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新科技 » 正文

大厂派、辍学派、00后……30岁以下年轻人正在改写中国科技江湖

IP属地 中国·北京 虎嗅APP 时间:2025-11-04 04:03:18


头图 | AI生成

作者|陈伊凡

在这轮人工智能创业浪潮滚滚而来之时,一股年轻的力量正在崛起。

随着《最有潜力的30岁以下AI领军者·Top20》榜单评选结束,在众多我们从中挑选出了呼声最高的几位AI领军者,试图从他们的经历中,抽取出这群人的人物画像。

我们发现在候选名单中,其中28.1%的创业者为00后;43.8%的创业者集中在AI应用赛道,其次是机器人赛道,只有12.5%的创业者在AI基础设施赛道;在创业者经历背景中,将近一半的创业者拥有大厂的工作经验,但也有12.5%的创业者选择辍学创业。



辍学派:用学习能力弥补经验的不足

松延动力的创始人姜哲源,从幼儿园到大学,没离开清华园这“一亩三分地”,博士期间,他辍学创业,带领团队成立了松延动力。我们在两周前与姜哲源聊过他的创业故事,刚开始创业时,父母不同意,甚至找来了一位企业家朋友,试图“以身说法”,让他放弃创业的想法,没想到这位父母请来的“说客”,却成了姜哲源最早的投资人。

和姜哲源一样中止学业进行创业的,还有付智,共绩科技创始人。他做的事情,更像是一个“算力滴滴”的生意。

AI Agent的爆发,直接推动了AI推理的算力需求,当大量AI视频生成公司、AI陪伴公司、AI模型公司爆发,对算力的需求更加精细化,付智的做法是让这些公司把闲时算力用起来。

一直以来,弹性算力服务都存在一个“不可能三角”——同时满足弹性、稳定和低价。共绩科技做的事,就是搞定这个“不可能三角”。

付智最初只是为了自己的研究需求做的算力共享平台,后来发现这个需求在AI圈子越来越大,在成功服务了五个客户之后,他开始研究AI算力的具体需求、共享算力的流程和要素,以及云市场的格局,接着就决定休学创业。

这些辍学的创业者,尽管没有太多产业界的经历,但在与他们交流的过程中发现,他们的学习能力极强。

第一步是“干中学”,他们说,像“没头苍蝇”一样尝试和摸索,形成初步的感受;然后找行业人士交流,我之前还曾经遇到过一位辍学创业者告诉我,他给自己定了一个目标——每天都要和10个行业人士打电话。这些经验很大程度上帮助这些初出茅庐的创业者建立宝贵认知;第三是广泛阅读,姜哲源说,他最近在看段永平的传记,学习他的供应链和渠道管理的能力,他甚至也会报很多市场营销方面的课程。付智则是会组织每周的公司学习会,并分享读书笔记,从书中寻找出和自己业务相结合的经验。

大厂派:有经验的创业者

当然,在我们的候选名单中,有大厂工作经历之后再创业的创业者占大多数,为43.8%。

例如AI 3D大模型公司VAST的创始人宋亚宸,在创立VAST之前,曾就职商汤,同时也是通用大模型独角兽公司MiniMax的001号员工。他曾在商汤落地了多个人工智能项目,实现了AIGC技术在动画和游戏行业的商业化落地。

曾经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宋亚宸说,商汤的经历,让他搞清楚AI到底是怎么回事,理解它的技术架构和原理,并学会怎么作出基本的技术判断。

乐享科技的郭人杰,在创立乐享科技之前,曾担任追觅科技中国区的执行总裁,在追觅期间,他带领营销团队,他用三年时间,将追觅中国区的业务从0做到60亿元的规模。这种做增长的宝贵经验也被他用到了乐享科技的创业中。

还有另一部分占比高的创业者,则是毕业后即创业的年轻人,占比达到34.4%。他们大部分是博士毕业,他们与辍学创业者类似,尽管没有足够多的行业经验,但通过极强的学习能力,投身创业的浪潮中。

年轻人创业:以AI应用和机器人赛道为主

在我们的候选名单中,大部分是AI应用方向的创业者,占比为43.8%,其次是机器人行业创业者,占比为37.5%。

这是这一轮AI创业的红利,在氛围代码之下,手搓一个AI应用并不难,技术已经不是关键门槛,在AI应用方向,考验的不仅是对行业的理解,还有对于产品的品味、对年轻人的理解,以及做增长的思维。

AI应用方向,尤其是消费级AI应用,不需要过多的行业资源积累,因此对年轻人更友好。

这里就隐藏着对用户需求有很好的洞察,有魔鬼般的细节追求;懂得打造一个“粉丝生态”。

因此跨专业的背景非常重要,我们梳理了这些候选人的履历,基本都有跨专业的背景,例如生境科技的刘紫东,创办了一家面向消费者的AI 3D空间设计公司,一句话就能生成指定的户型3D设计方案。这与刘紫东建筑设计和AI交叉学科背景是相关的,因为这不仅要求AI技术,还需要设计品味和审美。

另外,懂营销非常关键,我们看到在我们的候选名单中,就有不少年轻创业者自己经营着自媒体账号。比如首形科技的CEO胡宇航,就是一个小红书博主,他的粉丝数有28.2万,他会在小红书上分享自己的产品和创业经历。

快速迭代、商业思维,跑通商业闭环

我们在与他们沟通中,快速迭代和跑通商业模式,是这些年轻人脱颖而出的关键。

我们在和很多创始人沟通的时候,尤其是没有大厂经历的学生创业者,最初都会跳入商业化的“陷阱”,进入了“我的技术很好,但技术和市场不匹配”的藩篱。因此商业化的能力,对年轻创业者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我们的候选名单中,这些公司基本都是2023年左右成立,最年轻的是在2025年成立的公司,但其中已经有几家在一年后实现了上千万营收。

这里的公司,基本每周就会有2次-3次的迭代,哪怕发现这条商业模式走不下去,他们会快速转变,拓展或转型进入新的业务形态。

例如VAST,在去年5月,从针对C端用户的产品,拓展到提供针对PGC场景的工程师生产工具;语核科技的AI Agent,最初的PMF是一个面向开发者的企业级Agent平台,可以用它搭任何一个垂直Agent,后来他们意识到这样做不够聚焦,也不能直接解决客户的痛点,于是迅速转型,成为聚焦售前的AI Agent。

这其实也是这一轮AI创业的特点,有许多公司已经不是最初成立的样子。美国最大孵化器,也是全球知名孵化器YC的Demo Day中,有很多项目在一个月里已经转型了一两次,年轻人没有过往经验的包袱,也非常容易接受新的观念和技术,这是这一届年轻人的优势。

“人最幸运的,莫过于在人生途中,即在年富力强的壮年,发现自己的使命。”斯蒂芬·茨维格说。

总之,这些30岁以下的创业者,在ChatGPT发布之后的时点,怀揣自己对AI的理解,用创业——这条“反常识”的解题思路,试图回答自己的未来的想象。

虎嗅《最有潜力的30岁以下AI领军者·Top20》榜单评选工作已经结束,我们选出了这群创业者中具有代表性的20位,他们是这个群体的缩影,最终榜单结果将会在11月22日虎嗅F&M创新节上公布&颁奖,敬请期待。

虎嗅F&M创新节门票上线中,点击下方链接,立即锁定席位~


本文来自虎嗅,原文链接:https://www.huxiu.com/article/4800005.html?f=wyxwapp

声明:包含AI生成内容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