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新科技 » 正文

新民艺评|陈国强:无用之用,方为大用,读李泓冰主编《走近世界顶尖科学家》

IP属地 中国·北京 上观新闻 时间:2025-10-27 12:06:32


打开百度APP畅享高清图片



2007年夏,时任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副院长的我与李泓冰因采访结缘。彼时,她在那篇以我为主角的人物报道时,表达了一个强烈的愿望:希望被迫埋首于题海中的中国孩子,能结识更多以创新和开拓为毕生志业的学者、能听到更多在科学前沿游戏探秘的“侦探故事”,期待借此为将来的中国埋下一点创新的种子……。

随后的时间里,我们成为了挚友。虽然我与她的专业相差甚远,但是我依然时常去尽力欣赏她的文字,敬佩她“跨场域对话”的表达能力和“锋利与柔软交织”的评论风格。她拒绝形式主义的浮躁,坚守“内容为王”,于细节处见真章。她以“现场抵达”的实践哲学,“真相至上”的职业信仰,“人文关怀”的底层视角,为新闻业保留了一份“无用之用”的清醒——“总有人间一两风,填我十万八千梦”,这份对文字的赤诚,或许正是她穿越喧嚣的最大底气。


陈国强夫妇和李泓冰去看望王振义院士

当我花甲之年离沪赴琼再创业之时,泓冰也离开《人民日报》的记者岗位,成为复旦大学新闻学院的教师,并被复旦大学2025届本科毕业生评为“我心目中的好老师”。去年,我回上海开会时,泓冰告诉我,她准备组织一群新闻学院年轻学子对话从世界各地飞抵“魔都”参加2024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的顶尖科学家。多美好的事情,我也深信那一定是有趣也更有意义的事情。

如今,由她主编的《走近世界顶尖科学家》(人民日报出版社)一书已经摆在我的案头。读了甚是欣慰,她率领新闻学院的师生与人民日报记者合作推出的这个新闻叙事,仍保有着这份数十年前的希冀——以新闻人的独特视角、以科学叙事的诗性表达与严谨实证的平衡艺术,发掘科学故事中那些闪光的基因,将深奥的科学探索转化为可触摸的人文故事,用细腻的文字和生动的讲述沉淀成精神养料,播进大众的认知土壤里。与此同时,在客观记录科学事实的同时,始终渗透着对“功利主义科研观”的反思。作者没有直接说教,而是通过科学家的选择与坚守,让读者自行体会——那些看似“不切实际”的坚持,恰恰是人类突破认知边界的动力。这种“润物无声”的情感渗透,比直白的论点更具穿透力,为创新意识的生根发芽滋养一片优渥的文化生态。


李泓冰主编的《走近世界顶尖科学家》

《走近世界顶尖科学家》以30余万字访谈,为我们展开了一幅基础科学的“无用之用”全景图。从端粒酶的发现到量子叠加态的捕获,从色觉机制的破解到算法公平的探索,这些看似远离现实的研究,最终都深刻改变了人类生活。正如迈克尔·莱维特所言:“创新需要逆流而上”。今天的无用,可能是明天的大用。“真正的创新,往往始于对‘无用’的热爱。”而这种热爱,正通过作者的笔,传递给每一位读者。在这个追求即时回报的时代,这本书唤醒我们:真正的科学精神,在于有勇气为未知而坚守。当我们看到卡罗尔·格雷德“发现端粒酶那天开心地跳起舞来”的描述时,当我们读到杰瑞米·内森斯“把自己想象成牛顿”的豪情时,我们看到的不仅是科学的魅力,更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密码——那些不计功利的探索,那些看似无用的坚持,终将在时间的长河中绽放出璀璨光芒。这或许就是“无用之用,方为大用”的终极意义。

我为泓冰和她的学生们的执着和真诚而感动的同时,更为令人欣喜的是在这条试图为社会唤起创新精魂的道路上,她并非一位茕茕孑立的独行侠。泓冰对我说,《走近世界顶尖科学家》中的十篇科学家报道,均由复旦大学新闻学院的在校学生主笔,参与创作的大概有四十人。这个颇具规模的年轻文科团队与智能算法先驱探讨数据的“价值观”,同机器学习之父辨析“智能”与“思维”的边界,和结构生物学家共解蛋白质折叠的曲折秘境……透过文字,这些新闻学子所展现出的探问前沿科学的好奇心态、追问世界变化的执着姿态、切问人类命运的殷殷情态,让我想起爱因斯坦说过的一句话:“最重要的事情是不要停止提问……”。

我想,大概在此一点上,科学人和新闻人的岗位职责有着互通的价值旨归,理工医和文史哲的边界拓展秉承相似的愿景蓝图,科技进步与人文关怀簇向共同的精神原点——那份被本书所写科学家们一再强调、被“小记者们”反复书写的“关键词”:“神圣的好奇心”。


本文作者陈国强(中国科学院院士,海南医科大学校长)

这份好奇之所以神圣,是因其伴随人类物种的创生而光临,它是我们在与自然和他者的长久相处中,因体会和迷恋于宇宙的宏大、和谐、神秘,而萌生出的这样一种冲动:走到更远的未来,看到更大的天地,遇到更多的生命。这种冲动是一种“无用之用”,是所有科学的基础公理,也是所有哲学的根本追问——它被视为“无用”,因其不服务于任何清晰的目的和明确的企图;它又可堪“大用”,因其不为任何“已知”所捆缚,任思想漫游银河大荒。它不回答任何具体问题,而更新着文明的维度和尺度。

可以说,作为“无用之用”的神圣好奇,是推动人类进步演化的不竭动能。怀揣着这份好奇,科学家们走进了探寻真理的幽深殿堂;学生记者们走近了那些思想深邃的鲜活灵魂。同样怀揣着这份“好奇心”,我打开了《走近世界顶尖科学家》一书——

读罢,我也生出一个强烈的愿望:希望面对本书的读者,也都带上一份纯粹的求知和探索欲望,来沉醉于这阙生动故事与精深思想交织的舞曲中。因为透过这本书,我仿佛看到了一片被科学传播之光点亮的璀璨星空……

原标题:《新民艺评|陈国强:无用之用,方为大用,读李泓冰主编《走近世界顶尖科学家》》

栏目编辑:吴南瑶

文字编辑:钱卫

本文作者:陈国强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