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是太空与您相伴的
![]()
航天员张陆(王泗江摄)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弱水河畔,千年胡杨傲然挺立。这片见证无数航天奇迹的土地,迎来又一高光时刻——神舟二十一号载人飞船将从这里启程,奔赴天宫空间站。而此次任务的指令长,正是曾圆满完成神舟十五号飞行任务的航天员张陆。时隔2年4个月,他将带领两名新队友叩问苍穹,这既是他个人成长为指令长的蜕变,更是中国载人航天事业一棒接一棒代代传承、接续突破的生动写照。
400公里高空的生活挑战与使命担当
“小时候的快乐很简单,常常数着星星望着天。梦见自己插上翅膀,飞向了梦中的家园……”这是与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行任务同期发布的歌曲《天地间最美的舞台》。作词和演唱者正是神舟十五号飞行任务乘组航天员张陆。
2022年11月29日23时,张陆和费俊龙、邓清明一起驾乘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顺利升空,接力空间站建造阶段载人飞行任务的最后一棒。
首次进入太空失重环境,在地球家园习以为常的吃饭、喝水、如厕、睡眠,到了400公里高空的空间站,都变成了需要重新学习的“技术活”。
吃饭时,需要先打开铝箔餐袋,用叉子插住食物慢慢拿出来,绝不能像在地面那样随意挑起,否则食物就会四处“逃逸”。喝水也不能大口畅饮。空间站的饮用水储存在特制水袋中,上面有个吸管,吸管末端装有止水夹。“喝水前打开止水夹,边吸边轻挤水袋。喝完必须关上,否则即使不挤压水袋,水也会顺着吸管慢慢渗出,在管口形成越来越大的水球。”张陆解释道。
太空如厕也要按照操作规则进行。空间站卫生间与地面截然不同,它呈90度垂直安装在舱壁上,航天员进入后要完成一系列准备工作:用绑带将自己固定在“墙”上,开启风机、放置专用收集袋等。
太空睡眠也需要重新适应。入驻空间站第一晚时,张陆迷迷糊糊地钻进睡袋,还特意记了睡袋拉链的位置,可第二天醒来时,一下子找不到睡袋口了。“地面靠重力辨方向,太空‘上下’概念消失,睡时躺着,醒时可能站着或斜着,这种颠覆也需要一个过程才能适应”。第二天晚上,他用绳子把手臂固定在扶手上,第三天就找到了“无重力睡眠”的感觉。
好在“太空会师”的乘组轮换模式提供了帮助。神舟十四号乘组在返回前几天,手把手地向他们传授经验:从设备的操作技巧,到物资的整理方法,再到日常维护的注意事项,甚至包括如何在太空高效利用时间。“他们把自己在太空半年的经验毫无保留地分享给我们,给了我完成任务的勇气、底气和信心、力量,也为太空工作无缝衔接、太空生活正常开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张陆说。
在轨期间,张陆配合指令长费俊龙进行四次舱外活动,在舱内航天员邓清明的密切配合下,首次利用梦天实验舱的货物气闸舱转移物品,圆满完成舱外扩展泵组安装、跨舱线缆安装接通,舱外载荷暴露平台支撑杆安装等任务,航天员舱外活动范围更为广泛,为后续开展大规模舱外科学与技术试验奠定了基础。
首次实现“太空会师”,开启中国空间站长期有人驻留时代;见证中国空间站全面建成,欢度空间站建成后的首个春节;圆满完成4次出舱任务,刷新航天员单个乘组出舱活动纪录……首次遨游太空的180余天时间里,张陆和两名队员在浩瀚太空为中国载人航天史册写下新的一页。
![]()
神舟十四号航天员乘组与神舟十五号航天员乘组太空会师
清零再出发,只为重返天宫
“生命可以老去,唯有荣耀绚烂天地。”张陆深情地说,“能够再次为祖国出征太空,于我而言,是至高无上的荣耀。”他亲眼见证了首批航天员“几十年如一日训练,时刻准备飞天”的坚定与执着,这种精神早已融入他的血液,成为他不断前行的动力。
每一名执行过任务的航天员,被追问的最多的问题之一就是:什么时候还再飞。张陆深深地知道,作为航天员,就是要时刻保持飞行和准备飞行两种状态。自神舟十五号任务结束后,张陆没有丝毫懈怠。一方面,在专业团队的指导下,完成了身体、心理恢复 后 ,配合进行了飞行后有关数据的测试。另一方面,和其他执行过任务的航天员一样,迅速将所有成绩“清零”,以一名“新人”姿态重新投入到各项强化训练中。“所有训练我都要求自己必须以最优成绩通过。”他坦言年龄增长让体能恢复变慢,因此,每天的训练都比年轻队友多花一份力气、多流一点汗水、多用一些时间。这份努力,只为能再次为祖国出征太空,为新时代中国航天事业再立新功。
尽管张陆已经累计完成了数十次水下训练,并且拥有四次出舱活动的实战经验,但他始终严格要求自己,精益求精。在张陆眼里,“每一次训练都是新的起点,而不是简单重复。”每次水下训练,下水前,张陆总是认真细致地熟悉操作流程,仔细研读操作手册,力求做到万无一失;在水下训练过程中,他从不会因为自己有丰富的经验,放过任何一个动作,而是将每一次都当作第一次一样认真对待。
![]()
2025年8月25日 航天员张陆水下训练前进入水下服。(孔方舟摄)
