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新科技 » 正文

在美研究中国恐龙的古生物学家来沪圆梦,被中国恐龙大展尖叫圈粉

IP属地 中国·北京 文汇报 时间:2025-10-31 08:12:52


“我研究中国恐龙很多年,一直没机会来中国,这次圆梦了。”知名古生物学家、美国加州科学院院长斯科特·桑普森博士在参观完正在上海自然博物馆举行的“龙吟九州·中国恐龙大展”后激动地说:“我已经在策划下一次中国行了。”

10月28日,桑普森在“中国恐龙:从科研探索到科学教育”国际研讨会上作了题为《重构恐龙的意义》的演讲,并接受本报记者独家专访。


斯科特•桑普森接受文汇报独家专访。(金奕伶/摄)

作为一名痴迷的恐龙爱好者,桑普森小时候就能准确拼出“paleontology”(古生物学)这个单词,却常常念错自己的姓氏。有人说他“从来没有真正长大”,岁月也呵护着他的童心——今年64岁的桑普森保持着与年龄不符的年轻面庞,说话中气十足,表情诙谐俏皮。

桑普森还有一个广为人知的身份:美国公共广播协会(PBS)儿童节目《恐龙列车》主持人兼科学顾问。该节目在全球175个国家播出,播放量超20亿次。此次上海之行,除了参加“恐龙大会”,他还带着一项“神秘任务”:与上海科技馆等机构谈合作,把中国恐龙大展引进到美国。

虚拟现实“复刻”恐龙飞向蓝天的故事

中国已发现约350种恐龙,而全球恐龙发现总数约1400种。其中,最令桑普森激动的是那些处于恐龙向鸟类过渡阶段的化石。桑普森介绍,徐星等中国科学家的研究表明,自然界拿恐龙进行了多次“飞行实验”,最终演化成了我们今天所见的鸟类飞行方式。从这个角度看,我们仍生活在“恐龙的时代”。

然而,至今在大多数博物馆展览中,恐龙与鸟类仍被分开陈列。“这是对恐龙的误解,也是对生命演化过程的割裂。”桑普森说,这也是他为什么要把中国恐龙大展带到美国的最大原因,“很多人都想了解恐龙飞向蓝天的故事,而中国拥有最直观的化石证据。”

作为一名资深古生物学家,桑普森留意到中国恐龙大展的展品中包括许多珍贵的模式标本(物种命名和分类的参考标准和基石标本),“这些标本无比珍贵,必须留在中国”。按照他的设想,考虑通过VR(虚拟现实)、AR(增强现实)等技术手段来复原恐龙及相关生态系统,“这样可以让远在美国的公众看到这些珍贵化石的真实模样,而不必真的移动化石。”


斯科特•桑普森参观“龙吟九州•中国恐龙大展”。(上海科技馆供图)

此次来中国,桑普森还对上海的“海绵城市”印象深刻——通过在城市中布局建设湿地和口袋公园储存雨水,以有效应对城市旱涝灾害,营造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环境。他表示,希望能将类似的理念引入旧金山。

用技术打开时间维度,让年轻人重回自然

作为知名科普专家,桑普森指出,目前的科学传播正面临着城市化带来的巨大挑战。他直言:“现在的年轻人已经很少走出房间了。如果一个人从未亲身接触过自然,那他又怎会在乎未来的自然?”

如何应对技术发展带来的人与自然的疏离?桑普森认为,“用魔法打败魔法”可能是一个让年轻人“重回自然”的突破口。比如,一些可视化技术能够帮助人们想象自己所处的地方过去是什么样,未来可能是什么样。“技术能帮我们打开‘时间的维度’,让人们真正理解变化。”桑普森说。

他还列举了一些手机应用软件,可以让普通公众以随手拍的方式轻松记录并识别各种生物,进而录入数据库,“这种‘公众科学’模式让人们一边欣赏自然,一边为科学作贡献。”

人工智能技术的突飞猛进更是让桑普森感叹。他介绍,加州科学院的鸟类研究专家与谷歌公司合作开发了一种装置,用以记录鸟鸣,并用AI识别鸟的种类。这种机器可以24小时工作,自动把数据传回给研究人员。也就是说,科学家不用亲自到场,就能得到完整的鸟类名录。

展望未来,桑普森希望能够在博物馆里引入更多科技元素,并利用博物馆来传播尽可能多的科研成果,激励公众采取行动。桑普森表示,“博物馆仅仅传递知识已经不够了。未来博物馆不仅需要启发公众头脑,还要触动他们的内心,最终让人们动手去实践。”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

全站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