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极致”到“平衡”, 拼多多下一个十年的新课题。
采写/郭晓
编辑 /万天南
最近十年,拼多多和字节跳动,是中国最为成功的两个公司。
从一包1.99元的乐事薯片拼购开始,拼多多用十年时间,将自己做到了中国TOP3电商平台,全球第五大零售企业,而取得同样的GMV,全球商超一哥沃尔玛用了70余年。
更令人惊叹的是这家年度营收接近4千亿元的公司,员工总数不到2.4万人,合计人效比超过1666万元/人,比谷歌还高出300万/人。
拼多多为什么如此“神奇”?它取得这些成就的秘密都是什么?下一个新十年,拼多多如何完成从“极致”到“平衡”的过渡?
一
高聚焦
“外卖大战”、“即时零售”、“AI”,近乎是2025年中国最热的三大风口。它们之所以火热,不仅有万亿市场的宏大叙事支持,更有巨头近距离贴身肉搏的刺激。
然而,拼多多却显得“格外另类”。它几乎“无视”了上述热门概念,反倒像刺猬一样蜷缩起来专注于“电商生态”。
二季度电话会议上,当分析师问及其他电商玩家加大即时零售投入对拼多多的影响时,公司联席CEO赵佳臻如此回复到,“我们目前应对竞争的想法是把一个个具体的商家帮扶案例做好”。
不提宏大叙事、也不盲目追风、甚至主动给市场降温、公开预警公司风险和挑战等,“我们不认为这个季度的利润可以持续,未来的波动依然会比较大”。
这些主动自砍一刀的另类行为,也是拼多多“低调”、“聚焦”、“长期主义”的外在表象。
在畅销书《基业长青》中,作者总结出那些经久不衰的公司均遵循了“刺猬理念”,即“像刺猬一样,将复杂的挑战简化成一个简单而核心的理念,并持之以恒地遵循它。”

对于拼多多而言,这个简单而核心的理念就是高度聚焦于“低价电商”这样一标签上。
当友商在消费升级和下沉市场之间几度摇摆时,拼多多只聚焦在“低价”这么一件事上。发起百亿补贴活动,吸引五环内的白领为了实惠的苹果产品蜂拥而至;削减中间环节,让源头直供终端;严控自己的员工规模,保持令同行望而生畏的人效比。
拼多多低价的大众心智,至今没有对手可以撼动。靠着低价这一核心战略,拼多多用十年时间,积累了9亿用户,做到近2000亿美金市值。
二
事必成
高度聚焦核心战略,集中优势资源出手,这也让拼多多保持了极高的“命中率”,几乎出手必成。
从2015年业之间,严格来说,拼多多只做过三个大项目——分别是拼多多、社区团购多多买菜、以及跨境电商TEMU,无一例外,都做到了头部位置。
高盛研报披露,拼多多主站的年度活跃买家数接近9亿,GMV(年度总交易额)预计2025年将达到5.5万亿元,是第二大综合电商平台。
拼多多也是“人类商业史上第一家用10时间将GMV做到5万亿规模的零售公司”,而它的前辈沃尔玛用了70年,亚马逊则用了25年。
多多买菜自2020年8月份成立以来,一直是头部社区团购玩家之一。今年6月美团优选收缩后,多多买菜更是成了行业仅存的硕果。
要知道,美团已经是效率怪兽了,多多买菜在效率上,却让美团优选也甘拜下风。
据悉,截至二季度,多多买菜已覆盖全国70%的行政村,构成了一个广泛的农产品上行网络。另据晚点报道,自美团优选退出后,多多买菜在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试点“自建前置仓 + 第三方配送”的即时配送服务。
此举预示着,随着竞争对手的退出,多多买菜不仅扩大了原有下沉市场的优势,还通过拓展服务模式的方式提升高线城市的渗透率。
多多跨境TEMU今年以来虽然挫折不断,但其全球第二的排名丝毫未动。据“similarweb”统计数据,今年9月,TEMU的网站访问量仅次于亚马逊。

