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 文烨豪
编辑| 王 潘
10月末,一份行业报告的出炉,让大疆再度被推到了聚光灯下。
某权威咨询机构发布的全球全景及运动相机市场研究报告显示,过去几年,这全球运动相机与全景相机市场正经历着剧烈洗牌——大疆在这两大领域的全球市占率,已分别攀至66%与43%;而这两个数据并没有包括对于大疆更无对手的Osmo Pocket 3。
几乎同时,大疆对应的产品线,亦在今年电商平台热销榜单上,一路绝尘。
京东运动相机金榜上,Action 5 Pro依旧稳坐“铁王座”,并与同系产品一道,形成了体系化的压制力。而前不久刚发布的Osmo 360全景相机,则已连续45天占据“全景相机热卖榜”榜首。
![]()
这是一场发生在“地面”的胜利。
在很多人的印象里,大疆依然是那个属于天空、俯瞰人间的品牌,但随着手持影像赛道的捷报频传,大疆似乎正悄然“下凡”,从人们仰望的天空,走入人们触手可及的生活。
报告与榜单数据只是表象,真正值得拆解的,是这背后的逻辑。
对这个时代的消费电子品牌来说,能在一个赛道站稳脚跟、形成统治力已属难得,更遑论跨品类的持续取胜。
毕竟多数玩家的高光时刻,仰仗一次恰逢其时的爆发、一次成功的叙事,而第二次再来时,往往已经换了观众、换了场地、换了裁判。
从无人机,到运动相机与云台相机,再到全景相机,大疆几乎每一次转身,都以胜利收场。这背后,除却品牌调性的继承与延续,显然还有一些别的东西。
未尝一败的大疆,强在哪里?
在消费电子行业里,“主场”往往意味着“安全区”——熟悉的用户群体、成熟的供应链、可预期的竞争。相比之下,跨界更像是一场“勇敢者的游戏”,路途漫长,充斥着不确定性与危险。
因此,多数玩家更愿意坚守自己的主场,鲜有人心甘情愿地踏入未知的领域。
大疆则不同,其既能捍卫主场,亦勇于奔赴客场。
它最初的主场,是无人机。彼时,消费级无人机赛道远不像如今这般平静——亿航、零度、臻迪等玩家悉数登场,被外界寄予厚望。但在短短几年里,大疆以系统化的优势,将这场混战一点点收拢,对赛道逐一“清场”。
自那以后,大疆开始望向地面。
云台相机是另一个主场。初代Osmo Pocket问世,几乎没人看好这一“小玩意”,但大疆硬是逮住了用户需求,把它做成了一门影像新物种。新晋“电子茅台”Osmo Pocket 3的持续热销,或许正是对勇敢者的嘉奖。
![]()
云台相机一战,大疆终究缺乏实力相称的对手。真正的硬仗,发生在运动相机领域。
运动相机的世界里,GoPro一度是不可撼动的存在。
它既卖产品,亦贩售着以速度、极限和肾上腺素为核心的品牌叙事。那个时代的用户相信,只要把GoPro绑在身上,就能在一次次腾空、掠过浪尖的瞬间,抵达某种个人英雄主义的浪漫——将产品化作符号,把符号化作信仰。
一个品类的“造物主”,建立了一套文化信仰,并聚拢着一众信徒,那不正是传说中的神吗?
可大疆清楚,世界上并没有神。
尽管身临客场的大疆,闯入的是GoPro的叙事闭环,但其并不愿成为另一个GoPro——既没有大规模签约冲浪、滑雪、翼装飞行等极限项目运动员,也未试图推翻“旧神”的庙宇。
其并未向外讲述什么,而是专注于技术生态,把一切交给产品本身。
权威咨询机构数据显示,2022年,GoPro作为全球运动相机龙头,其HERO系列占据着近8成的市场份额。但随着大疆以系统化的产品节奏与生态协同加速入局,看似牢不可破的城池,逐渐被撕开一道缺口。
据悉,截至2025年前三季度,大疆运动相机的全球份额已达66%,以绝对优势稳坐行业头部。三年之间,格局彻底反转。
![]()
客场作战的大疆,最终用一种极冷的方式,完成了对热血叙事的接管——主客之间,从此易位。
回看这一场拉锯战,GoPro的衰退并非一夜之间。它初期的锋芒确实耀眼,但长时间的鏖战,使其锋芒逐渐钝化,最终落败。而大疆之所以能在长期对垒中取胜,一大支点在于其技术生态体系。
或许正是这套体系,与产品、品牌、组织等主轴间的相互牵引,让大疆的边界变得模糊,甚至近乎不存在。关于这点,新的验证,已在全景相机赛道上展开。
被高估的市场,被低估的大疆
在全景相机市场,大疆似乎延续了胜局。
当下,大疆正复制着此前其在运动相机上的步调——尽管影石更早进入全景相机赛道,占据着主场,但当Osmo 360在2025年第三季度上市后,格局开始松动。
权威咨询机构数据显示,大疆Osmo 360发售没多久,便迅速斩获全景相机全球市场超过43%的销量份额,在国内电商渠道,其市场份额更是高达49%——已被定义的赛道里,新玩家能跑出这样的速度,实属罕见。
