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新科技 » 正文

喝完“六个核桃”,养元开始炒股了

IP属地 中国·北京 编辑:李娜 市象 时间:2025-11-03 18:55:35
六个核桃,困于“六个”核桃。

作者|市象 王铁梅

自从知道‘六个核桃’只是个商标,一罐里的核桃含量顶多只有一个,我就不再给我妈买了。消费者陈韵表示。作为听着经常用脑,多喝六个核桃广告语长大的90后,她曾对该产品的补脑功效深信不疑,并长期购买以表孝心。

然而,随着信息日益透明,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开始认清事实:据营养专家依据产品成分表推算,一罐240毫升的六个核桃蛋白质含量约1.44克,而一个中等大小的核桃的蛋白质含量约为0.77克。换言之,若按蛋白质含量推算,其一罐饮品所含核桃数为1.87个。另有消费者根据公司年报与招股书测算,其结果更低,约为0.36个核桃。

这种宣传与实际的巨大落差,使得众多信赖其功能的消费者感到被误导,养元饮品也因此多次因涉嫌虚假宣传被推上被告席。

但正是这款深陷争议、产品理念明显滞后的饮品,至今仍是养元饮品占比近九成的支柱。在植物蛋白饮料市场整体承压、消费者需求加速迭代的今天,养元却仍死死抱住这棵老树,在产品创新与研发上未见真正有魄力的动作。

那么,养元的精力究竟投向何方?答案出人意料,却又有迹可循:投资。

01 智商税风波

经常用脑,多喝六个核桃这句曾家喻户晓的广告语,让六个核桃成功崛起。在电视媒体的黄金时代,凭借铺天盖地的广告投放与对益智类节目的精准冠名,品牌成功将补脑概念植入消费者心智,迅速奠定了市场地位。

然而,随着互联网信息透明化,其宣称的补脑功效开始面临严峻挑战。越来越多消费者开始追问:一罐六个核桃里究竟含有几个核桃?其补脑功效究竟有几分科学依据?

营养专家通过成分换算给出了答案:一罐240毫升的六个核桃所含有的蛋白质、脂肪含量分别为1.44克、4.8克。若以蛋白质含量推算,其所含核桃数为1.87个;若以脂肪含量推算,仅含有1.58个核桃。

若想达到品牌名称暗示的六个核桃营养,消费者需一次性饮用10瓶;而要达到实证研究中所指的补脑效果,则需连续饮用720瓶,其摄入的核桃仁才等同于直接食用30克核桃连续6个月的效果。

面对质疑,养元饮品澄清六个核桃为注册商标,并非实质含量。其招股书进一步揭示了产品的成本结构:在原材料成本中,易拉罐占比高达52.18%,而核桃仁仅占23.3%。换算可知,一罐产品的核桃仁成本仅约0.23元,尚不及包装罐的一半。这种包装比内容物更值钱的成本配置,与其高端营养饮品的市场定位形成鲜明反差。

市场的回应是残酷的。2019至2024年间,养元饮品营收与净利润已出现四次下滑,核心产品销量从2018年的85.68万吨萎缩至2024年的56.53万吨。更值得警惕的是,2024年在公司主动减产3.77%的背景下,成品库存反而大幅增加33.56%,显然,六个核桃卖不动了。

这一方面源于长期困扰品牌的智商税舆论漩涡,另一方面则折射出植物蛋白饮料行业的根本性变革:消费需求已从模糊的功能概念与节庆礼品属性,转向基于成分科学的日常化、功能化健康选择。

在品牌形象上,养元仍顽固地锚定在健脑与礼赠的陈旧标签上,当代主力消费群体主要是年轻人,与其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出现了严重脱节。其营销叙事仍停留在补脑功能与节日送礼的场景,而新一代消费者追求的,是成分的透明可信、口感的低糖健康、饮用的便捷即时以及品牌带来的社交货币价值。