不仅如此,TEMU还成功完成了战略转型。
其一,其将美国市场的“全托管”模式多数切换为“半托管”模式。模式切换后,关税将基于商户的商品成本而非零售价征收,有效地将关税对最终售价的影响从54%降低至13-18%的水平。
其二,在稳住美国市场的同时,TEMU还加速向欧洲和拉美等非美国市场扩张。其中欧盟的用户占比目前已经超过美国,拉美则成了月活增长最快的市场。
TEMU被称为“拼多多的海外版本”,其杀手锏依然是“低价”。比如同样一款手机壳,TEMU的售价仅为美元,亚马逊的售价则为12.99美元,TEMU较后者便宜了近90%。这样的低价例子不胜枚举。
瑞银分析师总结道:“Temu的低价优势并不仅仅依赖于平台补贴,而是建立在可持续的效率提升之上”。比如在产品采购环节,TEMU通过内部竞价机制筛选出成本最低的商家,并剔除中间商环节。
而这正是拼多多主站成功的经验复制。可以看出,不论是多多买菜、还是TEMU,“低价”、“高效”、“简单”始终是贯穿其中的密码。
而这一切的前提是以“用户为中心”。
三
宠用户
“飞轮理念”被视为亚马逊成功的核心方法论。贝佐斯曾公开谈到:丰富的选择、便利和低价,强大的技术能力和数据化运营是驱动亚马逊飞轮加速的三大支柱。
这三大支柱的“中心”就是客户体验。换言之,亚马逊增加货物的丰富性,提升购物的便捷性以及增强平台的技术能力等,最终是为了提升客户体验。
而在拼多多,“用户第一”的经营理念被推到了另一个极端。
2024年“618”,“被拼多多客服宠到”的话题一度登上社交平台热搜。该话题下,许多用户分享了自己被“拼多多官方客服宠到”的案例。
比如一位用户分享到“自己在拼多多买了一个某品牌的路由器,由于产品容易宕机申请换货,但店家却换不退。自己无奈寻找拼多多官方客户介入,经过一周的斡旋,自己接受了直接换货,平台赔付200元无现金红包的方案,这比直接退货更划算的方案”。
另一位用户分享到“自己买了一件内衣,带污渍要求退货,被商家说是我弄脏的,协商无果。最后找到拼多多客服,一个下午就解决了,不仅效率高还态度谦和”。
据悉,为提升用户的购物体验,拼多多除了在上述售后环节下足功夫之外,还针对售前、售中做了许多服务优化。
比如拼多多主站将售前阶段的店铺5分钟内回复率不能低于70%,提升到了3分钟回复率不低于80%。在售中环节,其将新疆、西藏等边远地区升级为“包邮区”,并将绝大部分品类从支持72小时发货,升级至支持48小时发货。
这些服务优化弥补了拼多多在物流时效上的短板,明显提升了客户的购物体验。
而“宠用户”的策略也在多多买菜与TEMU上得到了延续。
比如针对上班族没时间的痛点,多多买菜今年在部分高线城市推出“送货上门”服务。
而在TEMU上购物,海外用户也能享受到“仅退款”优待,不过前置条件是商品质量问题以及退货运费高于商品价值等。
四
卷商家
“卷商家”,成了“宠用户”的副产品。
2023年3月25日,刚上线的拼多多自营店“多多福利社”很快被爆单,不过多数订单很快遭到 “仅退款”处理 ,同时还伴有恶意差评和对客服的辱骂。
几天后,拼多多的许多“百亿补贴”品牌商家也遭遇类似攻击,许多商家为避免被“集中恶意下单”被迫关店歇业。这就是著名的“拼多多炸店事件”。

