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新科技 » 正文

人工智能如何为教育做加法?教育专家成都“脑力碰撞”

IP属地 中国·北京 封面新闻 时间:2025-10-28 22:11:38

封面新闻记者 张峥

未来的教师会变成你的“学伴”?当学生用人工智能完成作业教育何为?教育如何体现育人价值?——人工智能正在深刻重塑教育生态。


圆桌论坛

10月28日,四川省基础教育“网链共享计划”·成都市“人工智能+教学”应用场景建设推进会暨青羊区“人工智能+教育”主题研讨活动在成都市青羊区举办。

来自中国教科院、华东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等机构的知名学者,科大讯飞、希沃等领军企业的技术专家,围绕“人工智能+教育”的学术前沿、技术趋势与实践路径展开深度分享。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与青羊区人民政府现场签署了共建教育强国实验区(培育)协议。

当你的学生用AI完成作业……

中国教科院党委书记、院长李永智在主旨发言《教育会怎么样,我们该怎么办》中指出,人工智能正深刻重塑教育生态,必须警惕技术应用中的“死亡之环”——即“老师用AI留作业、学生用AI完成作业”的恶性循环。他援引中国教科院于2025年寒假期间开展的一项覆盖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涉及32万名学生、28万名教师及2万名家长的大规模调研数据:超过99%的学生接触过AI,超过80%的学生承认曾经使用AI辅助完成过作业。其中西部地区学生使用比例略高于东部,学业表现优异的学生多将AI用于拓展思考,而学习略困难的学生则更易陷入“照抄式”依赖,导致学生群体可能出现“两极分化”风险。



中国教科院党委书记、院长李永智

李永智强调,当前AI教育存在泛化应用、认知偏差、管理缺位等问题,必须由政府主导建立规范体系。“真正有生命力的AI应用,是能精准回应师生真实需求的。”他特别指出:“AI不能取代的是高阶思维、批判性思考与创造性表达。”AI产品的设计要服务于学生思维能力提升。

名校实践:从轻量化工具到育人逻辑重塑

成都市实验小学校长李蓓分享了学校在“轻量化AI工具”应用方面的实践经验。她指出,学校坚持“低成本解决真问题”的原则,鼓励教师利用现有AI工具优化备课、聚焦教学痛点,选用易用工具开展微创新——工具始终跟随,合力守护温度。“教育价值观引领、隐性知识传递与创新思维激发始终是教师的崇高领地。”


成都市实验小学校长李蓓

成都七中党委书记易国栋则从育人逻辑的深层变革出发,探讨AI时代教师角色的重塑。成都七中作为培养出B站董事长陈睿、搜狗创始人王小川、斯坦福大学人工智能实验室前主任李飞飞等杰出人才的名校,始终重视校友资源在推动AI教育中的桥梁作用。他提出一个议题:AI时代教师的角色如何从“教学能手”向“教育大师”转变?“有人认为教师将会成为‘学伴’或‘情绪陪伴者’”,成为能感知学生情绪、提供心理支持、激发学生内在动力的引路人。


成都七中党委书记易国栋

易国栋提出,真正的教育是唤醒学生内在的力量,培育三种珍贵特质:善于思考的头脑、温暖的心灵、能在风浪中持续前行的韧性。“我们希望学生不仅能适应AI时代,更能扎根其中,舒展成长,去感受、去热爱、去创造,过有意义、有温度的一生。”他强调。

青羊方案发布:三年打造智慧教育新生态

青羊区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王一杨对《青羊区整体推进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行动方案(2025-2027年)》,进行了解读。该方案系统规划了未来三年区域教育数字化发展的目标、路径与重点任务,标志着青羊区“人工智能+教育”建设进入系统化、整体性推进的新阶段。


研讨活动现场

《方案》提出,未来三年,青羊区将致力于构建形成“人机协同、数智赋能、泛在融合”的智慧教育新生态,推动人工智能与教育教学全过程深度融合,实现从教育理念、教学模式到评价方式和治理体系的系统性变革。在基础环境与平台建设上,青羊区将建成覆盖全区的一站式智慧教育平台和智能化校园环境。在核心应用层面,将系统构建贯通各学段、多层次的人工智能课程体系,并通过“智教、智学、智研、智评、智管”五大应用场景,全面提升教师数字素养与智能教学能力,最终实现规模化因材施教和个性化学习。

《方案》还设定了明确的发展目标:到2027年,青羊区将成功打造一批示范性人工智能实验室,建设一批领航性应用示范学校,培育一支具备卓越数字素养的教师队伍,建成一套覆盖全学段的人工智能课程体系,并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智能化教学应用模式,以扎实的举措推动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助力培养适应未来社会需求的创新人才。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