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新科技 » 正文

科学大讲堂|郑雪:“人造太阳”的突破,离不开一座城的支撑

IP属地 中国·北京 红星新闻 时间:2025-10-25 22:08:22

2025年10月25日,多位科学领域的领军者齐聚成都科幻馆,共同开启“科学大讲堂·未来的种子”全民科普互动宣传活动。作为“以创造拔节”篇章的主讲人之一,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中核集团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高级工程师、“人造太阳”博士宣讲团团长郑雪,向红星新闻记者讲述了她与团队在成都“种太阳”的故事。


▲郑雪

在接受记者专访时,郑雪表示自己每天的工作,其实就是和“人造太阳”打交道。她以《流浪地球》中的行星发动机为例,阐释了“人造太阳”的构想——模仿太阳核聚变原理,在地球上建造可控核聚变装置,从而获取几乎无限、清洁的能源。

至于为什么选择核聚变能,郑雪表示,当前广泛使用的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储量有限、不可再生,还会带来温室气体等环境问题。尽管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不断发展,但仍存在“看天吃饭”的局限性。核聚变因其燃料取自海水、能量密度高、清洁安全,被视为“未来理想能源的解决方案”。

郑雪告诉记者,我国目前规模最大、参数最高的新一代人造太阳“中国环流三号”就诞生于成都。据她介绍,这是一个真正的“大国重器”:高约8米,直径8米,重达500吨,内部有上万个零部件,需像拼“巨型乐高”一样精准组装。从2010年立项到2020年建成,她们团队整整用了十年。

“建造完成只是故事的开始。实现核聚变的核心挑战之一,是将燃料加热到超过1亿℃,相当于太阳核心温度的5倍。”郑雪说。为了约束并加热这团比气体还活跃的“等离子体”,她们利用强度近地球磁场6万倍的强磁场,制成一个“无形的笼子”,将等离子体稳定悬浮在真空环境中,利用真空不导热,形成了天然的隔热层。

郑雪回忆,从8000万℃到突破1亿℃最难。在观点不一和巨大压力下,团队在110天里迭代了600多次方案。最终在今年,“中国环流三号”实现了原子核温度1.2亿℃、电子温度1.6亿℃的“双亿度突破”,标志着中国聚变研究快速挺进燃烧实验阶段。


▲“中国环流三号”(HL-3)模型

谈及支撑这一成就的力量,郑雪的回答是“人”。“我们的核心团队平均年龄不到35岁,硕士以上学历占比86.6%。”这支年轻队伍不仅深耕于“中国环流三号”,还参与全球最大“人造太阳”项目。当中国团队的成果分享给国际同行时,对方惊叹:“猜到你们会很快,但没想到这么快!”

郑雪说,那一刻自己特别骄傲,“我们不仅在成都‘烧’出了‘五个太阳’的温度,更为全世界的能源梦想添了把火。”

她特别指出,“中国环流三号”的许多核心部件都烙印着“成都制造”的基因,东方电气、国光电气等本土企业与他们并肩攻克了无数工艺难题。“可以说,这颗‘成都种出的人造太阳’,骨子里流淌着整座城市的工业血液与科创精神。”

对于为何要如此执着追逐遥远的“太阳”,郑雪表示,这不仅是一个装置,更是为未来探索一种全新的可能。“回顾人类文明的每一次飞跃,都伴随着能源利用方式的革命。从柴火到煤炭,从石油到核能。核聚变可能将带来又一次跨时代的革命。”

据悉,下一步,郑雪团队还将在成都科学城建设新的研发基地,汇聚更多高校和企业,凝聚“成都力量”,共同奔赴“未来理想能源”的梦想。她也向青年一代发出邀请:“我们期待更多勇敢、智慧的年轻朋友,能够加入我们,在成都这片热土上,一起去追逐和点亮那个属于所有人的‘人造太阳’。”

红星新闻记者 张瑾 沙西雪儿

摄影记者 刘海韵

编辑 邓旆光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