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新科技 » 正文

王飞跃:渲染AI带来的就业焦虑,大可不必

IP属地 中国·北京 环球网资讯 时间:2025-10-29 08:12:28

环球时报

人工智能(AI)之后,人类会失业吗?我的回答直截了当:不会。实际上,人工智能严重冲击人类就业早在十余年前就已开始。当时传统的统计专业,无论科研还是从业人士都不得不向机器学习,有教授惊呼“大学的统计系都要变成计算机系了”。今天,这一趋势进一步演化为必须会用深度学习、语言大模型、智能体(AI Agents)等人工智能技术,否则,确实可能会失业。

近一段时间,关于人工智能可能造成大规模失业的新闻一个接一个。美国参议院卫生、教育、劳工与养老金委员会(HELP)10月6日发布了一份报告,在标题里就明确点出,“人工智能与自动化或将在十年内摧毁近一亿美国就业岗位”。好莱坞则上演“灾难大片”:去年15万的电影从业大军今年只剩10万。人工智能自动化特别是生成式智能技术,在短短几年内已经使适合22岁到25岁美国年轻人的客服与软件等工作岗位减少了16%。摩根大通正在转型,力求成为全球第一家完全由人工智能驱动的超级银行。OpenAI推出终极工具箱AgentKit,对数百万初创公司的生存空间形成挤压……

仔细研读这些消息,可以发现,许多新闻或是把原本正常的行业调整“甩锅”给人工智能,或是把主观的预测说成未来的现实,真真假假,让人难辨,凭空添了几分急迫与不安。更有甚者,干脆把自己的想象描述成“铁定的明天”,为了流量,语不惊人死不休。

事实到底是什么?目前,世界各地专业机构和人士公开发表的研究报告表明:一是人工智能正在重塑传统产业并催生新产业,许多当下熟悉的工种及工具将消失,但人工智能新工具及平台将使更多当下不是工作的人类活动成为新的工种,在减少旧工作岗位的同时,产生更符合人性的新岗位,这已经并将继续深刻变革人类的就业认知。二是尽管人工智能还没有大规模冲击人类当下的就业,而且也无迹象显示未来人工智能会代替人类,但趋势表明人工智能将成为社会新的基础设施,如同今天的公路、铁路、码头、高铁、机场一般。会用人工智能的人类将代替不会或拒绝人工智能的人类,冲击人类的工作技能观念和就业选择。三是人类再次面临一场社会认知的重大选择,即“帕斯卡的新赌注”:是视人工智能为工业时代的一项新技术,还是认为人工智能是智业时代取代工业时代的一场社会形态大革命?一个理性的共识是后者,那么在此之前,我们需要更迭认知。在假设人工智能不可解释的基础上,形成人工智能应当治理、人工智能必须治理的共识,以技术和法律手段确保人类福祉。

工业革命源自英国,但很多人忘了工业之初的“卢德运动”也爆发在英国:英国工人害怕机器的引入会让自己失业,于是放火烧了工厂和工具。今天,机器远比当年的机器更先进、更高效,但机器让人类失业了吗?机器不但使更多的人有了就业机会,还让很多岗位离了机器就无法正常运转。人工智能的兴起同样不可怕,就算其“智力”超过人类也没有什么可怕的,这与火车汽车比人跑得快、飞机火箭比人飞得高一样,正常而自然。因此,在不影响人工智能健康发展的前提下,我们必须对其进行有效治理,不但可以保证人类不失业,而且能够让人可以更可持续性地开展工作。

计算机的历史及其演进,为此提供了一个绝佳的证明。“Computer”一词最早出现在17世纪,当时指的是以手动机械计算器、手拖计算尺甚至算盘进行算术工作的人,也就是“人类计算员”。直到20世纪中期,随着电子计算器的发展,“Computer”才逐渐转变为指代计算器设备。这确实消灭了“从事计算工作”这一就业机会,顺便也把机械计算器、计算尺、算盘送进了博物馆,但同时发明并造就了当下的从业大军“码农”。1943年,号称“计算机之父”的IBM总裁小托马斯·沃森曾声称,全世界最多只需要5台计算机。现在,如果按照内存与速度来看,你手上的手机差不多相当于50亿台沃森所说的计算机。计算机威胁人类就业了吗?没有计算机,哪来人工智能?了解计算机“由人变机器”的故事之后,你还要为人工智能对就业的影响感到焦虑吗?

我希望无人驾驶或平行驾驶的机器将很快取代人类的清洁工,这类机器的中文就叫清洁机或环保机,英文还是Janitor, 让代表清洁工的英文Janitor,在智业时代再创一个由“人变机器”的鲜活案例:让新机器Janitor像Computer一样,把灭绝了的清洁工岗位涅槃为形形色色的“金领”新岗位,能在舒适的办公室里通过云端工作的市容管理员、环境美容师、生态工程师等。人类不但不会失业,而且还会有更多的就业机会。

160多年前的“杰文斯悖论”如今尤其值得重温。它早已科学地表明,机器越发达,需要的人力和其他资源就越多,工作就越多;人工智能越先进,需要的人工就越广泛越深入,人类不但不会失业,而且将有更多新岗位。这理应是智业时代必然的经济学前景。目前的关键在于:作为一个整体,人类必须保证人工智能向善发展,而不是偏离其正常航道,被少数人用来作恶,危及社会。

工业革命之初,童工泛滥,工人们每周劳作7天,分班24小时不停工作,产生严重社会问题。套用人工智能权威、诺贝尔奖得主辛顿的话就是:“富人利用机器取代工人,创造了巨大的失业和利润的飙升。它让少数人变得更富,让多数人变得更穷。”由此,引发世界范围的工人运动和以大罢工为代表的大革命。人类在经受了巨大的磨炼和牺牲之后,才让自己有了今天的劳动节、童工非法、每天8小时工作制等。人类对工业的这一基本治理历经了200年上下,而每周工作5天只有不过30年的历史,新的治理方法和法律依然还在探索之中。

在智业革命兴起之初,我们必须牢记工业革命的历史教训,加快探索智业时代的相应治理方式。例如,如何在智能体和机器人的帮助下,实现智业时代的“1023”工作制:每天上午10点上班,下午2点下班,每周工作3天;每年10月23日开始放假直到次年1月23日结束,而且不重合的传统节假日依然保留。更重要的是,为了人类自身的安全和可持续发展,应研究智能体和机器人的“教育”和“工作”问题。如何构建人类主导的数字学校体系和研究机构,规范智能体与机器人的能力和行为?当智业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就像“童工非法”一样,在公共领域使用没有经过人类教育并认证的智能体和智能机器人,将是危害人类共同利益的违法行为,必须加以惩处。

这些都是对于在智业时代如何维护和发展人类福祉的一些粗浅思考。就本质而言,人工智能之后,人类是否失业,这不是一个技术问题,更不是一个科学问题,而是一个社会问题,是人类的自我选择。(作者是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复杂系统管理与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