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新科技 » 正文

神舟二十一发射在即,中国航天常态化背后的“从容自信”

IP属地 中国·北京 现代快报 时间:2025-10-31 20:08:33

神舟二十一号载人飞船瞄准北京时间10月31日23时44分发射。在社交平台上,很多网友都关注到,这一天正是钱学森逝世纪念日,并将这次发射视为对航天先辈的告慰。但对于载人航天任务本身,公众讨论并不算多。其实,自从中国空间站常态化运营阶段以来,一年两次载人航天任务已经成为常态。这并非公众对航天的热情消退,背后反映出国人对“星辰大海”的从容自信。



从44小时到3.5小时,交会对接大升级

2003年,神舟五号飞天壮举引发全民沸腾,中国航天成为国人的骄傲。

如今,神舟二十一号出征苍穹,公众已将此视为常态。

然而在这背后仍藏着不少默默无声的进步。神舟二十一号载人飞船首次采用3.5小时的自主快速交会对接模式,与神舟二十号的6.5小时交会对接方案相比,时长缩短了近一半,效率提升的背后,是我国航天测控与轨道控制技术的精准迭代。

回顾神舟系列发展历史,在“天宫”空间实验室任务阶段,神舟九号、十号和十一号均采用交会对接44小时方案上行,耗时接近两天,航天员乘组要经历漫长的等待。如今,神舟二十一号的3.5小时对接方案,大大降低了航天员乘组的身体负担。

值得注意的是,此前天舟系列货运飞船七号、八号、九号均采用快速交会对接模式3.5小时方案,为中国空间站“送快递”,因此3.5小时方案已经有了较为成熟的验证和应用实践。

站在公众视角,31日深夜看完神舟二十一号发射的直播,一觉睡醒就能看到两个航天员乘组在中国空间站“太空会师”的新闻。公众对于中国航天发射或许会少了一丝牵挂,多了一份坦然和自信。


4只“太空鼠”的星辰征途

中国空间站是我国重要的科学实验平台,神舟二十一号航天员乘组在轨期间将新开展27项科学与应用项目,主要针对空间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航天医学、空间材料科学、微重力流体物理与燃烧、航天新技术等多个领域的关键科学问题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

其中,将首次在轨实施国内啮齿类哺乳动物空间科学实验,选用两雌两雄4只小鼠,随飞船上行并进行在轨饲养,重点研究失重、密闭等空间条件对小鼠行为模式的影响。

4只“太空鼠”是从300只候选者中脱颖而出的,背后是长达60多天的“魔鬼训练”。每一项考核都围绕太空环境适应性展开,只为确保它们能在失重、密闭的太空环境中存活并完成实验任务,从体能、抗晕等各个方面严格筛选,就连小鼠的“心态”与“智商”也被纳入考核范围。

据悉,这些小鼠并非普通小白鼠,而是近交系小黑鼠,其基因纯度高、遗传背景稳定,与人类的基因相似度约为85%,是研究失重环境下生命应激响应的理想载体。它们将在空间站内被在轨饲养5至7天,重点研究失重、密闭等空间条件对小鼠行为的影响,其后将跟随神舟二十号载人飞船返回地球。相关成果将为人类未来长期太空生存、繁衍及健康保障研究提供关键数据支撑,填补了我国在该领域的研究空白。


空间站会进化到“无人模式”吗?

从科研人员的角度,如何看待载人航天发射常态化?南京大学天文与空间科学学院副教授汤靖师曾参与天宫一号与神舟八号、九号、十号交会对接任务的一线测控工作。他眼中,无论任务如何常态化,但各个环节工作人员的责任感不会变化,都会全力以赴做好每个细节。而公众的“平常心”,可能是新鲜感淡了一些,但仍然会关注中国航天的进展,这份自豪感是不会变的。

未来,空间站会进化到AI和机器人值守的“无人模式”吗?在社交平台上,网友曾有过相关讨论,有人提出,无人空间站对生命维持系统的要求更低,经济性或许会更好。对此,汤靖师指出,在可见的未来,航天员仍然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性,太空实验操作往往有复杂的流程,完全依靠机器人,难以应对各种意外情况。特别是在故障排除方面,航天员可以跟地面人员密切配合,机器人或者人工智能的反馈能力则相对较弱。在太空探索的工作中,不仅要考虑经济性,也要考虑稳定性和可靠性。

如今,中国航天值得公众关注的,不仅有常态化运营的中国空间站,载人登月任务也是公众关注的热点。此次神舟二十一发布会上,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新闻发言人张静波披露,载人登月任务各项研制建设工作总体进展顺利,长征十号运载火箭、梦舟载人飞船、揽月着陆器、望宇登月服、探索载人月球车等飞行产品已完成初样阶段主要工作,科学研究与应用系统已完成各次飞行任务载荷方案设计工作,发射场、测控通信、着陆场等地面系统研制建设工作正加速推进。至于具体的时间表,张静波表示,将锚定2030年前实现中国人登陆月球的目标不动摇。

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是钟寅

(新华社,央视新闻)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