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新科技 » 正文

L2+“引爆点”已至! 人机共驾安全性更高,L4正加速到来

IP属地 中国·北京 车东西 时间:2025-10-31 20:12:20


车东西(公众号:chedongxi)
作者 | 颐圣
编辑 | 志豪

车东西10月30日消息,日前,由华汽基金会旗下华汽研究院主办的首站“智驾科普公益沙龙”活动在杭州西湖畔浙江书房成功举办 。

该活动邀请了来自吉利汽车、地平线、轻舟智航、福瑞泰克等汽车智能化领域领军企业与产业专家 ,共同探讨智能驾驶行业的技术趋势、产品创新以及用户价值普及 。

活动背景聚焦于当下智能辅助驾驶的迅猛发展。华汽研究院院长何芳在致辞中指出,智能辅助驾驶正逐渐成为汽车的新常态,但近期行业内频发的智驾交通事故,也为技术推广带来了不小的挑战 。

在沙龙探讨中,来自吉利、地平线、轻舟智航、福瑞泰克的企业代表及智能驾驶产业专家朱西产等嘉宾 ,从人机共驾的技术渐进、AI大模型落地、智驾安全到用户价值重构等不同维度,深入剖析了中国智能驾驶技术的现状与未来 。

现场,与会嘉宾达成共识,认为随着政策监管趋于理性、行业规范不断完善,一个开放、协同的新智能驾驶时代正加速到来 。

要真正实现智能驾驶普惠、可持续、负责任的发展目标,大众用户价值需要“技术进步+标准规范+用户教育”三重驱动 。

通过此类公益沙龙,可以有效促进公众与产业的良性互动,为智能驾驶的安全与普及助力 。

一、朱西产:坚守安全底线,AI提上限,准则保下限

华汽研究院智库专家、同济大学教授朱西产的核心观点集中于智能驾驶的安全底线、标准制定与用户认知。


▲华汽研究院智库专家、同济大学教授朱西产

他明确反对将基于人工智能(AI)的算法与基于规则(Rulebase)的准则模型对立起来,并提出了“AI提上线,准则保安全下线”的核心理念。他认为,特斯拉采用的纯AI端到端模型虽然提升了体验上限,但因取消了准则模型导致安全保底缺失。

朱教授将AI模型比作“老司机”的连续式驾驶,感觉丝滑;而准则模型则像“教练口诀”,虽然是片段式的、体验不佳,但却是保障安全的基石。

他强调,对于L3/L4级别(车企需承担责任),这些“口诀”决不能忘记,必须永久集成在系统中作为后备。

基于此,他建议改变以MPI(平均接管里程)为主的测评指标,转而关注“激发安全准则模型的平均里程”,以此来评价AI主算法的优劣。

在标准方面,他深入解释了为何L2+级辅助驾驶亟需出台强制性国标。

首先,入门级L2的能力边界清晰,驾驶员不易误用,但AI赋能的L2+功能过于强大(如NOA可达1000公里免接管),极易诱导驾驶员“脱手脱眼”而导致恶性事故。

他指出,新标准的争议在于“60分”与“90分”之争,他曾主张标准应设为60分的及格线(主要强化DMS),但最终接受了包含50厘米纸箱等极端场景的“90分”高标准,因为技术发展迅速,高标准能给用户带来更好的安全保障。

