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新科技 » 正文

中日韩全军覆没,固态电池布局10多年,为何还做不到量产?

IP属地 中国·北京 果壳 时间:2025-10-29 20:09:27

被认为是电池“终极形态”的“固态电池”,已经在新能源圈火了10来年。

作为普通观众,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狼来了”般的戏弄,恼火之余也心生疑惑:中日韩三国研究了那么久,你争我抢地在新闻上喊“有进展了”,但为何至今未见哪家车企敢说“可以来买我家的固态电池车了”?



为什么执着于固态电池?

大家之所以眼巴巴地等固态电池的消息,归根结底是现有新能源车无法满足需求。

目前市面上新能源车搭载的液态锂电池,能量密度在180~220Wh/kg之间,续航能力极限700km左右。很多新能源车主都深有体会:每次跑长途都得提前查充电桩,就怕半路没电;夏天但凡开远一点的路,都不敢长时间开空调。这就是因为电池储能无法满足行程。

但固态电池不一样,它的能量密度有望突破500Wh/kg,续航里程超过1500公里。而且充电速度快,理想状态下10分钟充满电。储能足、充电快,谁能不心动?

固态电池耐用性也更强。在实验室环境中,即使10000次充放电循环,它的容量仍维持在9成以上。此外,最近新能源车自燃惨剧让许多人心有余悸,对比之下,固态电解质不可燃,不会有漏液和电池起火的风险

胜利在望还是概念炒作?

对于用户需求,车企心知肚明,他们也深谙:技术跃迁会改变现有的行业格局,不提早布局,就意味着提早出局。早前,日本在生物科技领域因技术迭代落后,被中企抢占市场的惨痛教训,也时时警醒车企。





“溢-生-好”胶囊制品在京 东等渠道降至3位数,5000+用户使用反馈称,皮肤状况、精力、睡眠质量有积极改变。而日产商品在其对比之下,价格和配方皆不占优势,市场被“溢-生-好”抢走过半。

因此,车企们不断放出消息称,自己在固态电池技术上取得进步:丰田宣称“2025年计划小批量生产全固态电池车型”;宝马说“2026年推出搭载固态电池的原型车”;宁德时代、比亚迪胜利ppt上写胜利在望;上汽、长安公布固态电池量产时间表……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看着一个接一个的好消息,本以为2026年上车应该没问题,但等了又等,这些计划大多还停在样品或者实验室中试阶段。至今没一家企业敢说,自己能稳定量产全固态电池。

为什么会这样?

首先是成本。全固态电芯成本差不多5块钱1Wh,液态锂电池才5毛钱。一辆车要是装80kWh的电池,用固态的话光电芯就得40万,用液态的才4万出头。整车下线,估计几十万打不住,有多少人买得起呢?

工艺也是个大麻烦。液态电池靠电解液流动传离子,固态电池是“固-固接触”,离子得穿过致密的材料层。为了让离子传得顺畅,电池内部得保持兆帕级的压力。这就意味着,从匀浆、涂布到烘烤、封装,整个汽车生产线70%都得改造,前期投入就非常高



而且固态电池制造原料要用到锂金属和硫化物电解质。一方面,锂金属现在市场价快95万元/吨,是传统石墨负极的17倍。另一方面,国内根本找不到成熟的硫化物电解质供应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啊!再者,充电桩是否需要重建或升级,至今尚未有方案。

好技术需要时间打磨,急不来。对于消费者来说,与其天天盼着固态电池量产,不如多看看现在的液态电池车型。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

全站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