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象新闻记者 金晓利 李磊
10月29日,“2025 AI+甲骨文成果展示暨协同创新交流会”在河南安阳举行。会上,“数字甲骨共创计划”集中展示了甲骨文数字化保护、智能化研究及创新性活化的系列成果,全球首个甲骨文智能体“殷契行止”同步发布,为古文字保护与传承开辟新路径。
![]()
记者了解到,该智能体由安阳师范学院甲骨文信息处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联合腾讯SSV数字文化实验室、腾讯优图实验室及厦门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共同研发,面向专家与公众免费提供“双端服务”。专业端的甲骨文AI协同平台,可为研究者提供智能识别、比对与检索工具;公众通过“了不起的甲骨文”微信小程序上传甲骨图片,即可获取文字释义、文献溯源结果,还能生成数字摹本。
在交流会现场体验区,不少市民尝试用小程序与甲骨文“互动”。市民王女士带着孩子操作完后说:“之前总觉得甲骨文离生活很远,今天用手机拍了甲骨图片,马上就知道上面是‘牛’‘羊’这样的字,还有详细的由来介绍,孩子看得特别入迷,感觉很有意思。”
长期以来,甲骨文研究受“识别难、比对难、共享难”制约,通用大模型难以适配拓片噪声复杂、字形异构多变的特点。腾讯云副总裁、腾讯云智能负责人、腾讯优图实验室负责人吴运声介绍:“我们基于腾讯云智能体开发平台,以AI+多模态语料融合为基础,研发出字形检测与分类算法、甲骨校重与结构化比对算法等关键技术,让AI首次具备‘理解古文字’的能力,显著优于通用大模型在字符分类、字形匹配等任务上的表现。”
此次发布的成果,源于2022年启动的“数字甲骨共创计划”。该计划已建成全球最大的甲骨文多模态数据集,包含143万甲骨文字形数据、1.5万片甲骨多模态数据及3000篇研究文献。安阳师范学院甲骨文信息处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刘永革表示:“基于这些数据研发的智能校重和缀合技术,将《甲骨文三编》校重工作从传统的二十余年缩短至一周,目前还通过‘人机协同’为10多个未考释文字提供了破译线索。”
在文物保护与活化方面,计划首创甲骨文微痕增强技术,已完成1525片甲骨数字采集,其中950片海外甲骨实现“数字回归”,覆盖德国、法国、韩国等4国9家收藏机构,部分数据已与国内数据库整合。同时,项目通过“了不起的甲骨文”小程序、数字研学、甲骨文体操等形式,推动甲骨文走向大众。
大会上,“AI+甲骨文”专项大赛三大赛道成果同步发布。研究赛道收到22支团队投稿,8支入围;算法挑战赛道有27支团队参与;创意赛道吸引328支团队投稿,30支入围。





京公网安备 110114020135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