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新科技 » 正文

万联易达:打造全产业大模型 推动AI走向产业深处

IP属地 中国·北京 新华社 时间:2025-10-28 10:12:51

  新华社北京10月28日电 《经济参考报》10月28日刊发记者班娟娟采写的文章《万联易达:打造全产业大模型 推动AI走向产业深处》。文章称,AI浪潮奔涌而来,产业变革悄然发生。眼下,通用大模型如火如荼,垂类模型遍地开花。万联易达集团作为产业互联网生态的深耕者,却以破局者姿态开辟了一条全新通途。依托深厚的产业积淀与前瞻的产业布局,这家企业正全力打造国内首个覆盖国民经济97个行业大类的全产业AI大模型——“万联摩尔”。

  百亿量级产业可信数据、组建万人团队……对于公司管理层而言,选择“All in”产业AI的背后,是对传统产业数字化痛点的深刻洞察,也是对产业互联网新生态的坚定信心——让全产业数据通过万联摩尔AI大模型互联互通,让企业能像用水用电一样使用AI能力。

      30年产业积淀催生“破局者”

  万联易达对于产业互联网的布局并非偶然。

  1995年成立的中泽集团,核心业务始终聚焦企业投资与运营,旗下企业大多为传统产业实体企业。“万联易达由中泽集团出资设立,在之前30年的企业经营过程中,我们深切体会到传统产业面临的突出痛点。”万联易达集团副总裁杜新凯在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专访时坦言,数字化基础薄弱、物流成本高企、交易效率低下、企业融资困难等问题严重制约了实体企业发展。

  “这些问题不是单一企业的困境,而是整个传统产业的共性难题。”杜新凯说,“过去我们尝试过从物流切入——早期万联易达的物流业务,其实就是产业互联网的‘前奏’,但仅靠单一环节的优化,无法从根本上解决产业运转效率的问题。”

  今年初,人工智能热度持续走高,成为了催化剂。

  “随着一些通用大模型的开源,我们认为构建大规模产业互联网的时机已经成熟,‘技术+产业+生态’的深度融合成为可能。”杜新凯说,通过大规模产业互联网整合全链条资源,再以AI大模型激活数据价值,或许能为传统产业找到破局之路。

  基于这一判断,万联易达进行了全面的战略和架构调整——不再满足于单一环节的优化,而是布局覆盖全产业链的产业互联网生态系统。

  “我们要真正瞄准传统产业的痛点,致力于全方位提升整个产业运转的效率。”杜新凯进一步阐释,数字化基础、物流成本、交易效率、企业融资这四大问题,几乎涵盖了产业运转和企业经营的主要环节,“从这四点入手,就等于把握住了产业运行的脉搏。”

  “我们要做的不是简单的平台搭建,而是为传统产业打造像‘水和电’一样的基础设施。”杜新凯强调,希望未来所有实体企业,能够像使用水、使用电一样,便捷地使用平台提供的各种能力——包括但不限于AI能力、物流能力、交易能力和金融能力。

  据介绍,目前万联易达已沉淀了海量产业数据——产业品类指标超过130万,产业可信数据达到百亿量级,更是涵盖黑色、有色、建材、能源、农业等全行业品类;同时,平台实时产生的交易数据、物流数据、金融数据,正随着接入企业数量的增加持续增长。这些数据不仅是万联易达生态的“血液”,更是全产业大模型“万联摩尔”的核心支撑。

      全产业大模型突破性创新

  与市场上已有的通用大模型或垂直行业模型不同,万联摩尔选择了一条罕有人至的赛道——全产业大模型。“国内还没有同类的公司、厂商在做这样一件事。”杜新凯坦言,“大家做的最多的是通用底座大模型,或是某一垂类的行业模型,如金融、教育、医疗。而我们要做的是覆盖国民经济97个行业大类的全产业大模型。”

  为何全产业大模型此前无人问津?杜新凯给出了答案:“全产业大模型的打造需要几大核心要素支撑,进入壁垒较高。”

