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海首单,拿下淡水河谷

作者丨 薛皓皓
编辑丨关雎
图源丨Midjourney
新能源汽车,蔚来主打换电模式;矿山无人驾驶矿卡,伯镭科技是最早主打换电的。
创始人Jacky(胡心怡)从2017年开始投入用于矿山运输的无人重卡研发,2021年押注换电模式,2024年他的矿卡开进了新疆天池,这里有全球最大的露天煤矿。
“这一矿场的运输无人化率已达90%,今年将实现100%,包括我们在内,有4家企业在服务,伯镭科技是其中唯一提供‘纯电+无人驾驶’方案的矿卡供应商(其它供应商提供无人驾驶的油车或增程车)。”Jacky表示。
伯镭科技的无人矿卡采用充电、换电一体模式,是最早采用换电的公司,也是目前最大的换电矿卡公司。在矿山场景上,充一次电要花1~2个小时,换一次电才花6分钟。换电能满足矿区连续作业的需求。
采用换电,矿场需投建换电站。Jacky认为,换电的无人矿卡是大型矿场运输的最优解。
目前,伯镭科技开始拓展海外市场,自主研发的矿卡正驶入东南亚、澳大利亚的矿场。

要做矿卡界的“蔚来”
Jacky从上海交通大学的机械自动化专业毕业后,在博世、丹纳赫等世界500强担任高管,然而创业的想法却愈发强烈。2015年,他联合校友、交大机器人学博士杨扬,创办了伯镭科技。
伯镭科技一开始做的是无人机智能巡检方向,2017的偶然机遇,一次矿山无人驾驶的合作邀约找上门来,使得他们开辟了矿山智驾的业务线。
“曾经有两年时间,无人机智能巡检和无人矿卡是我们的两大平行业务线。直到疫情期间,公司面临着缩减规模的抉择,最后我们决定舍弃智能巡检业务,专门做矿区无人驾驶,因为这块业务明显增长得更快。”Jacky回忆道。
Jacky的决策逻辑基于两大业务线明显的市场需求差异:无人矿卡高频且刚需,而无人机巡检则是十分低频的需求。他放弃了后者。
市场对无人矿卡逐渐增强的需求,一定程度受绿色低碳的政策推动,更多来自矿区企业的降本增效愿望。
在传统作业的矿山,运输成本占据较大比例,通过电动化和无人化,降本增效变得十分迫切。“大概而言,搬运占整体成本60%以上,搬运成本中能源和人工占比又超70%,我们的矿卡通过电动化和无人化,着重降低的是矿山内的能源和人工成本。”Jacky表示。
伯镭科技的智车业务,主要向矿区的运营总包方销售和出租伯镭自研的矿卡,而运营总包方则从矿主获得矿区运营权。同时,伯镭科技还能单独提供全栈式自动驾驶软件套件,以及矿山运输的整体解决方案。
虽然一开始就做电动的矿卡,但是这些矿卡起初仅以充电来补能,直到2021年,国家电投(国家电力投资集团)参与了A轮融资,开启了伯镭科技的换电模式。

国家电投是国资委直属央企,肩负国家能源安全的使命,它构建了新能源重卡的换电生态圈。这次投资使得伯镭科技和国家电投确定了无人矿卡的换电方案,也让伯镭科技加入了国家电投的换电生态圈。
据伯镭科技透露,伯镭科技不仅是国内最早采用换电模式的无人矿卡公司,也拥有目前全国规模最大的带换电功能的无人矿卡项目,目前公司推向市场的电动无人驾驶矿卡数量已近1000台,市占率领先。

换电VS充电
虽然伯镭科技的矿卡应用于矿区,总体服务于绿色低碳和降本增效,但是不同矿区对矿卡有着不同的需求侧重点。
“很多新疆矿区面临招工难的问题,他们对无人化的需求,会比电动化更迫切;对于一些招工容易且招工成本较低的矿区,他们更需要的是电动化。”Jacky解释说。
再进一步说,对于大型矿区,比起充电,Jacky认为换电是5年内电动化方案的最优解。
不少中国北方大矿都是连续24小时作业,矿卡行驶4个多小时,充电需1~2小时,补能时间较长。相较而言,通过换电,补能时间缩短至5~6分钟。
Jacky认为,在这些矿区,换电比充电更能为矿区赚钱:“为了达到这些大矿的连续工作要求,避免矿上作业被矿卡的充电而间断,总包方需要购买更多的充电矿卡。相较而言,换电矿卡的补能时间很短,几乎可不间断地运输,需要的车辆比充电矿卡少。”

