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新科技 » 正文

浙江部署推进中小学人工智能通识教育,明确各学段培养目标

IP属地 中国·北京 澎湃新闻 时间:2025-11-03 20:15:48

在人工智能方面走在国内前列的浙江,全力部署推进中小学人工智能通识教育。

近日,浙江省教育厅发布《浙江省中小学人工智能通识教育指导意见》(下简称《指导意见》),通过在中小学各学段全面开展人工智能通识课程教育,培养学生适应智能社会发展的核心素养,重点是学生的计算思维、创新思维、批判性思维与人机协作能力,培育人工智能未来人才。

人工智能已成为当今通用性最广、颠覆性最强的引领技术。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在青少年中开展人工智能通识教育是一种前瞻性投资,有助于他们更自然地将计算思维、人机协作思维内化,并从零开始塑造“科技向善”的伦理观。

作为“杭州六小龙”起飞之地,浙江已提出“加快打造人工智能创新发展高地”。今年4月,该省发布《推进“人工智能+教育”行动方案(2025—2029年)》,要求针对不同教育阶段、类型研发适切的人工智能教育课程,并研究制定中小学人工智能通识教育指南。9月9日,省委书记王浩在杭州市中小学专题调研人工智能通识教育工作时表示,人工智能深刻改变着生产生活和学习方式,在中小学开展人工智能通识课程很有意义,希望老师们在教学、教法、教材中做好人工智能通识教育的“加法”,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想象力、探求欲,培育更多栋梁之才。


2025年7月31日,浙江人工智能应用教育试点学校——杭州市春晖小学,其暑托班开设的人工智能课程吸引不少小学生体验和学习。视觉中国 图

《指导意见》明确了中小学各学段的培养目标。小学阶段以“感知—体验—创造”为重点,重在培养学习兴趣;初中阶段以“理解—应用—协同”为重点,重在深化理解与协同应用;高中阶段以“探究—创新—融通”为重点,重在实践创新和前沿探索。《指导意见》还特别提出,全程均需注重人工智能安全与伦理教育。

在学习内容上,《指导意见》表示,人工智能通识教育内容建设以普及基本概念、技术原理、应用场景、伦理安全和社会影响为核心,结合学生认知发展规律,围绕“人工智能体验与感知”“人工智能知识与原理”“人工智能探索与创新”“人工智能安全与伦理”4个方面构建螺旋上升的核心内容体系。

其中,体验与感知方面,引导学生接触和使用常见人工智能工具,在真实场景中了解其对学习、生活与工作的现实影响;知识与原理方面,引导学生理解人工智能的基本概念,初步掌握数据、算法、模型等核心知识;探索与创新方面,引导学生结合现实情境,通过项目化学习与实践,提升运用人工智能解决问题的能力与创造力;安全与伦理方面,引导学生建立技术安全观和社会责任感,强化伦理意识与行为规范,辩证理解技术发展的意义与边界。

具体而言,小学阶段,要了解人工智能在生活与学习中的应用,能使用语音助手、智能绘图等适龄工具;初步理解数据表达、计算、算法和模块化思想,体验智能系统的工作过程;能够发现身边的问题,畅想使用人工智能工具进行简单的解决尝试;知道在使用人工智能工具时应注意基本的安全问题。

初中阶段,要了解人工智能的主要应用领域,认识其在各学科和日常生活中的实际用途;学习人工智能基础概念和算法,包括学习与推理、机器学习、神经网络、回归和分类等;能将人工智能工具与现实问题相结合,设计合理的解决方案并使用教学工具实现;理解人工智能应用中的隐私保护,认识技术局限性。

高中阶段,要探索人工智能的发展趋势,认识其对社会、行业和未来就业的深远影响;深入理解深度学习、无监督学习、强化学习等原理,掌握大语言模型的基本架构和工作机制;基于已有人工智能架构与模型,尝试构建系统解决实际问题,进行小规模项目开发;能够评估人工智能对社会的影响,理解人工智能伦理原则与责任边界。


杭州市保俶塔实验学校的机器人互动空间配备多台机器狗、机器人,通过对AI设备的编程和应用,让学生实践人机交互。图为机器人与学生同台共舞。杭州市保俶塔实验学校 图

在实施路径上,《指导意见》提出,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将人工智能教育有机融入信息科技、通用技术、科学、综合实践活动、劳动等课程,大力倡导项目化、跨学科学习方式,确保基础内容开足开齐,实现全体覆盖。以校本实施为特色抓手,支持学校发挥办学自主权,因地制宜开发与自身文化、区域产业相结合的特色校本课程与学习项目。以课后服务为拓展平台,为学生提供分层分类的社团活动、专题实践与竞赛集训,并构建“普及—拓展—创新”三级培养路径,为学有余力和有特长的学生创造个性化发展机会。

此外,还将以社会联动为实践桥梁,拓展校外学习资源,推动高校、科研院所、科技馆及高新企业面向中小学生常态化、公益性开放实验室、体验中心和科普基地,通过组织研学、科普讲座等,让学生在真实应用场景中深化理解、开阔视野。

为保障工作的推进,《指导意见》要求,建立省级多部门协同、市县联动的工作机制,形成政策合力;加大经费投入,重点保障课程开发、师资培训、教学设备与实践活动开展。同时,建立健全中小学人工智能素养评价体系,积极采用作品展示、项目答辩、实践操作等表现性评价方式,注重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并将人工智能素养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依托数字技术记录学习过程数据,形成学生人工智能素养成长档案。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