最后,他提醒用户,L2+仍是辅助驾驶,安全必须自己把握,并指出当前智驾在夜间维修、冰雪路面、半挂车近距离加塞等场景下能力有限。

他建议消费者信赖国家级检测中心的测评,而非媒体排行榜。

二、陈奇:L2+处在“引爆点”,人机共驾1+1>1.5

吉利控股集团首席智驾科学家、极氪科技副总裁陈奇的发言聚焦于智驾技术的演进维度、市场格局判断以及成本与安全的思考。


▲吉利控股集团首席智驾科学家、极氪科技副总裁陈奇

他首先赞同技术应服务于体验,提出“白猫黑猫”论,即无论采用何种技术路线(BEV、世界模型等),最终给用户带来好体验的才是好技术。

他从“体验连续性”的维度剖析了智驾的发展:L2的发展历程就是从不连续的ADAS功能,演进到高速连续,再到城区连续,完成了“大的连续性”。

而当前行业正在打磨“小的连续性”,即处理那些需要接管的边缘场景。在安全与责任维度,他用了一个生动的比喻:L2是“你漂亮+你聪明”,而L3/L4则是“你漂亮+你聪明+你负责”,“负责”将是未来的技术关键点。

对于市场,他判断基础L2因体验不连续已“有点鸡肋”;L2+则非常好用,正处于类似微信的“快引爆的点”,市场占有率将极大提升;而全场景L3则仍需很长时间,但会像L2一样,从高速等有限场景(ODD)开始逐步扩大体验连续性。

在行业经济上,他坦言当前低价竞争“不太正常”,大家都在亏损,盈利的关键在于规模化,通过巨大的销量摊薄高昂的人力与算力研发成本。

在安全层面,他批评了行业内卷AEB测试速度的现象,指出150公里时速的AEB测试更多是“好测试、好宣传”,因为用户除非睡着了,否则早就自行刹车了。

他强调,真正关键的安全指标——误触发率和漏触发率——却无人提及。最后,他提出了“1+1>1.5”的安全观,即“人驾+机驾”的组合,只要人“在环”且不过度依赖,其安全性远远大于纯人驾或纯机驾。

三、邢勋:L4将加速到来 ,摒弃“千人千面”专注“安全通行”

地平线副总裁、智能汽车事业部副总裁邢勋的分享则更具前瞻性,他描绘了智驾的终极梦想、L4的落地路径,并坚决反驳了“千人千面”的驾驶风格。


▲地平线副总裁、智能汽车事业部副总裁邢勋

他首先用一个浪漫的故事定义了智驾的“终极梦想”:用户在上海喝完酒,可以和爱人在车上继续约会、睡觉,车辆则自动驾驶,在次日清晨带他们到杭州西湖看日出。

这是地平线的目标——实现以安全为底座的“出行自由”。对于L4的到来,他持激进乐观态度,认为会“比想象中快得多”。

他指出了“Proveinuse”(数据证明安全)的悖论:即无法在证明安全前去运行,但又必须通过运行数据来证明安全。

他认为破解之道在于海量的L2++车队。当足够好的L2++数据证明系统在特定ODD下不再需要安全准则模型介入时,L4的“量变到质变”就已完成。

他指出,中国L2++的销量增速远超特斯拉,因此中国实现L4的路径会非常快。在产业定位上,地平线旨在“赋能”,即为主机厂提供“技术底座”。

他认为主机厂应专注于差异化价值(如座舱体验),而A点到B点的安全通行这类无差异化的“boringgood”工作应交给供应商,以避免“重复造轮子”。

邢勋最鲜明的观点是,智驾的“千人千面”不存在也不应该存在。他回应用户提问时指出,用户的驾驶风格受心情、天气影响,本身就多变且不一定安全。

智驾的核心是解决A到B的交通问题,而非提供“情绪价值”。“千人千面”的个性化应体现在座舱这一“第三空间”,而非驾驶系统。

他同时确认,舒适性(如平稳过弯、不点刹)从一开始就是智驾的核心考评指标,并预言未来座舱、底盘和智驾域最终必将融合。

结语:辅助驾驶快速迭代

三位专家的发言,从不同维度完整勾勒出了中国智能驾驶产业的现状与未来。

从“安全底线”的规范,到“市场爆发”的机遇,再到“终局梦想”的牵引,三者的观点层层递进、互为补充,共同展现了一个正在从“辅助驾驶”向“完全自动驾驶”高速迭代、机遇与挑战并存的产业全景。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