这种系统性的脱节可以在行业整体变化中窥见,同为植物蛋白饮料的燕麦奶凭借简约设计和咖啡茶饮联名成为都市白领的社交符号,无数新老品牌也试图开辟营销新路径,通过小红书、抖音等内容平台与年轻人建立情感连接,六个核桃却依然深度绑定传统媒体与线下礼品渠道,其包装设计和品牌话语体系流露出强烈的年代感,在年轻人主导的消费语境中显得格格不入。

这导致了品牌最终被孤立在主流消费场景之外它既无法出现在年轻人的健身、办公或午后休闲时刻,也难以成为他们乐于在社交媒体分享的时尚选择。本质上,这不是单一营销战役的失败,而是其核心品牌资产正在加速老化与贬值 。

此外,养元饮品在新品研发上表现出的创新乏力尤为突出。其所谓的产品创新仍困守在核桃乳的固有框架内,仅进行隔靴搔痒的微幅调整,例如推出无糖+高钙产品,仅作单一营养素添加;或推出新鲜装,仅作包装形式更新。这类浅层改良既未突破原料使用的边界,也未拓展新的消费场景,导致市场反响冷淡。包括核桃大豆乳、核桃花生露在内的延伸产品,均未能打开局面,形成规模收入。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行业竞争者却总能精准卡位新兴赛道。旺旺、六养等品牌通过推出更符合健康趋势的低糖燕麦乳,成功吸引年轻消费群体。而农夫山泉、东鹏饮料等巨头更是凭借东方树叶、东鹏补水啦、果之茶等爆款产品,实现了成功的品类跨界,持续扩大市场份额。

当年轻一代追求低糖、多元,当中老年群体转向成分明确的产品,六个核桃既未能像OATLY燕麦奶那样切入B端现制茶饮供应链,又未能推出真正触动新一代消费者的创新产品,其市场边缘化趋势已难以逆转。

02 新品研发与渠道管理相继折戟

养元并非没有进行过新品尝试。自上市以来,其先后推出养元红枸杞型饮料、核桃咖啡乳、植物酸奶等多款产品,然而这些新品均未能打开市场局面,相继折戟。

2018年,养元推出跨品类新品养元红枸杞饮品,意图顺应健康养生潮流;2019年,又推出核桃咖啡乳、核桃发酵乳等,声称旨在满足多元化消费需求。然而市场并未买单,这几款产品表现黯淡2019年,养元红枸杞型饮料与六个核桃植物酸奶的合计销售收入不足600万元。

于是,到2020年,养元对主营业务收入构成进行重新划分,归类为核桃乳功能性饮料和其他植物饮料三大类,其官网所展示的产品也仅剩六个核桃系列核桃乳、2430系列及养元植物奶。本质上,养元已退回单一品类的舒适区。

据其2025年半年报所述,公司业务仍高度聚焦于以核桃仁为原料的植物蛋白饮料。尽管在投资者平台上,多人建议其推出线下茶饮、开展品牌授权或开发瓶装多口味饮料,但这些建议均被管理层搁置或否决。在2025年6月的业绩说明会上,管理层明确表示,目前暂无推出功能饮料、植物氨基酸奶等新品或收购新品牌的计划。

现实是,养元已推出的新品反响平淡,而企业的研发费用竟连年收缩。近十一年来,其销售费用累计超过98亿元,而研发投入累计仅3.21亿元。与此同时,销售人员平均薪酬远高于研发人员,研发团队中超七成人员学历为大专及以下,超三成为高中及以下。在创新投入持续减弱、战略方向仍未明晰的背景下,市场难以看到其第二增长曲线的希望。

在渠道上,养元长期依赖流通+商超传统渠道体系。据报道,2025年上半年其新增经销商126家,华中、西南地区增加较多。截至报告期末,公司经销商总数已达2727家。而该体系在今年遭遇严峻挑战。上半年经销商渠道收入同比下滑18.52%至22.27亿元。尽管直销渠道同比增长8.81%至2.1亿元,但增量规模有限,远不能弥补传统渠道的下滑。

