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新科技 » 正文

一副 AI 眼镜,让 500 万盲人有了重见光明的希望

IP属地 中国·北京 爱范儿 时间:2025-10-27 20:18:26


已经失明多年的人,可以重新获得光明。

以前一直就觉得这项技术总有一天会来,没想到现在真的做到了。


▲ 左侧:患有视力障碍的患者视力模拟。右侧:使用研究发明后的患者视力模拟。

这项研究由斯坦福大学主导,与脑机接口创业者 Max Hodak(马斯克的 Neuralink 联合创始人)在 2021 年成立的 Science Corporation 共同完成,发表在全球顶级医学期刊,《新英格兰医学杂志》(NEJM) 上。

他们寻找了 38 名晚期 AMD(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即老年性黄斑病变)患者,他们的中央视网膜感光细胞已完全死亡


▲ 医生手持芯片植入物

通过给他们植入这种仅 2 毫米宽、30 微米厚的微型芯片,比一颗米粒还小,叫做 PRIMA(photovoltaic retina implant microarray,光伏视网膜植入微阵列),就能够替代已经死亡的感光细胞,重新工作。

结果显示,在植入设备一年后,高达 80%(32 名可评估参与者中的 26 人)的视力获得了有临床意义的改善,在视力表上平均多辨认了超过 25 个字母。

听起来像是电影情节,但它真的发生了。

2mm 宽的芯片怎么让人重新看见

为了了解芯片的工作原理,我们得先知道这项研究针对的人群,即老年性黄斑病变(AMD),到底是什么病,它为什么会让人看不见?

简单说,人眼最清晰、最核心的视力,是靠黄斑区的感光细胞(锥体细胞) 来完成的。


▲当光进入眼睛时,它穿过虹膜到达视网膜,图像在视网膜聚焦并转换为电脉冲,由视神经传递到大脑,最终产生景象。

但在 AMD 患者中,这些负责「把光变成电脉冲信号」的细胞逐渐死亡。于是,看见这件事就短路了。

周边依旧能看到光影,但中央,出现一块固定的黑斑;严重时,无法阅读、无法识人、无法开车、无法看电视;而全球目前约有 500 万人因此而失明。


▲ 老年性黄斑病变阅读模拟,中间会有一大块黑影

更残酷的是,这些细胞死了,就不会再长回来。这也是过去所有治疗,都只能做一件事,延缓恶化,而不是让人重新看见。

直到这块芯片出现。

在 AMD 里,感光细胞死了,但神经网络还在。这意味着,大世界的光信号,虽然无法转成电信号,但是电信号仍然能被传到大脑

于是科学家做了一件非常聪明的事,绕开感光细胞,直接给神经输入电信号。这块名为 PRIMA(Photovoltaic Retina Implant Microarray)光伏视网膜植入体的芯片,就像是把「摄像头 + 电信号触发器」嵌进了人眼。


▲ 植入芯片前(AC)后(BD)的视网膜成像扫描对比,

这套系统由三部分组成,


含摄像头的眼镜,它的作用是捕捉外界的图像,类似于一个相机。(图中 2、3 部分,2 是太阳眼镜片)口袋处理器,将相机捕捉到的画面,通过红外光发射到芯片上。(图中编号 1、4 部分,1 可以用来调节亮度和缩放)视网膜下微型芯片,它能将近红外光变成电刺激,相当于一个替代感光细胞的电子感受器

整个工作过程,也许依靠这套系统的三部分来完成,只需 6 步。


眼镜摄像头捕捉画面将画面转成近红外光图样投射到眼底芯片芯片每个像素响应光 → 产生微电流微电流刺激视网膜神经元神经将信号传入大脑 → 大脑「看到」画面


一句话总结,PRIMA 不是修好旧的视网膜,只是给眼睛装了一个新的感光部件

80% 能看见,但算不上「奇迹」

临床医疗科技公司 Science 在欧洲 17 家医院进行了这项临床试验。

38 名干性 AMD 受试者都接受了植入手术,一年后,80% 的患者视力显著改善(≥0.2 logMAR),多数人重新能够阅读字母、数字和单词,且周边视力完全不受影响(使用近红外光,不会刺激残余感光细胞,也不会干扰自然余留视力)。


▲ 试验结果,临床上有意义改善的定义为,至少 0.2 logMAR 的改善(即最小分辨角的对数;相当于增加 ≥10 个字母)

尽管 80% 的数字看起来很美好,但是这项技术远非完美。

1. 视力「质量」不高

PRIMA 植入物目前仅有 378 个像素,其理论分辨率约为 20/417。Frank Holz 教授(论文一作)承认,这种视力是黑白的,不是彩色的,且患者的阅读并非快速、流畅的阅读,而是很慢的阅读。


