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新科技 » 正文

雷军“悔棋”背后,存储市场的涨价潮也是窗口期

IP属地 中国·北京 北京商报 时间:2025-10-31 00:08:50

将性价比作为卖点的REDMI(红米),在产品定价这件事上很少出现问题——从早年间的"1999元"到后来的"焊门员"定位,无论发布会主讲人是卢伟冰还是王腾,红米总能让消费者确信其代表着极致性价比。

但总有不可抗力,至少是对红米而言的不可抗力——10月下旬,红米K90系列的发布上演了一场定价"悔棋":标准版12GB+256GB内存版本最初公布的售价为2599元,而12GB+512GB版定价却直接跳到3199元,仅256GB的存储差距便拉开高达600元价差,外界一片哗然;发布会次日上午,小米集团创始人雷军、集团手机部总裁卢伟冰先后发文宣布降价,同时也解答了当初定高价的原因。

卢伟冰直言,来自上游的成本压力已真实传导到红米新品定价中:"我们无法改变全球供应链的走势,存储成本上涨也远高于预期,且会持续加剧";雷军转发该微博并补充:"内存涨价实在太多。"

北京商报记者了解到,红米K90系列的RAM(内存芯片)与ROM(闪存芯片)供应商集中在行业头部——如K90 Pro Max便搭载了SK海力士LPDDR5X 9600内存及三星UFS4.1闪存,二者均为当前移动端的高端规格,在数据读写速率、传输效率及功耗控制上表现突出。

而涨价的核心矛盾,正集中在这两家公司、两类芯片上。

市场研究机构集邦咨询于9月的调查显示,三星电子、SK海力士和美光三大DRAM(主流内存芯片类型)原厂,正持续将产能优先分配给高阶服务器DRAM和HBM(高带宽存储器),直接导致手机、PC等消费电子设备所需的存储芯片产能被挤压;叠加终端产品需求分化,机构当时判断2025年四季度旧制程DRAM价格涨幅依旧可观,新世代产品涨势相对温和,预估整体一般型DRAM价格将季增8%—13%,若计入HBM则涨幅扩大至13%—18%。而到了10月的最新调查中,这一预期进一步上调——一般型DRAM价格季增幅度从8%—13%上修至18%—23%。

集邦咨询提及,价格后续走势"很有可能再度上修"。

但硬币也有另一面。北京超弦存储器研究院执行副院长赵超在接受北京商报记者采访时指出,此轮存储芯片涨价潮并非只带来成本压力,国际巨头的调整,正在为国内存储产业打开新的发展窗口。

国产替代,走上前台。


01.抢购

芯片巨头SK海力士和三星电子于本周相继披露了公司三季度业绩。

财报显示,三星三季度营收为86.1万亿韩元,同比增长8.85%;营业利润为12.2万亿韩元,同比增长32.9%,创近三年新高,且该项数据较二季度的4.7万亿韩元大幅增长了160%,营收环比增长了15.5%;主要负责三星半导体业务的设备解决方案部门该季销售额同比增长13%至33.1万亿韩元,其中存储芯片销售额同比增长20%至26.7万亿韩元,同样创下历史新高;该部门三季度营业利润7万亿韩元,与上年同期的3.9万亿韩元大涨约80%。

SK海力士这边同样夸张:三季度,公司录得营收24.45万亿韩元,同比增长39%;营业利润11.38万亿韩元,同比暴增62%,几项数据均刷新历史纪录。公司同时宣布,已完成与主要客户关于2026年HBM供应的全部谈判,并已锁定2026年所有DRAM和NAND产能的客户需求,意味着SK海力士在2026年的DRAM和NAND全系列产品,在2025年还未结束之时便被提前抢购一空。

公司预计,2026年DRAM出货量将同比增长超20%,HBM供应紧张的情况则将持续到2027年。

所以,谁在抢购存储芯片?

苏商银行特约研究员高政扬告诉北京商报记者,存储芯片价格上涨的核心动因在于供需失衡。在供给端,全球主流厂商启动战略性产能调整,部分缩减传统DDR4与NAND产能,同时将产能向DDR5、HBM等高附加值先进制程倾斜,造成成熟制程供给紧张,让存储产品供应发生结构性调整;而在需求端,AI革命催生的算力需求爆发成为核心驱动力,直接拉动存储芯片需求激增,全球的云服务商、AI巨头、算力及数据中心都将存储芯片视作刚需。

供给收紧与需求爆发的双向挤压造成显著供需失衡,最终导致了现如今供不应求的行情。

摩根士丹利预测称,存储行业有望开启一个持续数年的"超级周期",市场规模或将在2027年迈进3000亿美元。

02.飘红

当前存储芯片行业的涨价潮,本质是AI驱动下国际大厂优先保障高利润产品、收缩消费级供给的供需失衡所致。这一趋势既重塑了全球存储市场的整体格局,也为国内存储企业创造了承接替代订单、寻求产业突破的关键节点。

