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网
作为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核心区,海淀区科协在科技融合与科普创新方面也突出高质量发展。10月30日,以“海淀之源·科普之桥”为主题的“AI+科普”沙龙暨“智汇·海淀”人才主题周活动成功举办。此次活动旨在进一步发挥海淀科技资源富集优势,推动人工智能技术与科学普及深度融合,为新时代科普工作赋能增效。
北京市科协党组成员、副主席孟凡兴在致辞中指出,随着人工智能的迅速发展,科学传播正在迎接一场模式重构。要充分发挥海淀区在科技资源集聚和人才汇聚方面的优势,推动AI在科普产业和科普教育中的深度应用,让科技创新成果以更加鲜活、生动的方式走进公众生活、提升全民科学素养。
海淀区科协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钟福林表示,海淀区将持续深化“科普+科技+人才”的协同发展机制,致力于打造科技创新与科学普及比翼齐飞的“双高地”。他透露,未来海淀区科协将通过构建开放平台、汇聚多方智慧、加强人才培养等一系列务实举措,孵化一批具有示范意义的“AI+科普”标杆项目,助力海淀区建设成为该领域的全国引领区,最终形成“科学研究—技术转化—科普传播—公众理解—社会应用”的良性生态闭环。
本次沙龙在议题设置上紧扣时代脉搏,前期广泛征集了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问题,如“如何激发企业在科普公益事业中的参与热情”、“AI会否取代传统科普创作者与教育者”以及“科普内容中专业性与趣味性的平衡之道”等,这些问题在现场引发了热烈讨论,也得到了与会专家的解读。
主旨报告环节,中国科学院院士韩布兴、中国工程院院士赵春江分别做科普报告。韩布兴以“绿色化学与碳中和”为题,分享了AI在绿色科技创新与可持续发展中的应用前景;赵春江院士以“人工智能发展及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为主题,深入解析了AI如何驱动产业变革、提升社会治理效能,并展望了人工智能在未来经济结构中的深远作用。
随后举办的圆桌对话,来自学术界与产业界的16位资深专家围绕“人工智能驱动科普产业升级”、“实现科普教育生动化与个性化”以及“未来科普人才核心能力构建”等关键议题进行了深入研讨。与会嘉宾普遍认为,要让AI真正成为科普创新的强大引擎,必须打通“企业技术—教育内容—人才培养”的全链条环节,构建健康、可持续的“AI+科普”产业生态。
据悉,本次活动由海淀区科学技术协会牵头主办,活动别出心裁地采用“AI茶叙+非遗雅集”的形式,在充满文化韵味的氛围举行,为前沿科技与公众认知之间架设起一座沟通的“科普之桥”。主办方强调,科普是全社会的共同事业,呼吁科研院所、高新技术企业、教育机构、科普基地及广大科技工作者携手合作,共同推动高端科技资源的科普化转型,为社会公众提供更优质、更丰富的科普产品与服务,为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贡献海淀智慧与力量。(玉沁)





京公网安备 110114020135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