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维图新CEO程鹏
智驾圈开始抱团向前走了。
与造车新势力一样,仅仅几年时间,自动驾驶初创企业野蛮生长的时代就结束了,目前剩下的已经寥寥无几,车企也不再将全栈自研挂在嘴边。
9月,智驾行业发生的三件大事,再次印证了“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一汽拿下卓驭科技 35.8% 股权,成为卓驭科技的最大单一股东;奔驰斥资 13.4 亿元战略入股千里科技,成为千里科技第五大股东;四维图新豪掷 2.5亿元获得鉴智机器人39.14%股份,成为鉴智机器人的第一大股东。
面对当前智驾行业的整合趋势,四维图新CEO程鹏在沟通中表示,整合是必然的,现在到了分久必合的时候。
在程鹏看来,“智驾首先要实现量产,让大家都有利润。行业卷要卷向几个降本方向:技术降本、生态降本。没必要‘我搞一张地图,你再搞一张地图’,同样,‘我搞一套智驾算法,你也搞一套,有区别吗?如果两家、三家一起用,成本自然就分摊了’。”
程鹏更是坦言,智驾这波整合趋势,客观上是因为最近的资本退出通道不是那么通畅,大家一时半会上不了市,整合完以后一起上市的概率高一些。
智驾的终局不会只剩两三家
佐思汽研报告显示,2023年1月至2024年10月期间,在城市NOA第三方智驾供应商中,Momenta和华为合计市占率近九成,剩余约10%的市场份额则由其他企业占据。
对于智驾行业的未来市场竞争格局,业内一直盛传未来仅会剩下两三家的预测。近日,Momenta CEO曹旭东公开表示,“明年城市辅助驾驶格局会定下来,整个中国可能也就剩两三家玩家,全球可能就三四家。”
不过,曹旭东还补充表示,这并不代表自动驾驶整个格局就完全定下来了。在他看来,自动驾驶的下半场是辅助驾驶走向无人驾驶,但无人驾驶也会分上下半场,上半场可能是现有玩家竞争,下半场可能还会有新的超级玩家出现。
对于智驾行业终局只剩两三家的论断,程鹏则表示,“不是第一次听到,在我们创业的20年里,这样的声音一直都有。”
汽车工业发展一百多年了,还是有很多品牌在。汽车与其他产品相比,不仅是一个运输工具,更代表了用户的一种文化特性。不同的品牌,最终呈现出来的造型、功能、体验都会不一样。因此,汽车最终一定是多样的、个性化的,而这需要有不同的品牌来体现。
同时,程鹏也表示他能理解为何现在会出现这种声音,“首先要达到一个门槛,达到门槛后必然会有呈现多样性,但现在还未达到这个门槛。”
程鹏所说的门槛是指“把智能化带来的安全问题都解决了,把用户的体验做得更好。”但现在这些并没有真正做好。
因此,智驾行业开始出现收敛或者说聚合,本质上除了为了生存,还是想努力达到“门槛”之上,只有真正迈过这个“门槛”,才会出现N多不同个性化的产品。
程鹏认为,不能因为现在还没有看到,就说会剩两三家,这是不够成熟的判断。历史已经证明,当初说汽车行业最终会剩几家的企业,自己也没有进到前几名,“这个市场不是你想象的现在的状态就是五年以后的状态,说这个都还早。”
目前,智驾行业的变局仍在持续,除了少数造车新势力还在坚持全栈自研,大部分车企在智驾领域都选择了两条腿走:一方面与智驾供应商保持紧密合作,另一方面也在调整内部智驾战略。
车企不会将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所以我们可以看到一些车企除了选择与华为、Momenta合作外,也在与地平线、四维图新等展开合作。市场竞争格局虽然明朗,但依然充满了变数。
AI转型成为“新型Tier1
传统Tier1都在加速进攻智驾领域,比如汽车供应链巨头博世,今年在智驾领域的声量也开始显著增加,产品力也开始显现。此次四维图新收购鉴智机器人,也被认为是其加快向AI领域转型的关键举措。
程鹏认为,相比座舱,智驾仍然还是龙头。四维图新拥有地图、定位、芯片、座舱软件等业务,而智驾能够带动四维图新其他业务的发展,是一个龙头牵引的产品线。四维图新的内部战略已将自身定位为以智驾为龙头的“新型Tier1”.
