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新科技 » 正文

滨化股份再谋上市:净利润连续三年下滑,转型突围存资金压力,递表前二股东减持

IP属地 中国·北京 编辑:赵静 蓝鲸新闻 时间:2025-10-28 15:00:09
传统业务“退潮”,新兴业务难挑大梁,激进扩张致现金流承压,滨化股份赴港融资。

10月28日讯(记者 邵雨婷)近日,港交所官网显示,国内氯碱化工龙头滨化股份(601678.SH)递交招股书,拟在香港主板挂牌上市,若成功登陆港交所,将实现A+H两地上市。

在A股沉浮15年,这家老牌民营环氧丙烷生产商选择再度赴港融资,近年来,公司业务结构呈现显著转型阵痛,传统化工收缩新兴业务难挑大梁,毛利率暴跌的同时,激进扩张致现金流承压。

净利润连续三年下滑,收入结构发生变动

资料显示,滨化股份成立于1968年,深耕化工行业50余年,于2010年2月在上交所挂牌上市,主营业务为有机、无机化工产品的生产、加工与销售,主要产品为烧碱、环氧丙烷、MTBE及电子级氢氟酸等。

登陆A股15年,滨化股份已经成为国内最大的民营环氧丙烷生产商,是国内少数能生产应用至半导体先进制程的电子级氢氟酸生产商,于2024年按收入计,滨化股份是国内最大粒碱、食品级片碱、三氯乙烯、四氯乙烯、氯丙烯生产商。

不过,近年来,滨化股份的业绩却持续承压,归母净利润连续三年出现下滑。据招股书,2022年、2023年、2024年(以下简称报告期),滨化股份的营业收入分别为88.92亿元、73.06亿元、102.28亿元;净利润分别为12.03亿元、3.99亿元、2.17亿元;毛利率分别为26.5%、16.7%、6.4%。

2025年上半年,滨化股份的营业收入为73.5亿元,同比上升61.4%;扣非归母净利润亏损1328万元,同比下降112.6%。

记者注意到,滨化股份的收入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动。公司收入按产品可分为氯碱化学品、碳三碳四化学品、湿电子化学品、能源及其他五大类,其中,氯碱化学品的收入出现显著下滑,近两年才开始销售的碳三碳四化学品逐渐成为新的增长线。

2022年至2024年及2025年上半年,氯碱化学品的收入分别为80.73亿元、64.69亿元、61.15亿元、30.85亿元,占比分别为90.8%、88.4%、59.8%、41.9%;碳三碳四化学品的收入分别为0、2.94亿元、33.86亿元、34.87亿元,占比分别为0、4.0%、33.0%、47.4%。

对此,滨化股份表示,碳三碳四化学品板块是公司近年重点打造的新业务,MTBE等碳三碳四化学品出口销售持续提升,推动公司海外销售规模持续扩大。

因此,近年来,滨化股份也在大力加快海外业务发展,目前,公司已启动埃及3亿美元新能源+化工项目,规划建设30万吨绿色氯碱装置及配套光伏电站。此次赴港IPO,滨化股份就曾表示,主要为提升公司的国际品牌形象及综合竞争实力。

存货激增,转型突围存资金压力

近年来,滨化股份的存货激增。招股书显示,滨化股份的存货及合约成本结余规模从2022年的5.8亿元增至2024年末的10.72亿元,两年增长84.8%,2025年6月末,公司的存货及合约成本结余为15.83亿元。

滨化股份称,公司的存货风险源自潜在市场需求波动、行业状况不断变化及可能影响产品规格或用途的监管变动。未来仍可能面临持有过多存货的风险,这可能会增加其存货持有成本,并使公司面临存货过时或撇销的风险。这可能会对公司的业务、经营业绩及财务状况产生重大不利影响。

在化工行业面临产能过剩与融资成本压力等多重挑战的背景下,滨化股份将目光转向新能源领域。

日前,滨化股份发布公告称,拟通过控股子公司滨化新能源投资建设滨化集团北海滨华新材料源网荷储一体化项目,包括160MW风电、100MW光伏电站,配置130MW/260MWh储能装置,以及110kV升压站,总投资14.21亿元。

但当前滨化股份面临较大的资金压力。截至2025年6月30日,滨化股份持有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仅13.33亿元,存在银行及其他借款48.89亿元,公司资产总计约245.94亿元,负债合计约131.57亿元,资产负债率为53.49%。

因此,从2022年9月开始,滨化股份便开始在资本市场积极寻求融资。

2023年时,滨化股份初步计划募集再融资资金达到20亿元,目标在于公司烧碱和环氧丙烷(PO)产能升级改造;2024年,公司进一步调整再融资计划至募资14亿,但直至10月该次定增计划被终止。

五年没有实控人,递表前二股东再度减持

值得注意的是,滨化股份股权结构较为分散,已超过5年无实控人。

2020年7月3日,原10余位创业元老张忠正、石秦岭、杜秋敏、初照圣、李德敏、王黎明、金建全、赵红星、王树华、刘维群等终止了一致行动关系。该次权益变动之前,上述一致行动人合计持有滨化股份3.72亿股,占总股本的24.10%。

据了解,彼时,原先的创业元老团队中已有5人退休,在公司任职的5人平均年龄约62岁,年龄最低者也已57岁。解除一致行动协议后,滨化股份便一直处于无实际控制人状态。

在滨化股份发布拟赴港上市的公告后,前董事长张忠正却进行减持,持股比例进一步降低至5%,五年持股比例缩水近半。

据公告,其拟减持不超过1688.78万股,减持原因为股东自身资金需求,持股股份来源为IPO前取得的全部1.20亿股股份。目前,张忠正在滨化股份的持股比例已经由从2017年以前的10.50%降至5.82%,减持后,其持股比例进一步降低至5%。

目前,张忠正为滨化股份第二大股东,持股5.63%,公司最大股东为滨州和宜产业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下称滨州和宜),持股比例为8.02%,第三大股东为滨州市财金投资集团全资控股子公司滨州安泰控股集团,其实控人为滨州市国资委。

资料显示,滨州和宜由山东滨化投资有限公司(下称滨化投资)持有99.90%股权,滨化投资则分别由滨化股份原董事长张忠正、现任董事长于江、现任总裁董红波等多位高管通过持股平台持有。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