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新科技 » 正文

破解固态电池快充难题!清华SIGS在《自然》发布科研成果

IP属地 中国·北京 南方都市报 时间:2025-10-30 18:16:27

电动车充电太慢、冬天“趴窝”、安全隐患大?下一代固态电池何时才能商用?如何同时实现“快充”和“长寿命”,是固态电池实用化面临的关键挑战。

近日,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简称Tsinghua SIGS)康飞宇教授、贺艳兵教授、吕伟副教授、侯廷政助理教授团队,联合天津大学杨全红教授团队,在该领域实现重要突破,给固态电池锂金属负极穿上“塑性铠甲”,为长期困扰行业的固态电池界面失效问题提供了全新解决策略。

北京时间10月30日零时,研究成果以《用于固态电池的塑性固态电解质界面》为题,在线发表于《自然》(Nature)期刊,这是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今年在《自然》上发表的第四篇文章成果。



固态电池被视作下一代动力电池终极方向

“传统液态电池像装着易燃液体的容器,一旦破损,就可能起火甚至爆炸。而固态电池用固体电解质替代液态电解液,能够有效解决易燃问题。”贺艳兵表示,固态电池就好比把里面的液态材料变成了坚硬的固体——不流动、不泄漏,从材料本源上杜绝燃爆风险,让电池变得更安全——这也是固态电池被视作下一代动力电池终极方向的核心逻辑。

虽然当前固态电池仍面临成本、快充技术工艺等挑战,但其在能量密度和安全性上的巨大优势,使其被视为下一代动力电池的终极方向。

固态锂金属电池,因其高能量密度和高安全性被誉为下一代动力电池的发展方向,在电动汽车和大规模储能等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大量研究表明,锂金属负极表面传统富无机组分固态电解质界面(SEI)——即电池的“保护膜”或“界面层”,虽然坚硬,但脆弱。一旦破裂,不仅会拖慢充电速度,更会导致短路等问题,使得电池在快充和低温环境下寿命急剧缩短。

针对上述挑战,团队创新性地提出了“塑性富无机SEI”的设计理念,开发出兼具优异机械性能、锂离子传输性能和梯度亲锂/疏锂特性的新型塑性SEI,大幅度提升了固态电池在大电流密度下和低温下的循环稳定性。

“以柔克刚”攻克数十年安全难题

深圳良好的创新氛围、科研环境和“产学研用”的良好生态,为该研究的顺利开展提供了很好的土壤。这项研究为固态电池“快充”与“寿命”难以得兼的问题找到了新的突破口,让固态电池的商用之路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相关研究成果以《用于固态电池的塑性固态电解质界面》(A ductile solid electrolyte interphase for solid-state batteries)为题在线发表于《自然》期刊上。

文章通讯作者为康飞宇、贺艳兵、吕伟、侯廷政和杨全红。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2022级博士米金硕、2023级硕士生杨俊、2021级博士陈立坤和2022级博士生崔雯渟为论文共同第一作者。其他作者还包括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干林副教授、柳明副教授,东方理工大学韩兵助理教授,深圳大学黄妍斐副教授等。

采写:南都N视频记者 伍曼娜 通讯员 米金硕 贺艳兵 叶思佳

科研团队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