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开百度APP畅享高清图片
 
一台机械臂正在轻巧、准确地夹起一枚脆弱的鸡蛋,并稳稳地放进另一个格子中。而之所以能够实现这样的场景,依靠的是一只银色的环状物——嵌入机械臂中的六维力传感器。传感器通过检测三维力与三维力矩,能够实时反馈所受到的力的大小与方向。
“目前,这款传感器已经应用在工业机器人上,未来,它还可以安装于人形机器人的手踝和脚踝部位,使人形机器人具备对力的感受与回应,做算法补偿,更好地做出决策。”自主研发该传感器的无锡智立传感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包晨誉对记者说。那么,当人形机器人走路遇到坑洼,就可以通过脚踝感知到的力调整步态避免摔倒,与人类握手时也能够调整相应的力度和方向,避免伤人。
作为物联网构建基础之一、物联网感知世界的“神经末梢”——传感器,就这样赋能着具身智能,为AI行业发展提供着助力。
10月31日,2025世界物联网博览会在无锡正式开幕。比之前“万物互联”更进一步,本届博览会提出的重要概念便是“万物智联”,而想要“万物智联”,自然需要AI与物联网的双向奔赴、双向赋能。
与具身智能类似,智能驾驶也是最依赖于物联网的领域之一。
在无锡市智驾运营服务中心,一块屏幕上显示着无锡全市目前在线的智能驾驶车辆的情况,包括车架号、时速、控制状态和所属公司,涵盖无人物流车、清扫车、无人小巴等,据介绍,受天气、业务等因素限制,目前在线车辆有200多台,但无锡全市接入的智能驾驶车辆已经超过500台。而在博览会现场的A馆与B馆之间,更是设置了一块智能驾驶体验区,来自不同企业的无人小巴造型各异,不少已经在无锡部分开放道路上试运行。
“无锡全市4000多个摄像头、4000多个红绿灯都实现了网联、信控一体化,这在全国城市里都是为数不多的。”无锡市车联网集团副总经理、无锡市车城智联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华贤平说。华贤平还提到,无锡全市已经实现了红绿灯数据接入百度、高德地图,“未来,随着车路云一体化的进一步发展,我们希望‘车路云’的感知数据不仅能够赋能交通,更能够赋能产业,比如在无人驾驶方面提供决策。”
“AI与物联网的融合是必然趋势。”无锡物联网产业研究院副院长、国家物联网先进制造业集群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陈书义说。他指出,目前,AI与物联网两项技术都面临着一些问题。一方面,AI所需要的数据正逐渐走向枯竭,据预测,到2028年所有互联网上的可用数据都会被大模型耗尽,耗尽后甚至会产生幻觉,编造假数据,而物联网则能够提供实时、客观、源源不断的数据,因此,AI需要物联网的支撑;另一方面,据统计,2025年物联网终端数量将超过200亿,但如果终端不具备自学习、自决策、自处理能力,也会带来很多问题,因此,AI能让物联网发挥更大效用。“两者就像是肉体和灵魂,没有AI,物联网就是无知的;AI不融入实体世界,就是无用的。”陈书义说。而只有当AI与物联网双向奔赴,才能真正为千家万户、千行百业带来改变。
在本次博览会开幕式现场,众多成果的发布也在体现着二者双向奔赴的进一步走深。比如,江苏省MEMS传感器与专用集成电路制造技术重点实验室启动,聚焦MEMS传感器及专用集成电路制造工艺、新型MEMS传感器技术、CMOS与MEMS单芯片集成制造平台三大核心方向开展关键技术攻关;中国移动在无锡落地的5G-A“四融合”城市级车路云一体化实践,率先实现了多元算力、通信网络、高质量数据与实际应用的深度融合,为智能网联汽车与智慧城市双向赋能奠定基础;华为云CloudRobo平台首批工业赋能实践成果在会上发布,在精密制造领域,华为云联合无锡跃科智能,基于“视、位、力”多模态感知与任务重规划技术,共同打造扁线电机柔性插装机器人,突破精密插装的工艺难题,帮助换型周期从半年缩短至7天,生产效率提升20%,每年可降低企业成本2000万以上。
曾经,当AI浪潮席卷全球时,总有人在讨论还提物联网是否已经有些不合时宜,甚至更多的强调AI对物联网的单向赋能,但如今,事实证明,只有当AI与物联网不断深入融合,千行百业才能有更加广阔的发展和无限的想象力。万物智联尚是广阔蓝海,各城市能否从顶层设计、政策体系、人才资源等方面把握机遇,交出新的答卷,还值得期待。
原标题:《机械臂能夹鸡蛋了,多亏了AI与物联网的双向奔赴》
栏目主编:陈抒怡
本文作者:解放日报 刘畅





 
 京公网安备 11011402013531号
     京公网安备 110114020135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