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新科技 » 正文

AI破解数据“漂绿”!国内首个ESG大模型升级,供应链智能化协同提速

IP属地 中国·北京 华夏时报 时间:2025-10-25 22:07:59


本报记者黄兴利 北京报道

深秋的首钢园,硬朗的工业轮廓与现代化展馆交相辉映,传统工业风与数字科技感在此形成奇妙碰撞,一场关乎未来商业文明的ESG对话正于此间展开。

10月24日至25日,《华夏时报》记者在ESG中国·创新年会(2025)暨首届ESG国际博览会现场走访时注意到,供应链ESG管理已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随着全球可持续发展进程不断推进,企业ESG表现正全面延伸至供应链网络;尤其在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对“十五五”规划作出部署后,推动供应链ESG协同,更成为落实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关键。

恰如首钢园从钢铁巨人转型为创新高地,中国企业也在经历一场深刻的ESG变革。在充满现代感的展区内,浩鲸科技展台前围满了好奇的参会者,工作人员正通过大屏实时演示AI如何赋能ESG管理。此次年会上,由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下称“中企研”)、责任云研究院、浩鲸科技联合打造的“中国ESG大模型(鲸牛ESG)2.0”正式发布,标志着我国企业ESG治理,已迈入“人工智能+”深度赋能的新阶段。

供应链成ESG主战场

“刚刚胜利闭幕的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了“十五五”规划建议,就继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作出总动员、总部署。在此背景下,我们深入探讨ESG其意义已远超企业治理范畴,更是贯彻落实党中央战略部署,塑造新发展动能,彰显大国企业担当的必然选择。”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政协农业和农村委员会委员周国平在年会期间指出,推动ESG实践需要战略定力,更需要全链创新,ESG治理必须突破企业边界,向产业链、供应链上下游延伸,构建协同共治的绿色生态。

《华夏时报》记者在多家企业展台采访时了解到,链主企业与中小供应商的协同难题、数据与场景的复杂性,成为制约推动供应链ESG深化的难点。今年2月上线的中国供应商ESG评级平台特意在展会核心位置设置了展台,吸引了众多与会者驻足咨询,直观体现出行业对这一领域的重视。

早在2025年初,中企研联合多家企事业单位,共同建设了中国首个第三方ESG评级平台:中国供应商ESG评级平台,截至2025年10月下旬,该平台已吸引135家企事业单位参与共建,初步构建起覆盖多领域、多行业的ESG评价体系。在此次年会期间,中国供应商ESG评级平台特推出“微光计划”,邀请链主企业动员10家供应商开展ESG评级。

记者了解到,目前以大型央企、国企及知名上市公司为代表的“链主”企业,正率先建立自身的ESG体系,将ESG要求纳入供应商行为准则。不过,对于不少产业链供应商而言,由于缺乏专业知识与预算,ESG常被视为“额外负担”,导致响应率低、数据质量差。

“企业供应链减碳的核心在于供应链ESG建设。世界经济论坛研究表明,来自电子、建筑、汽车、食品、时尚以及快消品这类提供终端产品服务的行业的企业仅其范围三上游(供应链)的排放就占到总排放的77%-90%。”鲸牛科技CEO钟宏武10月24日接受包括《华夏时报》记者在内的媒体群访时表示,中国供应商ESG评级平台通过嵌入鲸牛ESG大模型,实现了数字化技术与ESG进行融合,让模糊的碳排放变得可测量、可追溯、可管理,让碳中和从口号落地为具体行动,走出了一条中国企业供应链ESG建设的特色道路。

钟宏武表示,具体来看,链主企业可以通过中国供应商ESG评级平台对供应商企业开展ESG评级、尽责调查等行动,为中小供应商的碳核算、碳减排提出要求和激励、提供指引和协助,进而助力中小供应商降低减碳成本,实现可持续发展。

以AI破局ESG难题

面对供应商ESG评价行动率偏低的困境,人工智能技术成为关键突破口。记者在展会了解到,ESG相关服务行业窄且细分,向上承接国家、行业标准,向下对接企业服务渠道,尽管国内ESG咨询服务商有几百家,但能提供人工智能或数字化支撑的可谓凤毛麟角。

2024年,中企研、责任云与浩鲸科技联合推出国内首个鲸牛ESG大模型,探索AI与ESG的融合;此次大会发布的鲸牛ESG 2.0,更是从“数据底座”到“智能能力”实现升级,精准破解供应链ESG的核心痛点。

浩鲸科技董事、云智能总裁杨名10月24日在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的ESG工作正从局部先行向系统化推进、从部分企业实践向全行业推广,过程中面临的挑战不少,而鲸牛ESG 2.0的升级,正是聚焦大模型底层能力、供应商ESG评级平台、鲸牛ESG APP三大关键,旨在系统应对这些挑战。

以数据为例,杨名提到,ESG信息里非结构化数据占比高,行业差异大,还存在多套指标执行标准,像“碳排放强度”不同企业计算口径不一样,“员工培训时长”有的算总工时、有的只算安全培训,要是模型只靠通用语义理解,很容易误判错配,导致评分不准。对此,鲸牛ESG 2.0采集、清洗、标注了超过5000家企业ESG数据,覆盖环境绩效、劳工权益、治理结构等核心维度,构建起国内首个面向全产业链的ESG高质量数据集,还通过多源交叉验证机制识别并预警“漂绿”行为,建立动态更新机制支持实时风险监测与预警。

“面对全链条ESG发展的新挑战,我们深知AI不能只是工具,而应成为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内核引擎。”杨名对记者表示,鲸牛ESG 2.0还打造“ESG鲸智百应助手”,开放“智能体工厂”,支持用户按需配置专属智能体;打造记忆引擎,提升智能体的自学习能力;提供低成本系统集成能力,提高一站式ESG管理效率。

在采访中,杨名对记者表示,鲸智百应可理解为企业级的豆包,是to B产品,与to C产品不同,它能嵌入企业,建立企业统一知识中枢,留在企业成为核心资产,还能对接企业系统,保障信息安全。

然而,尽管ESG大模型展现出强大的赋能潜力,其落地仍面临现实挑战。钟宏武对记者提及,市场付费意愿是重要制约因素。他谈到,当前市场上已有众多免费大模型可供选择,如豆包、通义千问、DeepSeek等,企业自然会质疑:为何要为专门的ESG模型付费?尤其在当前经济环境下,许多管理者将ESG大模型视为“非生产性技术投资”,对其商业回报持谨慎态度,付费决策因此更加困难。

尽管当前ESG大模型技术仍处于发展期,但钟宏武仍对其未来持乐观态度,认为ESG大模型的发展是不可逆的大趋势,“未来,人机协同、持续优化将成为主流路径,推动ESG大模型逐步跨越当前的发展瓶颈。”

展望鲸牛ESG 3.0版本的演变重点,杨名透露,一方面,深化全产业链数据集,在现有5000家企业数据基础上进一步扩展覆盖范围与挖掘深度;另一方面,对接国际ESG标准,响应中国企业出海需求,模型将融入国际规范与政策理解,支持符合全球标准的ESG评级与报告生成,并确保数据隐私安全保护符合国际规范。

责任编辑:卢晓 主编:寒丰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