攀钢朱兰铁矿项目
“许多24小时作业的北方大矿,夜晚气温很低,导致矿车续航不够,换电比充电更有效率。而且换电的经济性已在一座新疆大型煤矿得到了验证。”他补充道。
另外,伯镭科技采用了“车电分离”模式,仅销售或出租不带电池的矿卡,而电池则由国家电投、宁德时代等专业公司来提供和维护。这样可降低客户的购车成本,并且电池能获得专业维护。“原本一辆车加电池要卖300多万元,现在单车卖200多万元。”Jacky表示。
通过换电和车电分离的方式,这些北方大矿的运输成本能进一步下降。
不过,矿山也需建设换电站,配合矿卡的换电补能,建设成本较大。起初,伯镭科技参与项目的换电站,都由国家电投投资建设,总包方不参与购买,而向国家电投支付电力服务费。现在,有些项目的换电站也由总包方投资设立。
从今年开始,伯镭科技也开始研发自己的换电站,这种换电站的特色是支持不同型号的电池混换,并实现无人值守。
但是对于中小型矿区,换电并非更优。这些矿区所需的矿卡数量较少,若换电,还需投建换电站,对于这些矿区而言,总体成本过高。另外,Jacky认为一些特殊工况下,充电比换电更好:“对于重载下坡的工况,电池能在下坡过程中反向充电,使得电池能用1~2天,所以充电就够了。”
矿区是否需要连续作业,成为衡量充电还是换电更经济的核心指标。和高资本创始合伙人何宇华认为:“在矿区满负荷运转下,换电更加经济,如果矿区作业的负荷率不高,考虑到换电需配备换电站,矿卡配置换电架构和更大的底盘承重,矿区的初始投入更高,充电可能更加经济。”
对于Jacky,充电和换电不是非此即彼的选择,而是相互融合的方案。现在伯镭科技的所有车型均采用的是,充换电一体模式,尽量满足矿区的不同需求侧重点。
值得一提的是,这些无人车还都配备驾驶室,Jacky解释说,这种设计其实为了便于产品销售和回收。一方面,当矿区出现网络尚未覆盖的情况,矿方客户可启用有人驾驶推进工作;另一方面,这也方便产品作为普通矿车,在二手市场买卖交易。

自建产线,年产量翻倍
伯镭科技已向市场推出了电牛105、电牛145两种矿卡,这两个数字分别代表了车辆的自重和最大承重量之和。公司产品迭代方向分别是智能化、电动化和大型化。

伯镭电牛145
伯镭科技目前有超200名员工。从研发投入看,“公司在智能驾驶的研发投入,比电动领域的更大”。目前,伯镭科技已研发了AI驱动的多编组集群调度系统,所有编组之间可实现动态的矿产装卸及运输的规划。而且,公司还支持无人和有人驾驶的混编方案。
在电动化方面,伯镭科技不仅研发矿卡的换电模块,还参与电驱电控方面的相关研发。
在大型化方面,伯镭科技持续研发载重更大的矿卡,并克服由于载重变大而导致的车身结构变化、智能驾驶控制、电池续航缩减等方面的工程挑战。
落地矿区客户的项目,对于伯镭科技也是一场“持久战”。Jacky认为,从接触到落地,需要长时间跟进,通常需要1年或更长时间。
为了和客户保持持续的沟通,Jacky在商业化重点区域,建立本地化团队,高效响应当地客户的需求。现在,公司已在新疆和内蒙设立了分公司。
伯镭科技已落地30个矿山项目,其中包括新疆首个智能化煤矿项目、海拔3400米的高寒山区石灰石矿项目等。

酒钢集团西沟石灰石矿项目
为了交付项目,在生产无人矿卡之初,公司与陕西同力达成战略合作并采用代工模式。今年获得新一轮数亿元B+轮融资后,伯镭科技宣布开设自己的量产工厂。
为何投入大额资金自建产线?首先,由于订单合约的需求扩大,必须增大产量;其次,自建产线能增强产品定制的能力和生产安排的控制力。
“今年,我们交付了超300辆车,交付量每年至少翻一倍,产能规划要比实际交付更大一些。”Jacky透露。

今年是伯镭科技的出海元年,近期Jacky经常去海外出差。Jacky的想法是带着解决方案,先做矿产资源比较丰富的国家,尽量拿海外头部客户的订单。
目前,Jacky已与世界前三铁矿石生产商之一的淡水河谷某项目达成合作,首批试点矿卡预计将于12月底投入矿区使用。此次合作源于淡水河谷委托创业邦在中国物色科技创新伙伴,经过多轮筛选,最终选定与伯镭科技携手。Jacky表示:“受ESG政策推动,淡水河谷对矿区的绿色环保和安全生产提出了较高要求。同时,而且印尼招工成本低,相对而言,电动化比无人化更迫切。”
伯镭科技还和西澳大利亚的一个矿区达成合作,正为其设计整体解决方案。和印尼项目不同的是,西澳对无人化需求更高,“此前司机成本占总成本的50%。”
目前为止,Jacky认为出海的最大挑战在于法律合规和海外竞争对手的品牌效应。竞争对手日本的小松(Komatsu)、美国的卡特彼勒(Caterpillar)等公司,都曾登上过世界500强榜单,拥有比伯镭科技更大的品牌影响力。
同时,Jacky观察到,很多国内无人矿卡公司出海,主要跟着中资客户,采用工程车改造模式,即把普通矿卡改装成无人矿卡。和他们不同,伯镭科技坚持自研的量产车出海,而且赢得海外头部客户认可。
在无人矿卡赛道上,伯镭科技的同行,易控智驾和希迪智驾已经向港交所递交了招股书,进入IPO进程。根据招股书,这两家公司2024年营收均不足10亿元,且都处于亏损状态。
伯镭科技何时准备上市,尚属于未知数。对此,Jacky的看法是,“先发优势不是必然优势。伯镭科技会根据自身节奏,推动进度。”






 
 京公网安备 11011402013531号
     京公网安备 110114020135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