“炸店事件”的始作俑者是拼多多于2021年推出的“仅退款”政策。该政策要求“平台允许消费者在不退货的情况下获得退款”,本来旨在优化消费者的购物体验,后来却演变成部分“羊毛党”白嫖拼多多商家的裂缝。
一位拼多多商家称:曾有一位消费者在自己拼多多商铺里购买一双约500元的鞋子,购买后仅仅因为“有些打脚”选择仅退款,拼多多客服竟然同意了该诉求,导致自己损失很大。如果批量出现这些仅退款订单,自己的生意就没法做了”。
而除了羊毛党对拼多多商家的“合理”白嫖之外。拼多多对商家的高频罚款也是酿成“炸店”恶果的另一大元凶。
据悉,拼多多对商家的罚款细则分门别类,且十分细致。比如:商品未在48小时内发货,或上传单号后24小时无揽收记录;再比如售后环节中,商家未在48小时内处理退款申请;还有商家为套取平台补贴的虚假交易行为,拼多多更是处以“10倍”重罚。
这些罚款条例多数是合理的,是拼多多治理平台生态与提升用户体验的必要措施。不过,一些过于保护消费者权益的罚款条例,比如针对“商家消极回应用户仅退款”的处罚,引发了商家的普遍不满。
至今,在黑猫投诉上,商家对拼多多“随意罚款”的投诉数量始终位于其投诉类型的前列。
“仅退款”在拼多多起势之后,随后蔓延至全行业,成为商家的集体噩梦。
直到今年年初,市场监管总局定调,认为平台“仅退款”规则严重挤压商家生存空间、助长低质低价竞争风气,随后约谈主要电商平台。
到了今年 4 月,仅退款正式告别电商行业。拼多多、淘宝、抖音、快手、京东等多个电商平台宣布全面取消 仅退款 “。
作为电商生态的重要两边,用户体验固然重要,但不能因此透支平台与商家的关系,过度牺牲商家的利益。
五
显失衡
10月13日,苹果公司CEO蒂姆库克现身Apple Store官方抖音直播间,这一消息引爆社交媒体。
其实,苹果对于拼多多的战略价值,是远高于库克站台的抖音的。
在拼多多百补频道里,苹果系列始终是标杆产品。苹果帮助拼多多立起了百补的大旗,也帮助拼多多顺利挺进了五环内。
今年9月,苹果秋季新品同步上线拼多多百补频道,最高直降1000元。不过上述优惠并不易抢,且部分用户抢单后遭遇砍单,平台解释称是“缺货”所致。
缺货背后,苹果对于拼多多始终敬而远之——苹果官方旗舰店已经陆续入驻了天猫、抖音,但并没有入驻拼多多。
而除了苹果之外,耐克、华为、三星、小米、优衣库、大疆等全球知名的消费品牌,均未在拼多多开品牌官方自营旗舰店,多采取“品牌授权”的方式曲径通幽。

一位不愿具名的品牌电商负责人告诉《财经故事荟》:大牌直接入驻拼多多的风险仍然高于收益。一方面,大牌入驻拼多多会面临品牌价值被拼多多“低价标签”稀释的问题。另一方面,拼多多的低价体系会扰乱大牌在其他正价渠道的价格体系,得不偿失。
此外,该人士补充道,拼多多“重商品轻店铺”的经营思路也与大牌重视粉丝积累,用户复购的逻辑大相径庭。
一位拼多多平台的头部水果商家,曾在多个水果品类拿下拼多多的Top3位置,但其开了4年的老店,粉丝数仅有区区8000多人。
也是因为老粉丝数量有限价值有限,所以他每上一个新品类,都会重开一个新店铺。
“在拼多多主要是卖产品,而不是运营店铺”。这位商家告诉《财经故事荟》,“第一不容易积攒起粉丝,第二不容易积累起品牌”。
大部分商家,难以在拼多多建立起自己的主阵地,一切要跟着平台指挥棒走,这也是内卷的特征之一。
同样复制拼多多模式的TEMU,在海外市场也遭遇了强监管风险。
比如,10月份,TEMU因涉嫌干预卖家定价、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等遭到德国联邦卡特尔局的调查。若查实,TEMU面临着最高可处全球年营业额10%的罚款。
显然,在完成了早期的“野蛮拓荒”后,TEMU也该兼顾“增长与合规”的时候了。
拼多多过去十年,打造了一个增长神话,但新的十年,它也需要大幅调整,从伴随着“失衡”的极致,走向“平衡”的共赢,从一条河流丰沛为一片海洋,让多元生态都能在此各行其道。





 
 京公网安备 11011402013531号
     京公网安备 110114020135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