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是太空与您相伴的
![]()
航天员武飞(王泗江摄)
深秋时节,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问天阁前,神舟二十一号航天员乘组正式亮相,瞬间将亿万国人的目光汇聚于此。在三位航天员中,一张年轻却坚毅的面庞格外亮眼——他便是刚度过32岁生日的航天员武飞。这位出生于1993年的年轻航天人,不仅是我国执行任务最年轻的航天员,也是我国航天员队伍中最年轻的航天员。
“这是时代赋予我的最大幸运,我会用百分百的努力去回报!”面对镜头,武飞的话语朴实而充满力量。此刻,他已握紧通往星河的“船票”,即将带着祖国的期盼与亲人的牵挂,在400公里高空的天宫空间站,书写属于新一代航天人的青春篇章。
少年逐梦入航天
深秋的内蒙古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草原褪去了夏日的热闹,收割后的草料堆成了小山,牛羊归圈,耕地静待来年春播。夕阳西下时,村庄升起的袅袅炊烟。这是武飞记忆深处最温暖的画面。多年来,这幅故乡的图景,始终在他逐梦的路上给予力量。
武飞的童年,一半是草原的星空与牛羊足迹,一半是父亲灯下辅导数学的时光。他的父亲曾是民办学校教师,每当傍晚父亲赶着牛羊从山坡回家,吃过晚饭,书桌前的数学辅导便成了固定节目。在武飞眼里,那些数字、定理、公式不像枯燥的符号,反倒像草原夜空的星星,每一颗都闪耀着独特的光芒;当它们排列组合,便能织出神奇的逻辑,帮他跳出眼前的草原,去想象更广阔的世界。
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凭借对数学的痴迷,武飞很快从村中小学崭露头角。三年级时,为了接受更好的教育,他开始每天骑一个多小时自行车,沿着起伏弯曲的土路去往更远的乡里上学。“那时候和小伙伴比赛骑车,比谁骑得快、骑得好,非常欢乐,又锻炼了身体。”回忆起这段时光,武飞的语气里满是怀念。
父母非常重视儿子的教育,又做了一个重要决定:送他到县城小学读书。为此,父亲独自承担起家中所有农活,让母亲专心陪读。“我的父母朴素地坚信,读书改变命运。他们拼尽全力托举我飞出茫茫草原,才有了今天,我能飞向渺渺星河。”谈及父母的付出,武飞始终心怀感恩。
这份感恩化作了学习的动力。从初中到高中,武飞的成绩始终名列前茅,数学更是他的“王牌”——他总爱在笔记本上列出一道题的多种解法,反复研究不同解法的差异,用数与线搭建起严谨的理性思维。
高中时期,武飞迷上了看《世界军事》《环球军事》这两本军事杂志。看着杂志里的武器装备图片,热血少年的心里燃起了壮志:“什么时候我们国家的武器装备能站在世界领先的位置?”这份渴望,让他在2010年盛夏填报高考志愿时,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飞行器设计专业——646分的高考成绩,为他叩开了逐梦航空航天的第一扇门。
大三时,武飞的专业细分至“飞行器环境与生命保障工程”。这个以热学、力学为基础的专业,覆盖航空、航天两个方向。“在北航,我拥有了关于航空航天的启蒙。”武飞说。这些专业知识不再是书本上的文字,而是能守护“中国造”飞行器的“硬本领”。
本科毕业后,他继续留校攻读硕士学位。“有人说,科学家是发现世界上已经存在的道理,工程师是创造世界上没有的实体。”武飞说,“我想成为一名工程师,用双手造出守护祖国的‘利器’。”为此,读研期间,他选择了战斗机燃油箱惰化系统研究,做了大量实验和实操锻炼。
战斗机在空中若遭受危险撞击,将处于易爆状态。战机燃油箱惰化系统的核心作用就是尽可能剔除燃油箱中的氧气,为飞行员筑起一道“安全屏障”。近两年的时间里,武飞经历了无数次成功与失败,实验涉及的专业并不仅仅限于他所学学科,为此,他还自学了软件编程、传感器配置等多种技能,最终搭建起可靠的实验平台。
