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时报
巴西《论坛》杂志网站10月28日文章,原题:中国修改网络法律以规范人工智能:从虚拟网络到现实世界的保护 副题:从针对网络主播的行为规范到修改网络安全法,中国不断更新其法律法规以平衡创造力、责任和数字治理 中国第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10月28日表决通过关于修改网络安全法的决定,自2026年1月1日起施行。修改后的网络安全法新增了有关“完善人工智能伦理规范,加强风险监测评估和安全监管,促进人工智能应用和健康发展”的条款,为确保人工智能基础理论研究、算法和数据使用的透明度、可追溯性及责任性建立了法律框架。
网络安全法的修改体现了中国独特的立法方式:在不改变政治体制的情况下,国家不断完善法律法规,以适应社会进步和技术变革。在许多西方国家,政府更迭会中断公共政策并使结构性改革陷入停滞,而中国政治的稳定性保障了制度的连续性。
此次网络安全法的修改与2022年出台的《网络主播行为规范》相关联,后者已经对有网络影响力人士的行为进行了规范。2022年6月,中国国家广播电视总局、文化和旅游部共同制定的《网络主播行为规范》要求,对于需要较高专业水平(如医疗卫生、财经金融、法律、教育)的直播内容,主播应取得相应执业资质,并向直播平台进行执业资质报备,直播平台应对主播进行资质审核及备案。该规范还要求“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合成的虚拟主播及内容”,也必须遵守相关准则。
网络安全法的修改与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相契合。该文件指出,中国必须“加强人工智能治理,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政策制度、应用规范、伦理准则”,这体现了科技创新与网络安全的协调发展。中国通过采取前瞻性行动,降低新兴技术可能带来的社会和伦理风险。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数据,截至 2025年6月,中国生成式人工智能用户数量已达5.15亿人,用户规模半年翻番。中国目前拥有超过11亿互联网用户,普及率达79.7%——这些数据表明,人工智能正迅速融入中国民众的日常生活,从搜索、翻译到艺术创作、客户服务。与此同时,中国国家计算机病毒应急处理中心的一份报告显示,2025年度发生人工智能相关的网络与数据安全事件与风险明显增加,其中网络攻击事件占29%、数据安全事件占26%、安全隐患事件占25%。
这些数据表明,网络安全法的修改不仅是一项法律更新,更是国家战略的一部分——将科学、经济和政治统一在同一原则下:创新与安全必须齐头并进。(作者亚拉·维达尔,肖攀译)





京公网安备 110114020135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