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月30日,一汽-大众第3000万辆整车——一汽奥迪A5L在吉林长春亮相。新华社记者 张楠 摄
新华社长春10月31日电 题:一汽-大众第3000万辆整车下线 外资企业释放看好中国信心
新华社记者邵美琦、孙鹏程、王晓林
30日晚,在位于吉林省长春市的一汽-大众长春基地,随着一辆灰色的一汽奥迪A5L缓缓驶出,一汽-大众迎来第3000万辆整车下线,成为中国首家达成这一成就的乘用车企。
“对我们而言,这无疑是一个意义非凡的里程碑时刻。”大众汽车集团(中国)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贝瑞德说,这不仅凝聚着团队协作的力量与彼此信赖的温度,更彰显了一汽与大众之间长期稳固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贝瑞德说,大众汽车集团在深耕中国市场的发展历程中,不断为中德两国人民带来更高品质的出行体验,也将继续担当中德两国合作的重要纽带。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付炳锋表示,一汽-大众的成长轨迹与中国汽车产业的崛起之路深度融合,证明了开放合作是产业进步的必由之路。
一汽-大众成立于1991年,是中德合资经营的大型乘用车生产企业,目前拥有大众、奥迪、捷达三大品牌和30多款车型。
今年3月,中国一汽与大众汽车集团签署协议,共同确定未来新车型规划:自2026年起,大众品牌和捷达品牌将新增11款为中国市场量身打造的全新车型,其中10款为新能源车型。
越来越多的外资企业正将目光投向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的新机遇,通过布局项目、加强研发、深化合作等举措,持续加大在华投资力度。
宝马(南京)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日前在南京正式“挂牌运行”,以中国前沿创新成果,推动全球范围内的融合与转化;特斯拉上海储能超级工厂生产的商用储能电池,出口澳大利亚等地;丰田汽车独资设立的雷克萨斯纯电动汽车及电池的研发生产公司项目在上海动工……

  这是3月21日在上海拍摄的装有特斯拉上海储能超级工厂首批商用储能电池的集装箱。新华社发
商务部部长王文涛日前表示,“十四五”时期,中国实际使用外资累计7200多亿美元,新设外企24万多家,引资大国地位依然稳固;高技术产业引资占比超过1/3,汽车、医疗健康、电子信息等一大批标志性项目在华落户,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和研发中心明显增多。
本土技术的迭代更新让老牌外资企业既在竞争下找到变革的动力,也在积极寻求合作共赢。9月,梅赛德斯-奔驰(中国)投资有限公司与北京字跳网络技术有限公司宣布签署升级战略合作备忘录,共同推动人工智能技术的跨业务融合;2025年起,搭载了华为技术的高级智能驾驶辅助系统应用于专为中国市场打造的基于PPE平台的奥迪车型……
同时,中国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拥抱世界,持续拓展合作机遇,为外资企业在华安心投资、稳健发展注入了信心与动力。日前发布的中共二十届四中全会公报提出,“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开创合作共赢新局面”。
下线仪式上,一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透露,未来将积极探索捷达品牌本土化运营新模式,陆续推出4款新能源产品,未来5年产销规模将跃升至40万到50万辆级,构建起千亿级产业生态。





 
 京公网安备 11011402013531号
     京公网安备 110114020135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