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新科技 » 正文

刘昌明:全球水循环的“中国解码者”|《 中国科学家的全球担当》

IP属地 中国·北京 环球网资讯 时间:2025-10-26 14:08:38

环球网

交流合作是科技发展的内生需求和自然规律,开放信任的国际科技合作是大势所趋,是人心所向。中国始终是国际科技开放合作的坚定倡导者和积极实践者。只有在相互尊重、平等互利的基础上深化合作,才能让科技更好造福世界各国人民。

科技为舟载天下,人文作楫济未来。值此中国科协2025“开放合作月”之际,我们特别策划《科学无界,命运与共——中国科学家的全球担当》系列专题,回顾中国科学家携手国际同行推动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生动实践。

水文水资源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刘昌明,自上世纪七十年代起,便将毕生精力投入中国水循环与水资源研究之中。他以六十余年的科学探索,推动中国水文水资源学科实现系统性跨越,在全球水安全与可持续发展进程中刻下了鲜明的中国印记。

立足中国实践,破解水文计算世界难题

20世纪70年代,中国水文领域对小流域暴雨径流缺乏精准的计算方法,尤其在资料稀缺地区,这一空白为防洪减灾工作与重大工程建设带来了巨大的不确定性。面对这一困境,刘昌明选择迎难而上,他带领团队深入西北高原、戈壁与黄土丘陵等区域,开展了长达六年的野外观测与人工降雨实验。

在没有计算机支持的条件下,他们凭借计算尺与野外调查,创立“小流域暴雨洪峰—桥涵流量计算公式”,系统性引入降雨、地形、植被、土壤等多重影响因子,显著提升预测精度。这一方法成功应用于青藏铁路、兰新铁路等多项国家重大工程,不仅节省了大量建设成本,也为全球稀缺资料地区的水文计算提供了首个成熟的中国方案。



1995年刘昌明(左三)、傅抱璞(左二)等专家在南四湖参观100平米蒸发池 来源|中国科学家博物馆

担任国际要职,推动中国引领全球水议程

刘昌明并未满足于现有成果,他意识到,仅靠节流无法从根本上解决水资源管理难题,因此将研究重点转向开源方向。基于长期的水文观测与实践积累,他创新性提出“五水转化”理论,系统阐释大气水、地表水、土壤水、地下水与植物水之间的循环机制。这一理论不仅极大拓展了国际学界对水循环机制的认识,更为旱区及发展中国家的水资源系统管理提供了关键思路。

在理论突破的同时,他提出“向蒸发过程夺取水资源”“雨水资源化”理念,在全球水管理模式从“以需定供”转向“系统调控”的历程中发挥了重要推动作用,为全球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贡献中国智慧。

刘昌明的学术影响力也体现在国际事务参与中。他曾担任国际地理联合会(IGU)副主席、国际雨水集流系统协会副主席、IGBP/BAHC国际指导委员会委员等重要职务,积极参与国际水事规则与标准的制定,多次在重大国际场合代表中国发声,不断提升我国在全球水资源治理中的话语权。


刘昌明 来源|中国科学家博物馆

如今,已届耄耋之年的刘昌明仍活跃在科研与国际合作一线。他从西北地区铁路走向世界水文舞台,从理论建构到工程实践,从区域治理到全球水议程,始终以科学家的远见卓识、责任担当与开阔格局,推动水成为联结人与自然、国家与世界的和平之源与发展之脉。(玉沁)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

全站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