  首先是资源投入,全产业覆盖意味着投入远超单一垂类模型,万联易达预计投入百亿资源,用于数据采集、模型训练与团队建设;其次是产业洞察,中泽集团30年涉足多行业的运营经验,让核心团队能精准理解各行业的产业链逻辑与痛点,而这是纯科技公司难以具备的优势;最后是技术难度,97个行业大类并非孤立存在,上下游的跨行业关联需要模型具备“打通全链条”的能力,这对数据整合与算法设计提出了极高要求。

  对于传统行业而言,万联摩尔的价值不仅在于懂行业,更在于能切实解决经营难题。而其技术内核在于“融合产业动态图谱的结构化思考”能力。这使得其能够处理产业中高度复杂、专业且依赖深层逻辑的问题,超越了传统大模型“行云流水”却可能不够精准的回答。

  “比如,通过分析钢材库存和高炉开工率数据,可以预测价格走势,帮助企业制定采购策略。同样,通过分析棉花种植面积和纺织企业开工情况,可以预警‘卖棉难’问题,辅助政府出台保护政策。”杜新凯举例说。

  据悉,目前,万联摩尔已在多个场景展现其突破性创新——

  产业知识和数据智能问答,解决“数据找不准、分析耗时长”痛点。以往,研究员在调用分析产业数据时,要整合国家部委、行业协会、企业内部的分散数据,完成一次分析可能需要数天;而借助万联摩尔,几分钟内就可以从沉淀的百亿产业数据中调用关键指标数据。

  产业AI研究报告创作,重构专业报告的生成逻辑。不同于传统大模型“一键生成”的模式,万联摩尔采用“分步式、可交互”的创作模式:先基于全产业数据生成报告框架,与用户确认后再输出各部分专业思路,最后生成内容,每一步均可通过交互调整,确保了报告的专业性。在编辑过程中,也通过多模态跨平台抓取能力,支持了AI续写、改写、找论据等诸多功能。

  值得一提的是,万联易达基于产业AI能力打造的智能风控模型,直击企业融资难的痛点。其推出的“去中心化分步式中小企业信用贷”,通过整合企业在平台上的交易、物流、经营数据,为中小企业构建精准的信用画像,降低金融机构的风控成本,让过去因缺乏抵押而难以贷款的企业,获得更便捷的信贷支持。

      产业互联网新生态呼之欲出

  察势者明,趋势者智。对于未来3-5年产业互联网与AI的融合趋势,万联易达有着清晰的判断:产业AI的深度思考能力、多模态能力、推理性能提升,将成为推动产业变革的核心动力。与此同时,“以应用为导向、以价值为驱动”将成为产业AI的核心逻辑。“企业不会为‘炫技’的技术买单,只会为能降本增效、创造价值的工具付费。”杜新凯说。

  全产业AI大模型万联摩尔的落地,只是万联易达战略的“第一步”。成为全球最大的产业互联网生态系统运营商,则是万联易达的长期愿景。

  为实现这一愿景,公司在战略布局上展现出宏大气魄:持续加大对产业AI的投入,并同步筹备一支超过1万人的、具备产业与AI复合背景的团队。

  “AI的发展比拼的不是人才数量,更是人才质量和密度。”杜新凯说,“我们的团队必须是面向应用、价值驱动的,要求成员‘做产业的人里最懂AI,做AI的人里最懂产业’。”这支团队将采用“自主创新”与“协同创新”的双轮驱动模式,既建设自有核心能力,也联合科研院所、领先企业共同创新。

  生态创新则是万联易达的终极目标。杜新凯强调:“我们不是像科技公司一样只做AI,而是构建整个生态系统。”目前,万联易达已具备产业AI应用、商品交易、物流服务、数字金融四大平台能力,并计划进一步扩展。

  据透露,为降低企业使用门槛,万联摩尔初期将免费开放基础能力,未来也计划保持基础功能的免费性。同时,生态系统内还将建立应用市场,允许合作伙伴发布各种工具和智能体,形成共创共享的产业生态。“我们希望让所有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都能用上高质量的产业AI能力,这才是产业互联网的价值所在。”杜新凯说。

  “过去30年,我们陪伴传统产业成长;未来30年,我们要通过技术创新,推动传统产业变革。”杜新凯表示,“万联摩尔不是一个产品,而是一个生态的起点——我们希望和所有伙伴一起,打造一个万亿级的产业互联网市场,推动人工智能走向产业深处,让中国的产业互联网走向全球。”(完)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