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网友吐槽称,马上就能凑满减、先用后付、免密支付了。如果继续阿里化下去,就不打算续会员卡了。
昨日晚间,山姆会员店官方账号发文回应,本次APP的改动于今年8月底开始上线进行测试,并在期间持续根据会员的反馈进行优化。这两天陆续收到了更多来自会员关于商品图片等方面的宝贵建议,将会持续改进,以更好地展现商品的真实形态并提升体验。

其实就是一句话——跟这位前阿里高管无关,他是10月底才加入的,app 8月份就测试改版了。
山姆会员店近年来通过差异化定位、严苛选品策略和会员制模式,成功塑造了中产阶级消费符号,2024年中国会员数突破900万。
怎么一个改版,这些中产们这么大反应?还归咎于“阿里味儿”?
来看看新总裁的履历:
10月27日,沃尔玛中国宣布了山姆会员店总裁新人选、原阿里巴巴集团副总裁刘鹏。山姆代理总裁Jane Ewing将结束外派任期、返回沃尔玛国际部。
刘鹏曾担任天猫国际总经理,天猫进出口业务总裁,负责将众多海外品牌引入中国;更早以前,他还曾在苏宁电器、海尔集团、麦德龙供职。
其实,如果不看阿里这段经历,以前他在零售也是很有经验的。
会员反感山姆 阿里味 的核心原因是对品牌信任的动摇和差异化体验的消失,而非单纯抵触阿里系产品。虽然表面上看是对 APP 高饱和精修图等功能的不满,但深层反映的是会员对山姆可能从 会员第一 的精选模式转向 流量至上 的阿里电商逻辑的担忧。
会员反感的不是阿里产品本身,而是这些变化所代表的商业模式转变:
山姆靠会员费盈利,强调 信任付费,阿里系电商依赖 流量玩法;SKU从 少而精 到 多而杂,从通过严格选品为会员节省时间,到阿里系那样提供海量选择;从会员专属感,到阿里系那样的普惠促销。为什么会员们疯狂吐槽是在这时候?本身山姆让会员“积怨已久”,如下架高口碑产品,换上大众化商品 (好丽友派、卫龙辣条),选品不好,喜欢的复购的商品没了等等。
更深层的矛盾在于,山姆正陷入规模扩张与定位坚守的两难。近五年门店数量翻倍的高速增长背后,是会员增速从40%降至16%的现实压力,线上GMV增速也落后于盒马等竞争对手。或许正是这种增长焦虑,让其试图通过界面优化提升转化效率,却误判了会员需求:中产家庭选择山姆,不是为了凑满减的刺激,而是为了省去比价、辨真的精力成本。一个界面改动的不满,加上前阿里高管恰逢其时的加盟,凑一起就爆了。
但将矛头简单指向刘鹏的阿里背景,显然忽略了其履历中的多元基因。如他在麦德龙的线下零售经验,天猫国际时期的全球选品能力,也应该是山姆需要的。这场争议的本质,是会员对“互联网化侵蚀零售本质”的集体焦虑,而非对个人履历的否定。
就算刘鹏带来了阿里味,也不应该全部否定、一棍子打死。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阿里的数字化能力本可成为助力,比如用技术优化履约效率、大数据挖掘消费趋势,而非简单复制流量运营套路。
总之,刘鹏的上任恰逢山姆的转型关键期,他需要破解的,是如何在数字化升级与会员体验之间找到平衡。再给刘鹏一段时间,那时候山姆没让会员满意,再骂也不迟。
也建议山姆多组织组织与会员对谈,多听听意见。
这场小风波,也衍生出一个话题:“阿里味儿”是个贬义词吗?
得先搞清楚阿里味儿到底是啥?不同人有不同的理解。
提到“阿里味儿”,你可能先想起“对齐颗粒度”这些互联网行业术语,这些术语后来也变成了业界打趣的谈资。
有些情况也代表了阿里人跳槽到别的公司,带去阿里的某些工作方法,一些帖子里吐槽PPT、加班等,相信这些现象应该有所改观。对行业外人来说,则代表了普遍互联网公司的产品运营方法。
对阿里人自己来说,“阿里味儿” 原本是阿里巴巴内网论坛的名称,代表着开放、透明的文化氛围,也代表了“创业者心态”、“因为信任,所以简单”这样的企业价值观。
“阿里味儿” 本身没有固定的褒贬,争议的核心在于其背后的逻辑,是否适配具体场景。
在淘宝、天猫等大众电商平台,流量导向的玩法能满足海量用户的低价、促销需求,此时 “阿里味儿” 是有效的商业模式。在山姆、麦德龙等会员制商超,用户付费买的是 “精选、真实、省心” 的体验,阿里味儿的促销逻辑和过度包装反而会破坏信任,此时就会引发反感。
综上,不能简单将 “阿里味儿” 归为贬义词。它更像是一个 “场景化标签”,在适配的场景中是正面经验,在不适配的场景中则会成为负面争议点。(超角度)





     京公网安备 110114020135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