家阵容以及前期的校园行活动已给桑德奎斯特留下深刻印象。他还分享了对中国发展的独特观察:“欧美主要制药企业已将中国视为关键市场与研发中心,纷纷在此设立机构。我看到这一切正沿着强劲的轨道向前发展。”

顶科是青年人的绝佳课堂

在顶科论坛上,转身买杯咖啡,身后排队的也许就是一位诺奖得主——这是论坛“超高含科量”的真实写照。尽管三位科学家均是首次参会,但论坛丰富的议程与高质量的嘉宾仍给他们带来深刻印象。

“这意味着所有对科学感兴趣的青年学生,都有机会与世界顶尖科学家面对面交流。”埃默尔感叹道。


桑德奎斯特回忆起自己的学生时代:“当你在日常环境中见到课本和论文中那些赫赫有名的科学家,并与他们直接对话,你会真切地意识到自己是科学共同体的一员,并从前辈那里获得莫大鼓舞。”本届论坛汇聚了25位诺奖、图灵奖、沃尔夫奖、菲尔兹奖等大奖得主,能与他们共聚一堂、当面交流,实属难得机遇。

孙理察以数学研究为例指出:“数学家应当积极了解其他学科,这样才能更全面地理解世界,推动更多科学发现。”他认为,拓宽知识背景宜早不宜迟,随着年龄增长,跨领域学习会愈发困难。而顶科论坛,正为青年人提供了这样一个开拓视野、激发热情的绝佳平台。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