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5日,2025成都国际数字文创季系列活动之“科学大讲堂·未来的种子”全民科普互动宣传活动在成都启幕。来自航空航天、医疗健康、考古文博、农业科研、科技产业等领域的7位科学“大咖”齐聚成都科幻馆。在接受红星新闻专访时,医疗健康领域的代表,来自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放射科的胡娜,讲述了她所在的团队,即首席科学家吕粟教授团队在精神影像学领域的创新与突破。
![]()
▲胡娜
作为精神影像学领域的青年专家,胡娜每天都与大脑中“看不见的风景”打交道。重度抑郁症、认知与精神分裂症和阿尔茨海默病等重大精神障碍会使得人的大脑发生变化。
然而长期以来,精神疾病的诊断主要依赖患者的主诉、家属的描述和一系列心理量表。“医生像侦探,靠问、靠观察、靠经验。”胡娜告诉我们,“但患者可能隐瞒,也可能自我欺骗,导致诊断一致性很低。”数据显示,精神分裂症、重度抑郁症等重大精神疾病的诊断一致性不足一半。
更复杂的是,精神疾病症状重叠、病因多样,如同咳嗽可能源于感冒、哮喘或肿瘤。单纯依靠主观信息,误诊风险高,患者可能辗转多家医院仍难确诊。
“因此,我们急需一份‘看得见的证据’。”胡娜强调,“就像其他科室可以通过影像、活检看到病变,精神科也需要这样的工具。”
而胡娜的工作,就是通过磁共振成像等技术,将情绪、认知、记忆等精神活动,转化为可视化的图像,为精神心理疾病的诊断提供客观依据。
胡娜喜欢用比喻来解释复杂的概念。她把大脑比作一座“超级城市”,拥有860亿个神经元,各区功能明确:额叶是“决策总部”,颞叶是“记忆档案馆”,枕叶是“图像处理厂”,海马体则像“物流中心”,负责信息的分类与存储。
精神影像,则是给这座城市安装“追踪器与执法记录仪”,捕捉异常信号,生成大脑的“城市地图”。但光有地图还不够。“我们需要更清晰的导航。”她说。
于是,团队决定引入人工智能,构建了“精神健康影像智能诊断平台”。
该平台将脑影像诊断流程简化为五个步骤:影像采集、图像增强、智能分割、报告生成、疗效评估。AI的加入,不仅提升了效率,更大幅提高了初诊准确率。
“近三年,我们分析了5000多例患者数据。”胡娜介绍,“平台使检查周转时间提高了2.8倍,初诊准确率提升33%。”对年轻医生而言,平台相当于“补上了至少3年的跟师经验”。
对患者来说,住院天数平均缩短5天,复诊次数减少3次,医疗开支降低一半。“时间就是生命。”胡娜说,“快速诊断能阻止病情恶化,甚至挽救生命。”
胡娜给我们分享了一个真实案例:一位华西的医学生长期情绪低落,多位专家诊断为抑郁症,但她始终拒绝承认。直到精神影像显示出她大脑中与抑郁相关的异常区域,她才接受现实,开始治疗,病情逐渐稳定。“影像不说话,但它是最有力的证据。”胡娜说,“它让患者看见自己‘生病了’,从而不再自我欺骗。”
尽管AI强大,胡娜始终强调“人”的不可替代性。在与电子科技大学团队合作开发平台时,双方曾因思维差异产生摩擦。“计算机的世界是0和1,但医疗诊断在0到1之间,是无数鲜活的生命。”
最终,团队达成共识:以成功病例为样本构建模型,不断优化数据,输出报告供医生参考,最终由医生综合判断。“人在AI中的作用,就是去填补0到1之间的无限可能。”胡娜说。
目前,该平台已推广至全国30多家医院,完成精神影像检查超过5万人次,并荣获2024年度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但胡娜与团队并未止步。“精神影像的探索,不是为了评判对错,而是为了理解每一份脆弱与坚韧。”她说,“每一张脑影像的背后,都是一个渴望被看见、被听见的人。”在她看来,精神影像学不仅是一门技术,更是一种关怀。而AI的加入,不是取代,而是延伸——延伸医生的双眼,延伸科学的边界,也延伸我们对生命本该持有的敬畏。
红星新闻记者 张瑾朱馨月
摄影记者 刘海韵
编辑 邓旆光





京公网安备 110114020135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