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新科技 » 正文

虚拟世界的“白瘦幼”之风不可长

IP属地 中国·北京 文汇报 时间:2025-10-29 10:17:28


眼下,随着数字技术的不断更新迭代,数字人(运用数字技术创造出来的与人类形象接近的虚拟人物形象)已经越来越广泛地融入到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与此同时,我们会发现,数字人领域普遍存在着一种“白幼瘦”现象。这绝非一种孤立的审美趋势,而是一套深刻的社会文化密码。因为,它不仅是技术发展的体现,更是现实社会审美观念和商业逻辑在虚拟世界中的投射与放大。它像一面棱镜,折射出当下资本、技术、文化、性别和心理等多重复杂的互动关系。

数字人的本质是数据、算法和艺术的结合体。当下,它已从最初科幻电影中的概念,发展成为能够提供实际服务、创造经济价值甚至承载人类情感的新型数字资产。诚然,技术本应打破物理限制,实现审美的无限多元。然而,资本和行业却利用它建立了一条更高效的“标准化美丽”的工业流水线。“白幼瘦”作为一种被市场验证、风险最低的“审美快消品”,被大规模复制生产,运用到数字人领域,技术反而成了固化单一审美的帮凶。

“白幼瘦”现象中的“白”, 并非指西方人的白,而是东亚文化内部一种阶级和身份的象征,所谓“一白遮百丑”,暗示着不需从事户外劳动、养尊处优的生活状态。它与“幼”(外貌幼态)和“瘦”(身材纤细)结合,形成了一种东亚特色的、被广泛接受的“弱势美感”,强调无害、顺从与可掌控性。这种审美形象精准地契合了部分受众的“保护欲”和“幻想需求”,也反映出全球审美文化中,某种特定的东亚审美范式正在通过技术输出并获得影响力。但其本身是一种非常狭隘的审美观念,是文化霸权的一种地方性体现。

尽管,当下数字人已承担多种实际功能,但在资本与商业的世界里,数字人形象的首要功是“被观赏”。“白幼瘦”审美非常契合传统男性凝视的需求:年轻化(幼)、无攻击性(瘦)、符合纯洁幻想(白)。这类数字人的人设与风格还往往被赋予“妹妹系”“女友系”“偶像系”等,性格多为甜美、可爱、温柔或略带羞涩,整体风格偏向梦幻、纯净和唯美。这种凝视在虚拟世界中得以无摩擦地、极致地实现,并通过算法推荐不断强化,成为一种更隐蔽、更强大的规训力量。值得注意的是,这些“白幼瘦”数字人形象,通常将天真无邪等同于女性魅力,创造出一种扭曲的、充满权力支配意味的审美趣味。在如今,快节奏、高压的社会环境中,“白幼瘦”数字人所代表的纯净、甜美、无压力的虚拟世界,为部分受众逃避现实压力提供了一个精神避风港,部分满足了他们的心理与情感需求。但这种类型数字人的大量出现,实际上是对现实中女性主体性的进一步剥夺,只不过运用到了新的场景中。大量同质化的数字人形象加剧了审美的单一性,挤压了其他类型,比如成熟、健康、力量感等类型数字人的发展空间,限制了数字人生态的多样性。更为紧要的是,如果将“白幼瘦”形象作为“审美标准”,相当于在向公众,尤其是年轻女性,传递一种不健康的身体意象,进一步强化现实世界中女性的外貌焦虑和身材焦虑,并固化对女性的刻板印象。

“幼”的审美核心是对青春的极致迷恋和对衰老的深度恐惧。当下,无论是职场,还是婚恋市场,是一个对女性年龄极其苛刻、非常不宽容的时代,“白幼瘦”数字人看似提供了“永葆青春”的终极解决方案,实则反向加剧了现实中绝大部分女性的年龄焦虑,让越来越多女性陷入误区,力图通过各种科技狠活,追求着“永恒少女”的幻梦,仿佛女性的价值只有一个短暂的保质期。实际上,“白幼瘦”审美排斥的往往是与成熟、阅历、实力、权威相关联的特质,比如皱纹、结实有力量的身体、沉稳大度的气质、具有驾驭力的气场……这或许反映出现实社会,尤其是商业市场对女性力量崛起感到的不安和抵触。一个强大的、有主见的、不再年轻的女性形象,常常被认为是不“讨喜”的、令人敬畏的、难以驾驭的、有距离感的,因而在商业上被主动规避。这种规避,某种程度上是对“成熟女性形象”的刻意回避。

“白幼瘦”数字人,究其根本是一种风格化设计,比如大眼睛,加上简化了的五官,通常能有效规避写实数字人难以跨越的“恐怖谷”效应。从技术上来说,这是一种更安全、更容易出效果的选择。但这背后其实也是一种商业上的懒惰,宁愿选择一条简单的、重复的路,也不愿投入资源与技术,去攻克更具挑战性的、更能表现多元成熟面庞与体型的技术难题。

当然,更深层次的原因还在于,注意力经济时代,“白幼瘦”作为一种能快速吸引眼球、触发本能反应的视觉刺激,被视为流量和销量的保障。在这里,资本逻辑优先于艺术表达和社会责任,导致市场被同质化的形象所淹没。然而,当这类标签化的“白幼瘦”数字人充斥在我们的屏幕与周边时,它其实也在渐渐褪化为一个个空洞的符号,因其缺乏真实性与深度,难以与用户建立更深层次的情感连接和价值共鸣。另外,今天中国的数字人产业已经面向国际市场,如果一味地输出“白幼瘦”审美,会让国际社会加剧对我们的片面的、固化的文化误读和文化壁垒,阻碍他们深入地了解我们更为丰富、多元的文化内涵和现代精神。

“白幼瘦”审美现象其实反映出的是一个系统性的问题。技术上,我们拥有了创造无限可能性的工具,但却缺乏创造多元性的意愿和勇气;文化上,我们未能借助技术突破旧有的性别权力结构,反而为其赋予了更先进、更诱人的形式;商业上,短视的流量逻辑压制了创新的、负责任的长期价值投资。因此,某种程度上来说,数字人中的“白幼瘦”审美给了我们一个警示信号。它告诉我们,如果缺乏批判性反思和多元主体的参与,虚拟世界不仅不会成为一个更平等的乌托邦,反而会成为一个放大现实偏见、并使其根深蒂固的超级镜像。

打破这一现象,需要开发者、艺术家、消费者和评论家共同地去挑战、去创造、去选择那些真正多元和赋权的形象。因为“白幼瘦”不仅仅反映出一种畸形的审美,更关乎现实中更多女性被看到、被尊重、被平等对待的权力。或许,数字人领域的“白幼瘦”现象只是当前技术条件、市场选择和文化环境下的一个阶段性产物,但它暴露出资本驱使之下,开发者观念滞后、审美单一、社会责任缺失等一系列问题。笔者认为,未来的数字人产业若想持续健康发展,必须在技术探索、审美表达和价值创造三者之间找到平衡。最终,让虚拟世界成为现实世界的补充与延伸,而不是对其中某些偏执标准的进一步放大。一个真正繁荣的未来世界,理应容纳更多样的“美”。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

全站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