![]()
只是,全景相机市场,其实并没有外界想象得那般“性感”。
尽管过去几年间,全景相机市场保持着高增速,但其增长态势更多是由产品形态创新与体验改善等供给侧推动,相比之下,需求侧尚未发生本质改变。
而全景品类的天花板,恰恰在于人群——一群愿意为画面张力、叙事维度和空间感付费的人。可这类人群的规模,从未庞大过。
现阶段,全景相机的核心使用场景,依旧集中于滑雪、骑行、冲浪、滑板等户外运动中。这些项目往往门槛较高、成本颇重,爱好者虽具备较强的消费力与内容输出意愿,但人群规模却极其有限。
若以四项运动的人口渗透率为参照,那么全球范围内,全景相机的需求上限不过2%左右,中国市场亦大致相仿。这一比例,多年来波动极小——除非出现新的场景突破,否则全景相机很难捅破这一天花板。
这意味着,全景相机市场的增速回归、趋缓,几乎是必然。
因此,大疆的产品体系中,全景相机的真正意义,或许并非撬动新的增长曲线。其之所以入局,一方面在于补齐消费级影像最后一块拼图;另一方面则出于自我验证的需要——验证那套底层逻辑,换个赛道是否依然成立。
用户消费决策中,运动相机与全景相机并非泾渭分明的两条赛道,而是高度共享着同一批用户,被放在同一个货架上、互为替代的两种选择——研究显示,二者在运动与户外、画质成像、社交记录、操作便捷性等诸多特征上,几乎无差。
但在“拍摄视角创新”这一维度上,全景相机完成了“越界”——运动相机强调“行动者的目光”,全景相机则能解构视角,实现多角度、沉浸式的影像表达。
大疆挺入全景赛道,正是选择了接住这番差异,在航拍、平视之后,给予用户一种“空间化”的记录方式。
从运动相机、云台相机,到全景相机,大疆的接连成功验证了一件事,即大疆的影像、技术生态可以在任何场景、产品中实现自洽——当同一套逻辑在不同赛道上反复印证,胜利本身也就失去了偶然性。
形变而魂定
大疆的连胜,打破了一个行业的惯性。
在影像行业,极少有公司能在不同产品形态之间,保持逻辑的一致。比如曾在运动相机时代称霸的GoPro,却没能在云台相机、全景相机赛道复刻既往的成功。
走专业影像路线的松下,同样受制于此。其在影视工业领域拥有极高的口碑,GH系列更是曾被视为“电影机平民化”的标杆。然而,随着消费级影像叙事从长镜头走向竖屏,从棚内走向街头,松下的势能并没能全然延续下去。
这些玩家们,大多没有变差,只是时代变得太快。
这或许是整个影像行业的通病,绝大多数厂商安身立命的逻辑,是以场景为锚——固定的用户、固定的产品形态、固定的内容需求,而一旦场景切换、锚点松动,整个链路便失去了重力。
大疆则不同,从“单点突破”到“多线作战”,大疆的多场胜利,已然证明了其疆界不同产品、场景所绑定,而是来自体系本身,以技术生态为底。
外界总是误以为,大疆的扩张是一场横向的征途,但事实恰好相反。
大疆真正的路径,是纵向的——沿着技术链不断向下扎根,通过一层层地迭代、内化,把技术做深、做透,从而使自身具备降维打击的可能。
从云台相机、运动相机,到全景相机,大疆的影像产品线均建立在同一套技术、影像生态之上——防抖算法、影像处理、色彩科学等模块,在不同产品间被复用、重组,构成了它独有的影像管线。
![]()
以色彩科学为例,早年无人机影像多在高动态、复杂光线环境中拍摄,这逼迫大疆比同行更早思考“色彩”这件事,而后,随着其在影像领域的精进,大疆最终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色彩管理系统。类似的轨迹,亦出现在防抖、影像处理等技术维度上。
换言之,技术生态的厚度,决定了大疆的边界。当技术积淀足够深,产品矩阵的拓宽,就会像水沁进土壤般,自然发生。
归根结底,十年前,大疆几乎以一己之力,定义了消费级无人机的世界;十年后的今天,它正悄然重写手持影像的逻辑,从一家产品公司,演进为“影像技术平台型公司”。
硬件行业,一家公司能在两个截然不同的周期里,实现对行业的重塑,这本身就是一个罕见的样本。更难得的是,大疆依靠的不是适应变化,而是在不同世界里,延续同一种秩序。
当一个品牌能做到这一点,它就不再是“跨界者”——只是在更大的空间里,继续做自己。
微信号|TMTweb
公众号|光子星球
别忘了扫码关注我们!





京公网安备 110114020135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