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核心提示」
“龟派”零跑,如何跑赢造车马拉松?
作者 |陈法善
邢昀
说起浙大系创业者,有个有意思的现象。
从OPPO的陈明永、拼多多的黄峥、DeepSeek的梁文锋,到零跑的朱江明,这几位浙大系企业家虽然身处不同行业,但他们的创业路径都呈现出一种相似的节奏感:从“性价比”切入,先站住脚,再向上寻找突破壮大。
比如OPPO,早期做高性价比的MP3等产品,后来靠音乐手机和深入县乡的渠道网站稳脚跟。进入智能机时代,OPPO转向精品化战略,聚焦设计、影像与生态,成功实现品牌上行与市场拓展。
再比如拼多多,在淘宝、京东两大电商巨头格局已定的情况下,用极致低价吸引主流平台忽视的庞大下沉用户,激活一个巨量市场,然后再通过“百亿补贴”带动平台升级。
DeepSeek V2大模型最开始被市场注意,除了出色的性能,正是极高的“性价比”,梁文锋将推理成本降到每百万token仅1块钱。
这些浙大系企业家商业思想的底层,有浙大校训“求是创新”的精髓,也与校友段永平所倡导的“本分”理念一脉相承:“做对的事情,把事情做对”。
跟身为段永平门徒的陈明永、黄铮不同,零跑创始人朱江明虽然与段永平没有直接交集,但零跑崛起的路径,也与前面几个案例相似。
不同于高调营销的同行,零跑一直低调得像“小透明”,但是朱江明长期坚持全域自研,依靠掌握核心技术,并且以C11、C10等车型精准切入主流市场,零跑逐渐跑到新势力销量榜首的位置。
今年10月,零跑销量达7.03万辆,同比增长超84%,再次刷新了“新势力”月销纪录;今年前十月,零跑累计销量已超46万辆。
当众多对手沉迷于营销概念时,零跑为何能凭借这种看似“迟缓”的节奏实现断层领先?市场正试图解开这只“乌龟”超越“兔子们”的独特密码。
1、不搞营销,何以领跑?
10月,零跑销量断层式领先“新势力”,在新能源排在零跑前面的只剩比亚迪、吉利银河、上汽五菱等大厂。这也是零跑8个月蝉联新势力“销冠”。
有意思的是,10月17日在零跑举办的沟通会上,有媒体问朱江明,“当大哥的感受怎么样?”
朱江明回复,“谁能够跑到终点现在都不知道,只有不断努力,改变不足,才能跑到终点”。他还借用了任正非一句话:“从来对成功视而不见,看到的都是问题和困难”。
这个回复很谦虚,但也是句大实话。如今,汽车行业里周榜、月榜、高端榜层出不穷,折射出新能源车的集体销量焦虑。即便短期冲到榜一大哥,也不能保平安。哪吒、威马就是前车之鉴。因为,造车是一场马拉松,而非百米冲刺。
当许多玩家为榜单排名绞尽脑汁时,零跑显得像个“异类”。自2015年成立,零跑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是“小透明”,营销上毫无声量,直到2024年8月单月交付破3万,才有更多舆论关注。
看似跑的慢,但零跑选择了一条更笨、也更扎实的路:不争一时之先,而要争长久之稳。这背后的方法论,正是“本分”的第一层内涵“做对的事情”。销量是做好“正确的事”之后自然而然的结果,而非靠营销催生的泡沫。
首先,造车不是一锤子买卖,汽车是耐用品,消费者会在后续的长期使用中给出反馈,积累的市场口碑最终决定车企的命运。因此,静下心来下沉市场,真正读懂用户的需求至关重要。
当不少车企热衷于堆砌华而不实的配置、制造营销话题时,零跑选择回归用户最基本的诉求:经济、实用、安全、可靠。
图说:部分新能源车企月销量(单位:辆)
![]()
在新能源车发展初期,当特斯拉、“蔚小理”在一线市场硬碰硬时,零跑采取了“农村包围城市”的策略。2020年推出的T03车型以A00级的尺寸、A0级的配置和极具竞争力的价格,在下沉市场和城市代步场景中找到了蓝海。
