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片来源/摄图网授权
■见习记者 姚俊臣
■中国经济时报记者张一鸣
8月的北京,首届世界机器人运动会上,一款名叫“天工”的机器人以“全自主”方式斩获2金6银2铜,成为半程马拉松和百米“双料冠军”,并包揽工业场景物料整理赛冠军和亚军。
“天工”来自一家成立不到两年的国家级平台——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以下简称“创新中心”),他们正以全新的研发与运营机制,为行业探索出一条走向规模化应用之路,谋求在全球具身智能竞赛中的突围之路。

01
从“最能跑”到“最好用”
从首届世界机器人运动会到北京福田康明斯发动机有限公司,创新中心新发布的“具身天工2.0”和“天轶2.0”产品矩阵,推动机器人从运动性能“最能跑”到作业能力“最好用”的全面升级。
创新中心副总裁王海华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透露,“具身天工2.0”自由度灵活下肢系统突破了传统机器人的运动限制,为工业、物流等场景作业奠定了技术基础。“天轶2.0”能够实现智能感知导览、巡检和作业,可在接待、导览、咨询问答、巡检等多个场景应用。
创新中心自2023年11月组建以来,跑出了具身智能产业化的加速度。除了机器人本体持续迭代进化,还推出了全球首个“一脑多能”“一脑多机”的通用具身智能平台——“慧思开物”。基于该框架,创新中心接连发布“具身世界模型体系”“跨本体VLA模型XR-1”“人形机器人全身控制自主导航系统”等多项关键技术成果,从认知、技能泛化与执行控制三大层面系统提升了平台能力。
王海华坦言:“‘大脑’的认知决策能力、‘小脑’的运动控制精度与机器人本体的性能仍需协同突破,尤其是在动态、非结构化环境中的可靠性和适应性仍是巨大挑战。创新中心正在持续推进全栈式技术布局,集中力量突破关键共性技术的制约,推动具身智能从追求极限运动能力的‘最能跑’,向支撑复杂场景系统级应用的‘最好用’跃迁。”
中国独特的市场优势为企业跑出加速度奠定基础。王海华认为,国家层面的战略布局与政策支持,为发展具身智能产业提供了良好的土壤。

02
打造通用人形机器人本体平台
“具身智能作为一种新型生产力,决定未来产业的布局和竞争力。未来,机器人产品将朝着提升效率、改善服务、增强安全等方面持续发力。”王海华指出,在商业服务、工业制造、物流搬运等领域,具身智能机器人更容易实现技术验证和商业闭环。
为此,作为国际级创新中心,正积极推进应用场景示范验证,与国家电网、国家管网、新疆和田、新疆石河子等单位联合开展工业分拣、电力巡检、特种作业、智能导览、教育科研等多个领域的解决方案攻关,推动人形机器人从实验室走向规模化、商业化应用,助力北京打造全球具身智能产业高地。
过去两年里,创新中心积极联合高校、科研院所及企业,在核心零部件、底层软件等领域寻求突破,以构建安全自主可靠的产业链供应链体系。与地瓜机器人、辉羲智能等上下游企业开展人形机器人芯片、操作系统的联合研发和国产替代,确保技术自主可控。
更具前瞻性的是,创新中心正着力打造开源开放的创新生态,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和内卷式“资源消耗”。据了解,通过开源“天工”、数据集、工具链、运动控制框架、仿真数字资产、WOW世界模型等成果,创新中心已累计为百家高校、企业提供10万条开源数据集,获7万次下载使用。同时,牵头和参与制定1项国际标准、13项国家标准。
展望未来,王海华表示,创新中心将“布局开发竞技运动、技术验证、场景应用、通用轮臂四类机器人平台,加快技术研发和产品迭代,打造最能跑、最好用、最能交互的通用人形机器人本体平台。”
总  监  制丨王列军车海刚
监 制丨陈 波 王 彧 杨玉洋
主  编丨毛晶慧  编  辑丨谷  云







 
 京公网安备 11011402013531号
     京公网安备 110114020135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