工程师筑梦热试验
2017年,武飞从大学毕业后,他心里揣着老师的一段话:“你们将走向各个行业各个岗位,会面临很多选择,我不期待你们永远站在绝对正确的一边,但希望你们永远能回想起来,坐在课堂上的初心。”
怀抱着报效祖国的初心,武飞走进了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彼时,中国航天正迎来蓬勃发展的黄金时期,他参与了载人航天、月球与深空探测等多类航天器的研发验证。武飞的工作主要是进行航天器热试验,也就是在地面通过专门实验室模拟太空的真空、极端高低温环境,检验航天器热控系统能否正常调节温度,同时排查航天器材料是否因冷热交替出现开裂、变形等缺陷,确保航天器在太空中能稳定工作的关键测试。
为了获得大批量可靠数据,一次热试验往往要持续半个月甚至更久。武飞和同事们常常睡在实验室里,24小时轮班值守,记录数据、巡检设备、把控质量。当试验成功的那一刻,他觉得所有的努力都值得。“那种参与国之重器建设的自豪感,是什么都换不来的。”
在那些头顶星光、日夜兼程的日子里,他参与验证过中国空间站天和核心舱、问天实验舱的热控系统。那时的他,已悄悄进入第三批航天员选拔的复选阶段,心中隐隐期待着:有一天,自己能从“守护空间站的工程师”,变成“入驻空间站的航天员”,亲手叩开中国人“太空家园”的大门。
![]()
2025年08月21日 神舟二十一号航天员张洪章(左)、张陆(中)、武飞在检修设备。(徐部摄)
时间回到2019年,武飞收到了一份关于选拔航天飞行工程师的通知,瞬间振奋不已:“作为地面工程师,要是能到太空亲自操作自己参与设计的设备,把地面实验搬到真正的太空环境中,对我来说意义非凡。” 他毫不犹豫地报了名。
初选过后,复选阶段的航天特因环境考核成了最大挑战——转椅、离心机等项目,对身体耐受度的要求极高。在承受8个G的重力加速度测试时,武飞的面部被压得变形,眼泪止不住地流,呼吸几乎难以维持。每一秒都在挑战极限。“那是意志与热爱的双重考验。只有足够热爱这份事业,有足够坚定的决心,才能扛过这些极限挑战。”
心之所向,终成正果。凭借这份执着,武飞一路过关斩将,成功突围。
![]()
2023年7月6日 航天员武飞在进行水上救生训练。(孔方舟摄)
2020年9月,我国第三批航天员选拔结果公布,不到27岁的武飞赫然在列。得知消息时,他正在厂房里调试核心舱的热试验设备。看着眼前自己亲手呵护的核心舱,未来将成为守护自己的“太空家园”,幸福感与自豪感油然而生。除了圆梦的喜悦,他还有一个更朴素的期待:“终于能在真正的太空环境中做试验了!”地面试验终究是模拟环境,他渴望亲眼看看,真正失重状态下的试验如何运行,与地面又有哪些差异。
航天员砺剑赴星河
心向太空,路在脚下。从一名科研工作者到一名航天员,武飞要跨越的难关远比想象中多。
刚进入航天员大队时,体能关给了武飞“下马威”。他的跑步、力量等项目的成绩,与飞行员出身的队友相比差距明显。焦急之下,他曾试图“突击训练”,却险些因运动过量导致损伤。后来他逐步调整心态,把体能训练当成一门“学科”:反复向体训教员请教科学方法,根据自身情况制定训练计划,从基础动作练起,逐步提升强度。渐渐地,他的体能成绩稳步达标。
![]()
2025年6月24日 航天员武飞在进行手控交会对接训练。(孔方舟摄)
飞船手动交会对接模拟训练,曾让武飞一度犯难。尽管他每天泡在模拟器里练习,可操作精度始终不理想。于是,他向经验丰富的航天驾驶员请教,才找到问题关键:“每次操纵杆的动作幅度太小,导致操作频繁,手部始终处于不稳定状态。”找准症结后,武飞反复练习手感,最终操作变得丝滑精准。