赵超告诉北京商报记者,"此轮周期为国内存储企业带来非常好的发展机会。不同于过去由‘库存—去库存’造成的自然涨落周期,当前周期是由AI对存储器(尤其是DRAM)的新增需求驱动形成的,持续时间应该会更长。这对于国内企业的盈利能力建设和扩产计划都是重大利好——利润增加能直接提升企业研发投入总量,而研发投入的提升,又能为未来通过技术创新实现更健康的增长奠定基础"。

供给缺口已经形成,谁能抓住这波机遇,谁就能在全球存储产业的新一轮竞争中占据先机,不仅能快速扩大市场份额,更能借助订单红利反哺技术研发,打破长期以来国际大厂在高端存储领域的壁垒。

一个令人欣喜的状况是,随着中国半导体产业整体进步,国内的存储企业迎来并接住了行业变革的窗口,从中找到了自己的增长支点。

万德数据显示,存储器指数近一年累计收益率高达98.92%,近6个月、近3个月分别录得80.62%、59.42%的涨幅,如此强劲的表现,正是国产存储企业在行业涨价潮与替代窗口下价值爆发的直接映射。

A股市场中,佰维存储、江波龙等存储芯片板块股价集体飘红。截至10月30日收盘,佰维存储已连续八个交易日收涨,股价年内累计涨幅已达118.96%,市值突破600亿元大关;江波龙过去两个交易日内盘中均一度涨超10%,年初至今的股价涨幅高达229.07%,市值突破千亿大关。

03.崛起

10月29日,江波龙发布了2025年三季报。报告显示,公司前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167.34亿元,同比增长26.12%;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7.13亿元,同比增长27.95%;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4.79亿元。其中,2025年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65.39亿元,同比增长54.6%;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6.98亿元,同比涨幅达到惊人的1,994.42%;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非净利润4.47亿元,和去年同期相比暴涨1,162.09%。

从财务质量看,公司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同比大幅增长183.43%,达9.22亿元,说明营收增长伴随实际现金流改善,业务增长具备较强的可持续性;同时,截至9月末,公司总资产同比增长15.42%,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所有者权益同比增长16.39%,资产规模与股东权益的同步扩张,为后续技术研发与产能布局奠定了坚实基础。

江波龙方面称,公司整体业绩延续了自二季度以来的改善趋势。公司业务拓展稳步推进,企业级存储业务依托自研技术,积极参与大客户技术及新产品标案,头部客户与战略客户覆盖范围持续扩大,带动客户结构不断优化;公司海外业务在良性发展基础上延续高增长趋势,Lexar全球品牌影响力持续提升;巴西子公司Zilia基于自研技术、综合存储产品和海外制造的能力,持续扩大海外市场份额。

据财报披露,江波龙自研主控芯片累计部署量已突破1亿颗,关键技术投入继续有序向长期竞争优势转化。公司自主设计并成功流片了首批UFS自研主控芯片,搭载公司自研主控的UFS4.1产品整体性能表现优秀,公司已经与国际知名存储原厂闪迪基于公司UFS4.1自研主控达成了战略合作,共同面向移动及IoT市场推出定制化的高品质UFS产品及解决方案。

从2025年三季报核心数据来看,江波龙可被视作国产存储产业承接替代订单、打破国际壁垒的典型样本——国内存储芯片企业不但实现营收利润的大幅增长,还在企业级存储、自研技术、海外市场等关键领域完成突破。

国信证券研报指出,江波龙是国内少数具备"eSSD+RDIMM"产品设计、组合以及规模供应能力的企业,企业级PCIe SSD与SATA SSD已成功完成与鲲鹏、海光、龙芯等多个国产CPU平台服务器的兼容性适配。随着国内云服务厂商资本开支增加,公司企业级产品已导入头部互联网企业供应链。公司已点亮SOCAMM产品,作为新一代AI数据中心设计的低功耗内存模块产品,根据内部评估公司SOCAMM相同容量下带宽比传统RDIMM高2.5倍以上,降低延迟约20%,尺寸更小,性能有明显优势;同时,公司率先实现QLC eMMC量产出货,已成功应用于Realme、ZTE、荣耀、MOTO等品牌的多款终端产品。

从消费电子产业面对的成本压力,到存储芯片公司业绩爆发与技术突破,国内存储企业的崛起并非偶然。北京社科院副研究员王鹏向北京商报记者分析称,在需求爆发、巨头调整窗口期,国内企业以技术驱动业务发展布局,不仅实现了自身的跨越式增长,更推动国产存储从"性价比替代"向"技术赶超"迈进。

全球存储市场的格局重构,已然箭在弦上。

北京商报记者 陶凤 王天逸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