这意味着养元的渠道扩张并未带来效率提升,传统渠道动能正在衰减。与此同时,其电商等新兴渠道也未能有效接棒。截至2024年,养元电商收入仍不足2亿元,营收贡献占比低于4%。

2023年底,养元被曝出经销商跑路、卷款上千万元的事件,暴露出公司在渠道风控与管理方面的短板,极大损害了品牌信誉与市场信心。此外,大量山寨版六个核桃在市场上流通销售,也进一步反映出公司在渠道治理与市场维护上的力不从心。

财报显示,为应对渠道分化趋势,养元制定了所谓差异化渠道策略,包括巩固传统流通与商超渠道、挖掘电商增量、按优先级拓展社群、折扣、即时零售等新兴渠道。然而,报告中并未披露任何新兴渠道的具体收入占比、核心合作平台或专项投入金额等关键成效数据,仅以按优先级拓展初具规模等模糊表述带过,策略的落地效果存疑。

相比之下,其他头部饮品企业已通过携手主流直播平台,实现单场销售破千万元,甚至达成30分钟送达覆盖80%以上核心城市的履约能力。养元在渠道现代化与消费者触达效率上的滞后,已十分明显。

03 投资押中风口了吗?

养元饮品今年以来股价上涨33.27%,这轮资本市场的热度背后,揭示的并非其饮料主业的复苏,而是一场在投资领域的长期布局。

实际上,养元早已是投资界的资深玩家。2021年5月,公司发起设立泉泓投资基金,规模达30亿元;2025年10月再度增资10亿元,养元认缴比例高达99.925%,相当于将2023-2024两年净利润悉数押注。

然而,这笔巨额资金并未反哺其日渐式微的饮品业务,而是投向了长江存储、瑞浦兰钧等硬科技企业,涉足半导体、新能源等完全陌生的领域。

这场跨界豪赌的开局并不乐观。2023至2024年,养元对中冀投资项目的投资亏损分别为1.95亿元与1.75亿元,加上2022年约1亿元的亏损,三年累计亏损达4.83亿元,2025年上半年仍未见好转。

问题根源在于典型的跟风式投资策略,热衷于投资热门行业,从新能源到人工智能再到半导体,却并不具备专业投资机构的行业研判能力。在2024年资本寒冬中,超八成专业机构选择谨慎观望,养元却逆势加码,这种外行闯内行的盲目操作,在硬科技领域长周期、高风险的特性面前显得尤为危险。

唯一的期待寄托在长江存储的IPO进程上。养元对其16亿元的投资占2024年净利润的93%,若这家国内存储芯片领军企业成功上市,或可带来可观回报。但0.99%的持股比例能带来多少实际收益仍是未知数,更何况硬科技投资普遍需要5-10年的回报周期,在此期间主业能否持续支撑更是个巨大问号。

讽刺的是,在跨界投资屡战屡败的同时,养元对股东分红却异常慷慨。自2018年上市以来,公司几乎每年实施分红,且多次超出当期净利润。2024年再度派发现金红利17.14亿元,八年累计分红总额高达158.32亿元。

这种重理财、重分红,轻主业、轻创新的资源配置模式,暴露了养元最根本的战略失误:对核心主业的系统性忽视与对第二增长曲线的投入不足。

作为饮料企业,养元将巨额资金投向与主业零协同的硬科技领域,无异于一场以主业现金流为赌注的豪赌。这不仅导致管理层注意力与资源从渠道、品牌与供应链中抽离,也暴露出其团队缺乏甄别与管控科技项目的能力。

更严峻的是财务风险:把稳健的现金牛利润投入长周期、高风险的吞金兽项目,一旦失败将直接冲击企业利润,甚至拖累集团财务。这种追逐风口的零协同投资,本质是管理层面对增长瓶颈的战略投机。它不仅无法构建第二曲线,反而会加速主业衰落,使企业陷入主业停滞、投资巨亏的双重困境。

快消行业的核心始终在于产品与品牌。当养元将两年净利润投向陌生领域时,已偏离了真正的破局之路。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