▲ 患者正在使用 PRIMA 系统进行阅读

2. 缺乏安慰剂对照组

这项研究最大的科学局限性在于,它是一个「单组研究」,所有人都接受了植入。它没有设立一个接受「假手术」的安慰剂对照组

《自然》也报道这一项突破性的研究,但在他们评论里面,还引述了一位匿名研究者的担忧,「这种视力改善可能部分归功于密集的视觉训练,以及患者获得了先进医疗设备的兴奋感(即安慰剂效应)」。


▲ 没有设置服用「糖丸」的对照组,可能会存在安慰剂效应

3. 生活质量未见改善

一个值得注意的结果是,尽管患者在视力表上的表现变好了,但在关于「日常生活质量」(QoL) 的标准化问卷调查中,并没有显示出显著的总体改善。

这可能意味着,从「能读出字母」到「真正改善日常生活便利度」,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4. 手术风险

由于是侵入性的研究,必然会有不同程度的风险。该研究共报告了 26 起严重不良事件(如眼压高、黄斑裂孔、视网膜脱离等)。研究强调,所有这些风险都与「植入手术」本身相关,而非 PRIMA 设备本身。


虽然有一些局限,但是掩盖不了这项研究的进步性。之前也有其他研究员,进行过类似视网膜植入的工作。要么是适用的范围,疾病种类限制大,要么是只能恢复对光的感知能力。

像 PRIMA 这种能够让患者识别出字母,完全可以说,是目前针对盲人重新获得视力,这一领域数十年来最重要的进展之一。


▲ Science Corporation 是一家处于临床阶段的医疗科技公司

进行临床研究,以及这套设备的所有者、总部位于旧金山的 Science Corporation 公司,今年 6 月已经向欧洲监管机构提交了上市认证申请。

与此同时,斯坦福大学眼科学教授,论文的共同作者,Daniel Palanker 说,「这是该芯片的首个版本,分辨率相对较低。下一代芯片像素更小,分辨率更高,并能搭配更时尚的眼镜。」

AI 眼镜能帮助盲人获得视觉,也让普通人受益

讲真,每次看到那种「给视网膜植入芯片,让盲人重见光明」的新闻,我都会一边惊叹一边觉得……离我们好远啊

但最近看到的 AI 眼镜,思路就完全不一样了,感觉更接地气,更无创,也更大众化。


▲ 热门视频,「失去」双眼,我用自制的AI眼镜体验失明的一天...,其中设计的 AI 眼镜开源设计图

它不是硬核地让眼睛「物理恢复」,是利用 AI 的能力,实现一个 24 小时在线的「随身翻译」——把眼睛看到的东西,实时转成语音告诉你。

虽然这比不上脑机接口,直接让画面重新显现那么炸裂,但这个思路,真的让我共鸣了:我们所有的产品,都应该把无障碍模式,当成默认模式来开发。


其实,生活中那些最好用的设计,一开始其实都是给「少数人」准备的。

比如路边的那个小斜坡,本来是给轮椅设计的;结果,现在成了我们这些拖行李箱的、推婴儿车的、送外卖的「懒人福音」。还有视频字幕,最初是给听障朋友准备的;现在,已经是我们在地铁、办公室、深夜宿舍里追剧摸鱼的「续命神器」,谁还开声音啊。

这些设计的初衷可能很简单,但最后却悄悄方便了所有人。


▲ 网易为视障玩家打造的《AI Eyes: Enhancing Visual Accessibility Using AI 》曾获得 2024 iF 设计大奖

所以 AI 能不能做到让盲人看见,也是一个道理。

哪天那些厂商们不再把它当个极客玩具,而是真能做到像视频里那样,帮视障朋友解决出门的各种麻烦——能看红绿灯、会躲人绕狗、还能告诉你前面奶茶店在搞什么活动——那这款眼镜,一定是市面上最牛的眼镜,不接受反驳。


道理很简单:一个能让视障用户都觉得好用的产品,它的交互逻辑已经足够清晰、自然、符合人类的本能。

AI 时代,我们需要更多这样「特立独行」的好东西。它们不追风口,不卷参数,只是从人最真实的需求和脆弱出发。

参考文献:
[1] Holz, F.G., et al. (2025). Subretinal Photovoltaic Implant to Restore Vision in Geographic Atrophy Due to AMD. N Engl J Med. DOI: 10.1056/NEJMoa2501396
[2] Nature. (2025). People with blindness can read again after retinal implant. Nature News.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