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今天在上海开幕,25位诺奖、图灵奖、沃尔夫奖、菲尔兹奖等大奖得主汇聚滴水湖畔,共同见证2025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奖颁奖仪式。
![]()
其中,“智能科学或数学奖”被授予美国斯坦福大学名誉讲席教授孙理察,以表彰其在几何分析与微分几何领域的开创性工作。
![]()
在孙理察看来,上海已拥有两所世界级的数学研究所,成为不可忽视的数学研究中心。他提到,自己认识的许多资深中国数学家已回国发展,中国科研环境持续优化,预计未来五到十年,中国在人工智能等领域的进展将对全球产生重要影响。
![]()
值得一提的是,丘成桐曾是孙理察的导师,“孙理察”这个中文名也由丘成桐所取。在丘成桐眼中,孙理察不仅是一名优秀的数学家,也是他的合作伙伴,更是挚友。两人曾合作攻克了广义相对论中的核心难题“正质量猜想”。长达五十年的师生情谊,也成为孙理察“中国情缘”的开端和缩影。
![]()
而“生命科学或医学奖”由康奈尔大学的斯科特·埃默尔和犹他大学的韦斯·桑德奎斯特共享。两位科学家成功破解了细胞膜蛋白在细胞内被捕获和降解这一长期悬而未决的难题,相关发现在预防艾滋病感染方面显示出巨大潜力。
![]()
斯科特·D·埃默尔认为,此次获奖无疑打开了更多合作机遇的大门,将进一步拓展和深化中美科研领域的交流桥梁。
![]()
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奖是2021年在上海发起创设的面向全球科学家评选的科学大奖。截至今年,顶科协奖已成功评选四届,共有12位科学家获此荣誉,国际影响力与权威性持续提升。
![]()
8年顶科论坛,让全球“最强大脑”们每年金秋齐聚上海临港,并带动大量青年科学家参与。前沿思维的碰撞带来新想法,并不断产生“溢出效应”:上海的高校、科研院所成为前沿研究的承载体,同时也带动一个科学家社区在临港逐步形成。
![]()
菲尔兹奖、科学突破奖、还有诺奖得主,和这样的“神仙”阵容面对面,各国的青年科学家和从业者们,难免兴奋。“坚持做基础科学能看到未来吗”、“无用的好奇心价值几何”……他们将一个个问题抛向台上的“偶像”。
![]()
2024年加拿大盖尔德纳国际奖得主、尚卡尔·巴拉苏布拉马尼安率先回答了这一问题。尚卡尔·巴拉苏布拉马尼安回忆自己的经历时发现,自己一直只是埋头在实验室里修补、钻研想法,从未刻意去思考要做什么“有用”的事,但最终却常常收获出乎意料的成果。
2013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迈克尔·莱维特分享了他的经验和观点,在他的研究生涯中有时候也会泄气,否认之前做的东西的价值,但迈克尔·莱维特认为,这就是基础科学的特点,也是基础科学的目的。
![]()
青科和顶科的对话,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科学精神的共鸣。顶尖科学家的科学理念,激发青年人对科研纯粹性的思考,也帮助他们建立科研自信。
![]()
在香港理工大学语言科学及技术学系副教授张偲偲看来,要让科学要有一个更好的、可持续的发展,不同代际的科学家之间的沟通非常关键。
而德国亥姆霍兹研究中心信息安全、隐私与责任研究员瑞贝卡·布克霍尔茨则从这次对话中得到了很多鼓舞,也从这些“过来人”身上汲取了很多乐观的观点。
促进科研国际合作、培育青年科学力量,上海以科学为语言,搭建了全球智慧分享的平台;科学家们也在一届届的论坛中结缘。
![]()
两度摘得诺贝尔化学奖的夏普利斯教授,也是点击化学的创始人,在顶科协会的支持下,和上海交通大学合作,共同建立了点击化学实验室,希望以这种创新性的化学方法,降低药物早期研发的技术门槛。
![]()
上海交通大学点击化学实验室主任董佳家坦言,创办点击化学实验室就是想为中国的制药业,能找一条创新的出路。
而在巴里·夏普利斯看来,这是一份必须归功于中国的礼物。
![]()
过去8年,顶科论坛带动新的科研力量汇聚临港新片区,海内外高层次人才专家已超600人;临港实验室等3个高能级实验室落地,2个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在建;应用创新上,交大、北大、复旦等高校院所设立了14家高水平科创平台。
![]()
从顶科论坛会址,到莫比乌斯公园,再到联合实验室,人才公寓……2.5平方公里的顶科社区已经呈现,科研工作者们可以在这里一站式工作、生活。
就像今天开幕论坛一位诺奖得主所说的:进步从来不是一个人的力量 ,而是无数提出问题、分享想法的人共同推动。上海,要构建的正是属于未来科学的共同体。
看看新闻记者: 陈慧莹 朱齐越 刘逸然 顾克军 林羡德 丁家伟
编辑: 周缇
责编: 张蕴昆





京公网安备 110114020135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