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在今天北京市政府新闻办召开的“首都‘十四五’规划高质量收官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高精尖产业发展专场”上,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党组书记、局长姜广智介绍,北京市高精尖产业能级实现新跃升,成为经济增长重要贡献者。
高精尖产业规模增长61%
2024年,北京市高精尖产业规模近6万亿元,较2020年增长61%,高精尖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33.1%,较2020年提升4.5个百分点。
姜广智介绍,产业创新平台突破“卡脖子”技术、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动能更加澎湃,累计建成3个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14家市级产业创新中心,国家地方共建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
人工智能、医药健康等未来产业领先发展
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二级巡视员段艳红介绍,“十四五”时期,北京加快推动人工智能、医药健康、新能源智能汽车等重点产业提质向新发展,加快商业航天、具身机器人等新质生产力的培育和壮大,持续推动首都高质量发展。
她表示,北京打造“人工智能第一城”,累计备案上线大模型162款,全国占比约三成,豆包、智谱、kimi等标杆模型性能稳居全球第一梯队,打造了人工智能“操作系统”众智FlagOS。
北京成为全国首个医药健康产业规模破万亿的城市,“四核多点”产业空间布局不断优化,在两轮“32条”政策接续支持下,创新研发和转化应用效率持续提升,获批上市国内首个干细胞疗法产品。
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全产业链发展,理想汽车绿色旗舰工厂、小米汽车超级工厂、享界智能制造工厂、时代电池、长安汽车“四中心”等重大项目陆续落地。
商业航天产业持续壮大,推动可重复使用火箭和卫星核心系统及零部件企业集聚,“南箭北星”产业格局形成,全球首款液氧甲烷火箭“朱雀二号”成功入轨。
机器人逐渐走出实验室、走进百姓生活,近200种机器人创新产品在130多种场景实现应用落地。
可感知、可复制、可推广的“北京模式”
段艳红指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基本路径。北京市建立了科技创新和产业融合发展机制,初步形成了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北京模式”。
目前,北京市已经认定了昌平区清华国重基地两业融合示范园区、海淀区上地区域暨北部组团科创园区、亦庄新城两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区等8家市级两业融合示范园区,奇虎科技、利亚德等67家两业融合试点企业,形成了一批可感知、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成果。
昌平清华国重基地两业融合示范园区通过老旧厂房改造等产业类城市更新的方式,盘活南口镇玻璃厂、保温瓶厂、钢圈厂工业遗存,承接清华大学互联网体系结构等16家全国重点实验室落地昌平南口,通过探索园区“事业+企业”服务模式,推动科创资源与产业发展对接、科技成果就近转化,目前智能绿色车辆与交通、新型电力系统运行与控制等2个全国重点实验室已建成投用,落地星煜空天动力系统等14个成果转化项目。
在试点企业方面,各企业亮点纷呈、各具特色。比如,北汽福田构建“整车制造+后市场服务”融合发展模式,依托“超联车队”“福田e家”等客户服务平台,综合发展快修服务、智能车联等业务,推动业务链条从整车制造向售后、市场等高附加值环节延伸,培育“智能车联服务”新业态。再比如,京东物流将物流配送与制造企业采购、生产、仓储、分销、配送等环节融合,帮助制造企业设计供应链管理方案,提升库存周转率、降低供应链成本,培育“一体化供应链物流服务”新业态。
原标题:《北京大模型、人形机器人等未来产业成果亮眼,“北京模式” 打造可复制样板》
栏目主编:樊江洪 题图首都之窗 李磊 摄。
作者:解放日报 余晨扬





京公网安备 110114020135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