在训练过程中,张陆不仅专注于自己的任务,还关注着同组年轻队友的状态和表现,利用话音系统给予队友鼓励和经验性的提醒。
水下训练5、6个小时后,虽然已经累得筋疲力尽,他还主动与教员一起复盘总结,力求在每一次训练中都能有所突破和提升。
随着中国空间站进入应用与发展阶段,新的科学实验、新的空间站技术不断涌现,张陆针对空间站任务的新特点,进行了大量更深、更细的研究和学习。“他说,每次学习新内容,他都会记详细的笔记,遇到不懂的问题,就及时向科研人员请教,直到完全掌握。特别是对一些科学实验机柜和新增试验项目,从设计原理、设计理念、操作流程、数据记录等都要做好熟练掌握,对创新点、易错点、易混淆点都要烂熟于心。因为他知道,未来如果作为指令长,自己必须先“吃透”技术,才能在太空给队友准确的指导。
在保证完成正常训练和任务的前提下,张陆还走进学校讲述航天故事、传播航天精神。张陆爱读书,在云南举行的第二届全国读书日活动中,张陆和孩子们分享了在太空读书的经历,并为孩子们推荐了“三本书”:第一本是“先贤智者写在纸上的书”,让大家从历史中汲取智慧;第二本是“自然万物写在大地上的书”,让大家学会观察和探索自然;第三本是“日月星辰写在宇宙间的书”,让大家保持对未知的好奇和向往。活动结束后,许多家庭也开始制定“家庭读书计划”。“看到自己能给孩子们带来积极的影响,我感到非常欣慰,这也是我作为航天员的另一种价值。孩子们的正向反馈也成为我再次逐梦太空的动力。”
指令长和他的“黄金搭档”
2024年,经过严格的选拔,张陆成功入选神舟二十一号乘组并担任指令长。此次乘组继续延续了“新老搭配”的传统,由张陆带领第三批航天员武飞和张洪章共同执行任务。这是一个极具特色的乘组:从专业类型上,涵盖了航天驾驶员、航天工程师、载荷专家三种类型;从年龄结构上,首次出现70后(01)、80后(03)、90后(02)的搭配。他们跨越年龄界限,以各自的专业优势与性格特质形成完美互补,成为执行任务的“黄金搭档”。
武飞今年32岁,是目前最年轻的中国航天员,也是执行任务最年轻的航天员。张陆评价他“特别聪明,学习能力极强,对航天器理论的理解非常深入。”曾有航天科研工作经历的武飞,在日常训练中,他总能将专业知识与航天器操作深度结合,快速掌握复杂的设备原理与操作流程。生活中的武飞性格外向,热爱运动,是乘组里的“活力因子”。
与武飞的“动”不同,80后的张洪章自带“学者气质”。他戴着眼镜,性格稳重内敛,此前是某研究所的博士生导师,张陆评价他“做事有条理,心思细,遇到复杂问题总能冷静分析、提出合理建议。”张洪章爱好打太极拳、品诗词。“张洪章的‘静’与武飞的‘动’恰恰形成互补,相得益彰。”
![]()
2025年7月23日 神舟二十一号航天员张洪章(左)、武飞(中)、张陆进行设备维修训练。(徐部摄)
在张陆看来,他们的优势在于:70后的张陆有丰富的飞天经验与统筹协调能力,能带领团队应对各类突发情况;90后的武飞年轻有活力,理论与操作能力突出,是技术“尖刀”;80后的张洪章稳重博学,能在专业领域提供支撑,同时平衡团队氛围。
“我们各自的特长能覆盖任务中的不同需求,这样的组合,让我对执行神舟二十一号任务充满信心。”张陆说。
首次担任指令长,张陆也继承了他的指令长的经验。还记得神舟十五号返回途中,费俊龙对张陆进行了一次关于“未来如何当好一名指令长”的叮嘱,并将自己的心得传授给张陆:“要把乘组拧成一股绳,了解每个队友的优势和短板,让每个人都能在合适的位置发挥最大作用。要统筹全局,预判问题……”这些话,张陆当时就记在了心里,成为他后续训练和备战神舟二十一号任务的“准则”。
![]()
2025年6月24日 航天员张陆在进行手控交会对接训练。(孔方舟摄)
张陆还延续了神舟十五号乘组“风雨无阻”的训练传统——当年费俊龙带他们每日跑步,三年从未间断;如今他带领武飞和张洪章一起进行体能训练,“一起锻炼不仅是提升体能,更是培养默契、增进信任”。
三人在训练中相互学习、在生活中相互关照,早已形成深深的默契。这份信任与默契,正是乘组如今最宝贵的财富,也是战斗力的重要体现。“太空里,我们三个人就是彼此的依靠。”张陆说,无论是飞船应急、空间站故障,还是出舱风险,都需要三人“步调一致、绝对信任”,才能应对所有未知的风险。
![]()
2025年8月18日 神舟二十一乘组在进行飞船程序训练。(孔方舟摄)
张陆还为乘组取了一个响亮的名字——“砺箭21”。“希望我们乘组经过磨砺淬炼后,像火箭一样锐不可当,圆满完成这次任务”。
如今,他已带领“砺箭21”乘组做好准备,“期待再次听到地面团队熟悉的声音,曙光、北京、银河、天宫……我是神舟二十一号,我们来了!”。
![]()
神舟二十一号载人飞行任务航天员与记者见面会(王泗江摄)
来源 | 我们的太空(ID:ourspace0424)
作者 | 占康
编辑 | 樊瀚文、杨晨源
校对 | 孙志伟、董鑫磊
主编 | 张文军
邮箱 | ourspace0424@163.com





京公网安备 110114020135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