同时,积极布局二三线城市及以下市场,在这些下沉区域竞争相对缓和,消费能力与零跑的定价更匹配,家庭充电桩安装也更方便,有效承接了最初的电动化需求。靠精准定位与务实策略,零跑稳住了基本盘,之后到了纯电时代,靠技术平权、双动力并重,进一步扩大市场优势。
此前市场频繁陷入“增程是否为过渡性技术”的讨论,纯电与增程似乎势不两立。而零跑采取“纯电+增程”双线策略,增程版成了“开路先锋”,吸引大量燃油车用户和里程焦虑者,出色的产品力又反过来带动纯电版本的销量,形成协同效应,成了销量起飞的关键一步。
其次,造车要回归制造业本质。真正让消费者得到实惠的,是把成本用到更易感知、基础体验更重要的地方,如更大的车身尺寸、更长的续航、更全面的标准配置,实现入门即“满配”。
尤其随着智驾时代的到来,用户对车辆的核心需求进一步聚焦于驾驶辅助的实用性上,这离不开激光雷达的辅助。此前,昂贵的激光雷达多用于售价较高的车,今年4月上市的零跑B10,搭载了激光雷达和高通8650芯片,在11万级SUV上实现了高阶辅助驾驶功能。
在朱江明看来,技术平权得益于全域自研、销量规模效应带来的成本下降。他不止一次提及“品价比”的概念,产品要无限地往保时捷靠近,但是卖帕萨特的价格。通过精准产品定位和成本控制,零跑实现了销量加速度。
2023年12月,朱江明在零跑8周年时写了一封信,其中提到“我们第一个10万台花了3年,第二个10万台用时缩短至1年,第三个10万台只花了不到半年”。如今,卖10万台车只用一个半月时间,曾经的“小透明”也实现了从“小众”到“主流”的跃升。
2、长跑的“乌龟”,如何赢“兔子”?
10月17日,在东方明珠塔下,朱江明跟国民初代男神费翔同台,发布旗舰车型D19。
![]()
实际上,这是零跑成立十年来,第一次发布30万元级别的车。此前,国内车企纷纷打造高端品牌,寻找向上突破,但失败的案例居多。过去零跑一直深耕平价车型,第一次做高端产品,质疑声很多:“零跑也敢卖30万?”“零跑能行吗?”
朱江明用杰尼亚VS优衣库的例子来解释过去零跑在高端方面的克制:杰尼亚西装虽贵,但销量有限,利润远不及价廉而量大的优衣库。
言下之意,车企要活下去,不在于造价高和寡的豪车,而是优先通过销量做大利润。过去不做高端,是因为选择了平价的发展路线,不代表不能做高端车型。做高端不是营销上的冲动,而是技术、市场认知积累到一定程度时的水到渠成。D19也是零跑秀肌肉的产品。
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普通消费者或许会为D19的配置、造型、氛围感买单,而内行人则会计算30万元的价格,怎么做出百万级的产品?
这背后正是“本分”的第二层内涵:“把事情做对”,它关乎的是一套将战略蓝图变为现实的可执行方法论。对于零跑而言,要掌控供应链,追求极致效率和规模化效应,而不是过度追求毛利。
如果纯靠外采零部件,成本很难压下,零跑全域自研,整车成本60%以上的核心零部件,如电池、电驱、智驾、座舱等,由自己研发制造,再通过销量摊薄成本,可以给到更高的品价比。
如果卖30万的D19给到百万级配置,在内部也会形成倒逼压力,零跑20万的车型、10万的车型,是不是能给到50万、20万级别的配置?类似的降维打击,背后体现的是企业的运营效率、技术积累和规模效应,这才是零跑隐藏的销量密码。
这一发展路线对成本严管控,对应的是营销少花钱,零跑也因此被戏称为“抠厂”。这跟近年来流行的大场面宣传、造概念营销,花费数亿元改LOGO等形成鲜明对比。
工程师出身的朱江明,用制造业的精细核算,平衡了互联网时代的营销喧嚣。营销上省下来的钱,被精准地投入到研发与渠道,最终反哺给消费者,实现“好而不贵”。
