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智元报道
编辑:桃子
科研圈炸锅了!从今起,arXiv CS板块,综述/立场类论文必须「同行评审」后才能被收录。全网AI大牛疾呼:AI圈需要新arXiv。
arXiv重磅新规!
从现在起,arXiv中的CS板块,关于「综述/调研」和「立场」类的论文,全部经由同行评审后,才可以被收录。
![]()
也就是说,以后不带「同行评审通行证」,就别想上车!
消息一出,一度登上HK热榜TOP3。
![]()
过去,这类论文本来就不在arXiv正式接收范围内,但因为数量少、质量高,由此被接收。
而现在,LLM生成论文激增,各大顶会/期刊全都蚌埠住了,更别提arXiv。
如今,arXiv CS每月数百篇综述涌进来,90%都是「带注释的文献清单」,基本没有实质性的价值。
![]()
由此,arXiv官方决定收紧CS这类论文的把关。
接下来,「综述」和「立场」论文已被期刊、顶会接收,并完成同行评审后,就可以收录到arXiv CS。
提交时,作者需同时提供经同行评审的期刊引用,以及DOI元数据。
MIT EECS副教授Phillip Isola认为,这一步走错了方向,同行评审有各种途径。
arXiv就该保持「科研界GitHub」的定位,没必要搞成学术期刊的样子。
![]()
还有人大呼:AI界需要一个新arXiv。
![]()
![]()
arXiv CS惊天变革,先过评审再上车
在arXiv官方博文中,详细阐述了这次大改革的前因后果,以及未来的具体方向。
![]()
这并非真正的「新政」,如何说起?
上述两类论文,并非arXiv官方接受的内容类型,过去偶有收录,出于版主裁量,原因在于当时数量少且质量高、对社群有价值。
那么,为什么arXiv CS分类要做出此项变更?具体原因,不言自明。
在过去几年里,arXiv论文数量泛滥。
生成式AI/大模型的出现,撰写论文变得轻而易举,尤其是不包含新研究成果的论文,从而加剧了这一问题。
实际上,在arXiv中所有分类都出现了提交量的大幅增长,但在CS中尤为显著。
![]()
此次做法变更的目标是:
帮助arXiv读者更轻松地找到由领域专家撰写的、有价值的综述文章和立场文件。
让审稿人能腾出时间,专注于处理arXiv正式接纳的内容类型,从而缩短稿件积压时间,持续推动科学发现的步伐。
归根结底,arXiv的核心宗旨是快速、自由地分享研究论文,促进科学发现。
AI批量「炮制」论文,arXiv爆仓
过去,arXiv CS收到的综述或调研文章数量相对较少,但文章质量极高,均由资深研究人员应《Annual Reviews》、《Proceedings of the IEEE》和《Computing Surveys》等出版机构之邀撰写。
同时,提交至arXiv的立场文件同样罕见,通常由科学学会或政府研究小组发布。
尽管当时与现在一样,这些论文不属于arXiv正式接纳的内容类型,但arXiv审稿人因其对研究界的学术价值而予以接收。
![]()
时至今日,情况发生了巨大变化——arXiv总提交量急剧上升,现在每个月都会收到数百篇综述文章。
LLM出现使得这类内容,可以相对容易地按需批量炮制。
目前,平台中收到的大多数综述文章,只不过是附有注释的参考文献列表,并未对开放性问题展开实质性探讨。
不过,也不能一概而论,一定也有高质量的此类论文。
arXiv志愿审稿人团队,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审查每月收到的数百篇此类文章。
如今,期刊和顶会已成为最靠谱的「外援」。
他们专门约稿,征集读者所关心、感兴趣的主题的立场文件和综述文章。
比如AI隐私、伦理、安全、保障这类,而且深入评审,可以确保论点有据、质量在线、学术价值拉满。
学界大佬炸锅:消亡的开始
对于这一政策,学术界大佬们表达了不同的看法。
前谷歌DeepMind大佬Ahmad Beirami,对当前arXiv现状表示认同,但新规的劣势也很明显:
我理解arXiv想筛掉明显垃圾文章,但搞这种门槛会把优质内容也误杀,拖慢成果发布速度,估计很多作者会干脆转投其他平台发快稿。
现在好多论文在审核环节卡几周才上线,连个明确理由都没有。
要我说,最稳妥的做法还是轻量审核:沿用作者信誉和背书机制,标准清晰可验证,别搞那些噪音大的同行评审要求。
现在连正经同行评审都自身难保,硬要把它当硬门槛,怕是连arXiv都要被拖垮。
![]()
艾伦研究所ML大牛Nathan Lambert同样,并不看好最新政策的上线。
这将是arXiv平台,缓慢消亡的开始。
照这个趋势,过两三年他们肯定会对「技术类」研究提出同样要求,最后连这些领域也要搞强制同行评审。
这么搞下来科研成果发布只会越来越慢——毕竟同行评审那套流程本身就耗时间。
![]()
研究员Gavin Crooks表示,arXiv这是要转型成「后印本」平台,不做预印本服务器了。能理解,但真不是个好方向。
![]()
不仅如此,大多数网友纷纷认为,arXiv搞这套,纯属自毁长城?
![]()
![]()
![]()
左右滑动查看
HK讨论中,网友们发表了以上类似的观点。
![]()
怎么提交,不翻车?
那么,对于想要提交此类研究的学者们,接下来该如何做?
1 先投期刊、会议
必须被同行评审的渠道接收,比如期刊或会议,然后才能提交至arXiv。
值得注意的是,Workshop(研讨会)的评审通常不够严格,因此不作数。
2 带上证明
在提交arXiv时,在元数据里放上期刊引用和DOI。如果没有的话,大概率拒稿。
3 被拒后,二次提交
被拒后如何补救?
若原因是「未完成同行评审」,当论文后来通过了严格评审并被接收,作者可按arXiv指引先提交申诉请求,获批后再行二次投稿。
若是「研究科学技术对社会影响」的论文不受影响,直接投arXiv就行,比如cs.CY或physics.soc-ph分类。
最后,arXiv称,如果其他分类也遭AI综述「洪水」淹没,未来也将效仿CS,调整审核政策。
参考资料:
https://x.com/tdietterich/status/1984279763964534836
https://blog.arxiv.org/2025/10/31/attention-authors-updated-practice-for-review-articles-and-position-papers-in-arxiv-cs-category/





京公网安备 110114020135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