值得注意的是,四维图新此前在地平线 J6B 上已有低阶智驾解决方案量产项目经验积累;现在叠加上鉴智机器人带来的地平线J6E/M/P 中高阶智驾方案上的开发能力,相当于高度融入地平线生态,这样一来,四维图新就覆盖了完整的低中高阶智驾量产解决方案。
同时,四维图新有汽车客户,鉴智机器人有开发能力,双方结合的目的就是要在技术、产品以及客户上打通融合。
据程鹏透露,2024年至2025年上半年,四维图新与鉴智机器人累计获得585万套智驾方案的新增定点,覆盖20+主流车企,100+定点车型。高阶智驾预计1.5–2年内完成定点,2年后进入量产爬坡,目标是在市场渗透率达到30%时,实现百万台级装机。
不过,四维图新并没有要求鉴智机器人改名,而是希望未来鉴智机器人能够独立上市。程鹏表示,四维图新的AI战略重点不会只放在鉴智机器人那边去,而是要渗透到每一个角落去的。从组织到数据、定位、芯片最后都是要用的。AI带来的革命不仅仅体现在一个产品上,而且是体现在产品力和生产力上。
今年是整个汽车行业智能化发展最波澜壮阔的一年,有人搞智驾平权,给行业踩了一脚油门往上冲;但突然因为有安全事故,又被踩了一脚急刹车。
这些事让全行业、政府部门政策制定方都认识到,机器人、自动驾驶车辆跟人一样,必须考试、要拿驾照。所以工信部出了辅助驾驶领域的强制标准,从原来的推荐变成了强制标准,2027年1月份实施。
程鹏指出,既要具备高性价比,又要满足国家强标,还要符合车主对智能化体验的超前需求,已成为新的行业共识,车主不再满足于功能的简单堆砌,而是追求真正的使用价值。
当市场开始回归理性,也会给一些企业带来一些机遇。这也是四维图新选择在今年加速向AI转型的原因之一。四维图新的目标是要从单一产品供应商,成长为智能化整体解决方案提供者。
对于转型面临的主要挑战,程鹏提到,主要来自市场认知。尽管目前公司非地图业务收入占比已超八成,但外界仍将四维图新视为“地图服务商”。对此,公司计划通过产品落地逐步改变认知,如车路云一体化业务已在全国20个试点城市布局,未来两三年力争实现商业化上车。
汽车出海带来的新机遇
今年智驾行业整合的同时,另一个显著现象是伴随车企出海的“发力海外”。
海关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汽车出口年销量规模已达640万辆;中汽协数据显示,今年1—8月,中国汽车出口量为429万辆,同比增长13.7%,预计全年有望突破700万辆。海外市场,已成为中国车企的“第二增长曲线”。
对于供应链企业来说,这波汽车出海,也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相比自主品牌,一些国产供应链企业早已跟随外资品牌有了出海经验。
因此,中国汽车产业已从 “产品出海” 迈向 “产业链出海” 新阶段。这一进程中,供应链企业不再是单纯的 “配套跟随者”,而是凭借技术优势、生态能力与全球化经验,成为车企出海的“技术+ 服务 + 生态” 的综合伙伴。
但与此同时,汽车出海也面临着各种挑战,比如技术法规、供应链与生态、数据安全,以及地缘政治带来的各种问题。
不过,除了以上挑战之外,程鹏则强调,“安全底线正从成本负担转变为全球市场准入资格”。随着国产汽车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安全合规已不仅是产品要求,而是成为进入全球市场不可或缺的“入场券”。
据程鹏介绍,公司合规业务覆盖完整,拥有100多个在交付的合规项目,服务30多家主流车企,通过与阿里云、火山云、华为云、AWS等云厂商生态协同,实现合规服务全球覆盖。
“我们的位置服务覆盖80多个国家交通信息,通过2.6亿POI数据,接入停车、充电等丰富生态数据,提供全球覆盖的高精度定位服务,3至6个月即可快速交付。”程鹏说道。
具体来看,高精度定位方面,四维图新累计软硬件出货数量达500万+,高精度定位服务链接终端数量1000万+台,覆盖近40个国家/地区,定点车型超1000万辆。
芯片方面,四维图新旗下杰发科技SoC与MCU累计出货量双双突破亿颗大关,成为国内少数实现“双破亿”的汽车芯片企业。
据悉,AC8025已通过AEC-Q100认证,满足从极寒到极热的环境要求,提供≥15年供货保障。在AC8015、AC8025等芯片的支持下,四维图新已经形成了从芯片到算法、从硬件到软件的完整软硬一体化量产能力。
“从AC8015到AC8025,我们不仅在做芯片,更在构建自主可控的产业链生态。”程鹏透露,C8015芯片早在2017年就立项,2020年就做到量产,但最近两年因为汽车出海才开始突然爆发,出海的国产车里有一半装了这颗芯片。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现象,是因为“AC8015这颗芯片能支持全球的规格、标准,可以带不同的操作系统,也可以带中控+仪表,还可以支持多屏。”
不管是面对激烈内卷的国内市场,还是发力海外市场,程鹏认为,“不能只讲国产化的故事,最终还是要讲性价比。”
在程鹏看来,追求极致的性价比,这个卷不是往上游压供应商、拖供应商货款、搞供应链金融,让大家活得很惨。而是应该用技术去卷,用创新去卷,用生态合作去卷,把一个产品做得更便宜、更好用。
海外市场已成为整个汽车供应链企业寻找市场增量的“必选项”。在智能驾驶的竞技场上,全球市场需要的不是酷炫的技术展示,而是能够实现可靠量产、全栈能力协同的合作伙伴。
更多对全球市场、跨国公司和中国经济的深度分析与独家洞察,欢迎访问 Barron's巴伦中文网官方网站





 
 京公网安备 11011402013531号
     京公网安备 110114020135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