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新科技 » 正文

从“顶科社区”走向“顶科论坛”,科学家们能在临港得到什么?

IP属地 中国·北京 上观新闻 时间:2025-10-26 08:06:47


打开百度APP畅享高清图片



2025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的举办地:临港中心。

10月25日,2025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在上海临港新片区开幕,在智能科学大会分论坛上,来自中石油(上海)新材料研究院的资深研究员王正元分享了人工智能在材料科学中的应用。台下不仅有数十位图灵奖、沃尔夫奖、菲尔兹奖等国际顶级奖项得主,更有全球智能科学领域的杰出专家学者。

这是王正元在顶科论坛上的“首秀”,也是中石油(上海)新材料研究院首次受邀参加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顶科论坛是非常高层级的平台,能在这个舞台上与国际学术大咖交流,并向全球展现中国新材料领域的尖端探索,我感到非常激动和荣幸。事实上,新材料研究院正处于高速发展期,我们也希望借助顶科这个平台,吸引更多国际顶尖科学人才加入。”王正元说。

从“顶科社区”的实验室走向“顶科论坛”的聚光灯下,这名青年科学家的进阶之路,正如同临港新片区与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结缘7年以来,科学力量与城市发展同频共振、辐射带动效应日益显著的生动缩影。

科学浓度持续攀升

2021年,中石油(上海)新材料研究院在临港新片区挂牌设立,并将总部落户于“103国际创新协同区”。走进新材料研究院的技术研发大楼,其造型形如数学中的“无穷”符号,象征着科研探索的永无止境。

如今,新材料研究院已汇聚250名高层次科研人员,其中71%以上拥有博士学位,聚焦医用高分子材料、航空航天等国家战略新兴行业新材料领域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不论是政策、创新浓度还是产业布局方向,临港都是我们建设高端研发大本营的不二之选。”新材料研究院综合管理部负责人何良好说。


造型宛如“无穷”符号的中石油(上海)新材料研究院。

在有着“顶尖科学家社区”之称的103国际创新协同区,如此剑指科创高峰的高校与企业科研院所正越来越多。究其背后的动力之源,在一定程度上来自于顶尖科学家论坛的辐射带动与溢出效应。

全世界重要的科学中心,几乎都会创设或颁发一项享誉全球的科学大奖,诺贝尔奖与斯德哥尔摩、菲尔兹奖与多伦多,图灵奖与美国硅谷……对致力于打造科创中心的上海而言,最具潜力的,无疑就是顶科协奖。

七年前,世界顶尖科论坛在上海创设。每年金秋,世界顶尖科学家们齐聚滴水湖畔,展开最强大脑碰撞。为了让“更多聪明的大脑”留在临港深耕发展,让世界科技前沿领域的成果赋能临港的高新产业发展,作为永久会场的临港在103板块为科学家们量身打造了涵盖科创总部湾、顶尖科学家社区、科技创新城等三个功能片区,集实验室、会议中心、人才公寓等功能于一体,为科研人员提供了工作与生活一站式便捷环境。


临港103科创总部湾。

历经几年建设,这片顶科社区如今已集聚了创新药研发、脑机接口中试平台、中石油(上海)新材料研究院等基础科学与应用研究领域的高能级科研机构。在滴水湖畔科创总部湾,除了中铁建临港大厦、江波龙电子上海总部,概伦电子总部研发中心外,今年还迎来20余家企业总部入驻。从顶科论坛会场延伸而来“科学共同体”理念,正在临港从蓝图变成现实。

这些科创载体的落地加速了全球顶尖人才向临港集聚的速率,助力临港推动科技创新孵化,布局未来产业,从而打造更具创新活力的临港科创城。据何良好透露,到今年年底,新材料研究院招募的人才规模将扩大到300人次,争取到“十五五末”引进550名海内外高层次科研人才。

跨界融合实现生态共赢

如果说顶科论坛是让世界看到上海的窗口,是助推临港构建产学研融合生态的“催化剂”,那临港近年来培育壮大的产业生态与创新生态,则是让更多海内外青年科学家愿意扎根这片热土,持续创造前沿科技突破的核心竞争力。

与新材料研究院一河之隔,临港实验室正在加紧建设,虽然目前尚未开展实质性合作,但新材料研究院已在期待未来能与之“隔河牵手”,在生命科学新材料方面开展紧密的产学研合作,这将为医用高分子材料、生物基材料等研发打开全新的想象空间。

这种空间上的临近与学科上的互补、科学研究与高端制造相互支撑的协同创新氛围正在103板块不断蔓延,并催生更多美妙的化学反应。

2020年,江波龙落户临港,仅用短短几年便发展为临港集成电路领域的链主企业之一。今年,江波龙在103板块建设的上海总部正式投用,作为一座芯片研发工程师园区,这儿为企业聚焦存储芯片设计、车规级和企业级高端存储产品研发提供更高能级的载体。


在江波龙高级副总裁兼首席技术官高喜春看来,滴水湖科创湾聚集了各类集成电路头部企业,已形成“芯片设计-制造-封装”的全链条生态。对企业而言,这意味着可以就近找到上游的供应商与下游的客户,极大降低研发协作和供应链成本,实现从创新、研发到落地的高效协同。

高喜春举例,近年来,江波龙携手临港本地的上游EDA和IP企业,与下游的制造厂商合作,开发了多款存储主控芯片产品,极大提升了企业的产品创新及定制化能力。江波龙的企业级存储、车规级存储,也同样依托临港本地的新能源汽车、AI和智能网联这类超级应用的企业布局,得到了快速的市场验证与应用。

在他看来,最前沿的科研成果要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生产力离不开应用场景的赋能,临港是一个具有鲜明特色产业应用场景的区域,这为科研成果上“战场”接受检验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从源头创新到科创生态建立,顶尖科学家和企业家双向奔赴,临港新片区正构建起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发展体系。记者了解到,近年来,临港新片区研发经费投入强度保持在5.18%左右,位居全国前列,资金主要投向集成电路、航空航天、可控核聚变等前沿领域。

这些科技创新的引领与支撑,为临港的未来产业发展注入动能。去年,临港规上产值达到4230亿元,占上海全市十分之一;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民用航空产业同比增长超60%;临港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累计达37家,高新技术企业已达1596家。

据临港新片区管委会高科处相关负责人透露,围绕这些产业方向,临港还在持续布局智能硬件、未来能源、航空航天等产业方向,积极打造高能级科研机构生态社区,从而吸引顶尖科学家的优质项目在临港落地,不断提升面向未来的创新能力。

原标题:《从“顶科社区”走向“顶科论坛”,科学家们能在临港得到什么?》

栏目主编:茅冠隽

本文作者:解放日报 沈思怡

受访者提供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