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访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创新发展研究部副部长、研究员戴建军
■中国经济时报记者张一鸣
人工智能(AI)的发展一日千里,新的大模型和新的应用场景令人应接不暇,中国发布《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推动人工智能加速与千行百业融合。如何看待人工智能发展现状和未来前景?人工智能在哪些领域应用较好?为什么中国在工业领域应用人工智能具有优势?就上述问题,中国经济时报记者专访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创新发展研究部副部长、研究员戴建军。
中国经济时报:如何看人工智能的发展现状和未来前景?
戴建军:图灵奖获得者约瑟夫·希发基思认为,当前人工智能仍处在“婴儿期”,我们认为人工智能近年来虽取得较大突破,但仍处于发展早期,正从专用人工智能迈向通用人工智能。当然,目前人工智能的一些突破已经足够引发经济社会变革,未来的影响会越来越大。一方面,大模型技术的突破推动生成式人工智能成为当前人工智能的发展方向。另一方面,大模型自身发展迅速,基于大模型的通用人工智能技术已经跨过产业化的第一拐点,推动AI进入规模化应用阶段。目前,各国主要沿着两大方向推动AI发展,一是持续推进AI前沿突破。二是推动AI应用落地,以应用反哺AI发展。总的来看,AI大模型与传统专用智能结合,推动更多行业、更深层次智能化升级,但面向不同场景的技术和市场成熟度差异较大,总体处在应用探索阶段。业内预计,未来3—5年通用AI市场规模将突破万亿元。
中国经济时报:2025年8月,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为推动人工智能与经济社会各领域广泛深度融合指明了方向,人工智能在哪些领域应用较多?
戴建军:基于大模型的生成式人工智能取得突破后,中央全面深刻把握新阶段人工智能发展带来的新机遇,加快推进AI与各行业融合应用,人工智能正在加速赋能千行百业。
目前AI已在教育、医疗、金融等服务业场景开展示范应用。据艾瑞咨询预计,我国学校、教育机构AI应用的市场规模将从2024年的263亿元增至2027年的477亿元,AI医疗市场预计2025年达到385亿元。在农业领域,人工智能已用于植保无人机、种养服务、农机自动驾驶等农业场景。国际市场研究机构(TechSci Research)预测,中国农业人工智能市场规模将从2024年的159亿美元增长到2029年的232亿美元。在交通运输领域,AI已经在自动驾驶、交通管理等领域开展了试点,并展现出较为广阔的发展前景。中国国际金融股份有限公司预测,2025年我国自动驾驶决策层软件市场规模有望达到747亿元。在家政养老领域,大模型与机器人等物理实体结合已开始在家政、医疗护理等领域提供服务,可远程操控和同步感知的分身机器人也取得突破。据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等发布的《具身智能发展报告(2024年)》,预计到2030年全球具身智能产业市场规模将突破千亿美元。在科研领域,人工智能正逐渐成为创新药、合成生物、新材料、新能源等产业重大技术突破的重要手段。
中国经济时报:约瑟夫·希发基思认为,中国在工业领域应用人工智能具有优势,如何看待这些优势?
戴建军:中国工业基础好,产业配套完善,市场规模巨大,技能人才优势凸显,具备应用人工智能的较好基础条件和场景优势。约瑟夫·希发基思认为,中国拥有独特的国内市场和强大的工业基础,将在工业人工智能领域占据领先地位。德勤预计,2025年AI在我国制造业应用的市场规模将达到141亿元。
目前,大模型在工业设计、安全巡检、生产管理等环节有少量应用落地,实时生产环节由于复杂性和专业化要求高,应用进展相对较慢。未来可以从以下方面发力:夯实行业数据标准基础,注重工业领域数据集的标准建设,让不同领域的数据可以互联互通,在标准建设上加强国际合作;引导工业企业联合设备供应商、系统集成商对存量设备开展云化改造,提升设备数字化水平,做好智能化升级的基础工作;以大中小企业协同发展和产业链上中下游衔接为重点,支持龙头和链主企业整合数据要素、组织行业大模型建设,发展智能化服务型制造,带动行业转型升级;鼓励智能化服务商开发行业通用的智能化产品和服务,为中小企业提供经济实用的智能化转型方案。

总  监  制丨王列军车海刚
监 制丨陈 波 王 彧 杨玉洋
主  编丨毛晶慧  编  辑丨谷  云







 
 京公网安备 11011402013531号
     京公网安备 110114020135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