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摄图网授权
■国研经济研究院课题组
当前,发展新质生产力已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粤港澳大湾区作为我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集聚区,拥有完整的产业链和丰富的应用场景,迎来统筹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与低空经济的关键发展机遇,应推动实现两大产业深度融合、协同发展。

01
把握车空融合机遇,培育新质生产力核心动能
近几年,从国家部委到地方政府,一系列支持政策相继出台,为低空经济的发展营造了有利环境。同时,2024年12月,“广深佛惠莞中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集群”获批成为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标志着该领域已形成显著的产业集聚优势。
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与低空经济并非孤立赛道,二者在技术层面共享新能源、人工智能等核心技术,在设施层面可共用通信网络、算力平台等基础设施,在场景层面能互通立体交通应用需求,具备天然协同基础。推动两大产业深度融合,既是实现“空中+地面”立体交通网络构想、破解大湾区城市群交通拥堵瓶颈的战略选择,也是依托产业协同效应培育新增长极、打造世界级“陆空一体”产业集群的关键抓手,对大湾区抢占全球产业竞争制高点具有重要意义。

02
“车空统筹”具备坚实基础,战略价值凸显
产业基础雄厚,集群效应为融合提供坚实支撑。大湾区在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领域已构建从整车制造、关键零部件(电池、电机等)到软件系统的完整产业链,汇聚多家行业领军企业,形成规模化生产与创新能力。在低空经济领域,无人机、eVTOL(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等产业的研发与制造水平全国领先。以深圳坪山区为例,其低空经济链上企业已突破80家,覆盖飞行控制、驱动系统、固态电池等关键环节,产业配套能力完善。2025年6月广州举办的低空经济与汽车产业融合发展大会进一步明确,两大产业在研发体系、制造工艺上可实现技术双向赋能,具备形成“陆空一体”产业集群的巨大潜力,为统筹发展提供了产业根基。
政策红利叠加,多层次体系优化发展环境。顶层设计持续发力,2025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明确支持“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打造世界级城市群,并将发展低空经济、健全综合交通体系列为重点任务。此前工业和信息化部在低空装备产业创新发展大会上也提出,要充分挖掘大湾区低空场景需求,统筹推进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与无人机产业协同。地方层面政策同步跟进,香港《施政报告》明确加速自动驾驶商业化营运,深圳全力建设低空经济研发创新和测试应用高地,形成“国家引导—部委推动—地方落实”的多层次政策支持体系,为“车空融合”扫清制度障碍。
融合需求迫切,战略价值助力高质量发展。一是培育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路径,通过技术跨界创新,可催生“飞行汽车”、智能交通云控平台等新产品、新业态,推动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二是优化区域交通格局的关键举措,发展“低空+自动驾驶”多式联运,能够有效缓解地面交通压力,提升粤港澳三地互联互通效率,完善区域综合交通体系;三是巩固产业竞争优势的核心抓手,通过抢占未来立体交通产业制高点,可强化大湾区在全球产业分工中的优势地位,为打造世界级先进制造业基地提供支撑。

03
车空融合发展面临四大核心挑战
尽管发展基础良好,大湾区推进“车空融合”仍需破解多重瓶颈。一是关键技术待突破。面向低空航空级的下一代电池技术,如半固态/固态电池,在安全性与能量密度上仍有瓶颈;智能驾驶与低空飞控在复杂城市环境下的感知、决策核心算法有待进一步提升。二是基础设施与标准不完善。低空飞行的虚拟航道规划、空域管理规则尚处于探索阶段;支持空地一体通信的5G-A/6G网络覆盖不足;车、路、空之间的技术标准与数据接口缺乏统一规范。三是法规与安全体系滞后。适用于eVTOL等新型航空器的适航认证、交通法规、责任认定体系尚未建立,大规模商业运营的安全性与可靠性需经严格验证。四是商业模式尚待验证。城市空中交通(UAM)、大规模低空物流等前沿场景的商业化路径和盈利模式不够清晰,需要大规模示范应用来探索。

04
推进大湾区车空统筹发展的措施建议
为将挑战转化为机遇,建议大湾区从技术突破、基建配套、场景落地和机制保障四个路径,推进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与低空经济统筹发展。
一是聚焦关键技术攻坚,筑牢融合底座。围绕储能、人工智能、数据赋能三大领域突破瓶颈。在储能与电池领域,依托大湾区储能产业优势,引导企业精准布局eVTOL、飞行汽车专用储能体系,攻克半固态/固态电池热管理难题,推动无人机氢燃料电池技术与油电混动技术研发,补强氢能产业链。在人工智能与芯片技术领域,招引交通AI解决方案供应商,推进“自动驾驶—低空飞控”算法融合,培育空地智能交通大模型创新企业,推动车用传感器企业拓展低空飞行器传感器研发。在数据赋能技术领域,整合智能网联汽车与低空飞行器运行数据,构建跨产业数据共享与应用机制,以数据优化产品研发与服务升级。
二是强化基建与标准配套,构建空地一体支撑体系。从通信感知、空域规划、调度平台三方面发力。在通信感知上,培育路侧通信感知装备制造集群,推动新能源汽车企业与运营商、导航企业、交通基建运营方合作,统一车路空技术标准与数据接口。在空域规划上,预划分低空空域、分层设置虚拟航道,探索“飞行汽车”路空通行权限,布设“5G+北斗”低空专用通信网络。在调度平台上,建设空地一体交通调度指挥中心,确定云控平台及核心算法供应商,支持交通工具以“单机接入”或“企业云平台整体接入”方式接受统一调度,测试成熟后扩大运行范围。
三是丰富融合应用场景,推动商业模式落地验证。围绕城市治理、多式联运、数字文旅三大方向开发。在城市治理与公共服务领域,开发数字孪生“实时立体交通地图”,构建空天地信息一体化、通导遥深度融合的交通孪生底座,构建无人机+自动驾驶车辆的救护、救援和物流体系。在多式联运场景中,以大湾区东部为先行区,开辟短途低空航线、配套自动驾驶接驳,在枢纽开展联运试点。在数字文旅领域,整合陆海空资源,开发空中游览、航拍航摄、无人机表演等项目,激活“交通+文旅”消费。
四是健全机制保障,破解商业化运营障碍。在法规上,加快制定eVTOL适航标准、低空交通法规,明确事故责任划分。在政策上,对技术研发、场景试点、基建给予资金补贴,引导社会资本通过PPP模式、产业基金参与。在示范推广上,在深圳坪山、广州南沙开展“车空融合”示范工程,打造全链条示范项目,总结可复制经验并在大湾区推广,逐步实现产业规模化、高质量发展。
总 监 制丨王列军车海刚
监 制丨陈 波 王 彧 杨玉洋
主 编丨毛晶慧 编 辑丨谷 云
![]()
![]()





京公网安备 110114020135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