这一路线在最开始也带来巨大的财务压力。2021年至2023年二季度,零跑的毛利率持续为负,2023年、2024年毛利率也仅为0.5%、1.1%。不过,到了今年上半年,零跑毛利率飙升到14.1%。
这正是“把事情做对”后产生的规模效应:毛利提升并非因为车卖得更贵,而是销量规模摊薄了固定成本,是效率提升的自然结果。
即便是浑身名牌的D19,也不会为了追求高利润刻意提高售价,朱江明表示,零跑一贯的风格是“以多少成本定多少价格”,“D系列只是零跑的一个高端产品,不会改变零跑‘好而不贵’的调性。”
跟互联网那套热闹的玩法相比,制造业的打法有点传统且缺少新意,用朱江明的话讲,“要做龟兔赛跑中的那只乌龟”。耐下性子去自研空调压缩机等零部件,性能比外采的成品更优秀,积小胜为大胜,最终将转化成产品的长期竞争力。
3、上榜,更要“上岸”
竞争进入深水区,登上销量榜并不等同于安全“上岸”。
对于一些传统车企,即便没上榜,外界也不担心它们会垮掉,反倒焦虑新势力会不会爆雷。根源在于,传统大厂体量大,辗转腾挪抗风险的能力更强。而新势力可能因为一场车祸就打回原形。
对于零跑来说,目前也正努力向“上岸”的方向游。
销量是“上岸”的发动机。从目前进度看,零跑有望于11月中旬,提前完成50万辆的年销量目标,放在全行业,虽然跟比亚迪、吉利的销量还有差距,但已经约等于半个长城汽车。
早在2019年4月,当行业聚光灯都在“蔚小理”身上、零跑年销售目标仅有1万辆时,朱江明就预测,到2025年将达成50万辆的年度目标,实现盈亏平衡。彼时,不少“新势力”放销量“卫星”,或许没有人把朱江明的话当真,但六年半过去,零跑真正兑现了当年的“大饼”。
![]()
对于2026年的销量规划,朱江明近期表示,目前定调是“有大幅度增长”,具体会在达成年销50万辆目标后公布。
销量提升还带来盈利大幅改善。财报显示,今年上半年,零跑汽车净利润3000万元,成为新势力中第二家半年度盈利的企业。当友商还在亏本卖车、卖得越多亏得越多时,实现盈利帮助零跑打开了“上岸”加速器。
10月20日,零跑发布公告称,公司创始人、董事长兼CEO朱江明及股东傅利泉进行了新一轮增持,均价为63.19港元。这是朱江明两年来第三次增持零跑股票。创始人用真金白银与公司命运绑定,向市场传递信心。
![]()
在快速洗牌的新势力中,除了销量、创始人能力等自身硬实力,“后台”的重要性同样不容忽视。这些年,各地掀起造车竞赛,实际上也是城市竞争力比拼。这中间既有合肥政府纾困蔚来的经典操盘案例,也有威马、哪吒等品牌倒下给相关城市带来的风险警示。
对于零跑来说,诞生于浙江是幸运的。一方面,浙江省各级政府从2017年开始,累计为零跑汽车提供了超90亿元资金支持。尤其是在前期,零跑处于研发与产能爬坡初期,规模小,单位成本高时,金华市及开发区,杭州市及滨江区、钱塘区都为零跑提供了持续支援。
另一方面,在以民营经济为主的浙江,完善的市场化运作,高度成熟的产业链配套,为汽车产品的迭代创新创造了条件。
在D19发布后的媒体沟通会上,朱江明提到,零跑之前不擅长做高附加值零部件,但从今年起,量产的自研空调压缩机、座椅等核心部件的质量,已经超过了供应商,仅座椅的月产量就达到2万-3万个。
浙江开放的市场环境,成了孵化车企最肥沃的土壤。目前浙江已经拥有吉利、零跑两家世界级、准世界级民营车企,放眼全国这是十分罕见的。
实际上,零跑的崛起,不只是一家“新势力”的成功上位,它也清晰地昭示了一种可验证的商业逻辑:在充满诱惑与噪声的市场中,回归“本分”,做那只愿意把冷板凳坐热的“乌龟”,同样可以在这场造车马拉松中跑到领先位置,并且可以跑得更远。





京公网安备 110114020135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