第一次水下训练中,武飞在安装“上脚限位器”时,始终无法与厚重的水下训练服“磨合”。衣服与身体的对抗力让他汗流浃背,动作却屡屡失误。指令长张陆在水槽边观察许久,及时指出问题:“要学会借力、卸力,而不是硬抗。”随后,张陆把自己的训练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掌握技巧后,武飞终于“驯服”了训练服,动作一气呵成。“他很善于学习,总能快速摸准事情的窍门。”张陆这样评价这位年轻的队友。
![]()
2023年7月6日 航天员武飞水上救生训练前进舱。(孔方舟摄)
以前做地面工程师,武飞只需在“航天器热控”领域深耕;成为航天员后,却要掌握热学、力学、空间材料学等多领域知识。“以前是‘学深’,现在还要‘学广’。”
面对大量理论知识的学习,武飞拿起了备战高考的劲头,屏蔽外界一切干扰,把所有时间投入学习,笔记本记了厚厚一摞,遇到难题就向教员、队友请教。他希望自己,能成为一个合格的航天飞行工程师。“假如空间站内出现设备损坏,地面也无法完全判明情况时,在故障排查、维修过程中,航天飞行工程师就可以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借助自己的知识背景准确定位问题,同时以万无一失的操作配合地面共同解决问题。”武飞说,“我一直在争分夺秒补短板,就是期望能自己能保护空间站安全稳定运行。”
角色的变化也带来了责任意识的转变。作为地面工程师时,武飞只需要把他所属分系统的工作完成好。如果把载人航天工程比作一棵大树,他的工作只是其中的一个枝丫。但成为航天员后,他的责任更重了。他在太空的每一个操作,连接的是一个个分系统的工作,是一个个科研团队的心血,关系着一项项任务的成败。
肩上的担子更沉了,武飞也拼尽全力地面对日复一日的紧张训练,一轮又一轮的严苛选拔。在大大小小、竞争激烈的考核中,第一次落选,让武飞的内心压力达到了顶峰。他沉下心复盘:“哪些知识点没掌握?哪些操作不够熟练?”他主动找教员分析问题,和队友交流经验,逐步补齐短板。重整行装再出发时,武飞变得稳重从容。
![]()
2023年7月6日 武飞(中)在进行水上救生训练。(孔方舟摄)
接到入选通知的那一刻,武飞既激动又清醒:“圆梦的幸福背后,是更重的责任。”从专业技术训练转入任务强化训练后,他对自己的要求愈发严格。他深知,只有把每一个细节做到极致,才能无愧于为国出征太空的崇高使命。每次训练结束,都会认真记录笔记,总结知识点、注意事项与心得体会;下次训练前,再逐一温习,确保每个细节都烂熟于心。
作为航天飞行工程师,武飞的职责主要是对空间站组合体的平台照料与站务管理,以及设备的维护、维修和升级等等。“太空实验室承载着无数科研人员的智慧和期待,我的工作是要确保其中每个环节都处于最佳工作状态。”
![]()
2025年8月21日 神舟二十一号航天员张洪章(左)、张陆(中)、武飞进行机柜设备操作训练(徐部摄)
在一次舱内失压应急演练中,指令长张陆要求武飞脱离手册完成任务。“流程很复杂,第一次实战演练很容易紧张混乱,但他思路特别清晰,语言表达也很流畅,没有丝毫卡顿。”正是这份从容与专业,让张陆坚信他能胜任岗位。
如今,武飞的心中装满了对太空的期待:他想亲手完成和热学相关的燃烧实验、流体动力学实验,用专业知识探索太空的奥秘;想透过舷窗眺望故乡,在星河间寻找草原成长的轨迹;想体验太空漫步,与宇宙实现“零距离”接触;还想和队友在太空过新年,把中国航天人的祝福送往宇宙。
小时候,武飞总爱躺在内蒙古草原上仰望星空,那时的他总觉得星星仿佛触手可及,将他温柔地包裹着;如今,他即将飞向太空,以全新的视角凝望浩瀚星河。那片曾经令他心驰神往的星空,终将成为他追逐航天梦想的新舞台。
![]()
来源 | 我们的太空(ID:ourspace0424)
作者 | 占康
编辑 | 樊瀚文、杨晨源
校对 | 孙志伟、董鑫磊
主编 | 张文军
邮箱 | ourspace0424@163.com





京公网安备 110114020135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