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广告擦边,安全教育不安全,宝宝巴士一周两道歉!
是第三方平台不好监管,还是流量变现来钱快?频繁翻车,是“技术漏洞”,还是“良心漏洞”?
开屏广告、自动跳转、诱导性按钮,多款APP“失守”,“野蛮生长”的广告何时休?
对儿童的保护从来不是一句 “审核疏漏” 的道歉就能完成的,它需要企业守住底线,需要技术戴上枷锁,更需要每个成年人记得:我们守护的不仅是某个孩子的童年,更是一个时代的未来。
大象新闻记者 史蓓蓓 王艺枫
开屏跳转低俗广告?安全教育反成隐患?宝宝巴士一周两道歉!
开屏广告不推卡通动漫,不推识字儿歌,竟然直接给孩子们送上低俗擦边直播!最近,一个号称专注儿童启蒙的APP——宝宝巴士,着实惹怒了一众家长。
事件的发酵始于10月27日,一位妈妈发现宝宝巴士开屏广告存在低俗擦边内容,随后更多家长加入吐槽:有用户称孩子误点广告后,甚至还会自动弹出三女共侍一夫的低俗小说页面;还有家长反映关闭键被刻意设计得极小,未成年人根本无法自主操作。
随着舆情迅速升级, 10月28日,客服回应称“正常情况不会出现此类问题”,“审核过程中难免存在疏漏”。对此回应,家长们并不满意,面对汹涌民意,宝宝巴士于10月29日密集回应:上午通过媒体承认责任,称问题源于第三方广告平台;中午发布官方致歉声明,宣布三项核心整改措施;晚间再通过新京报独家对话披露更多细节。
![]()
(宝宝巴士股份有限公司发布的声明)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又有网友发布视频指出,宝宝巴士居家安全绘本《啊!小心触电》中关于用电安全的歌词,存在引导幼儿接触危险的隐患。10月31日,宝宝巴士再次发布声明道歉并表示将整改。
好一个“第三方平台接入”,这锅甩的溜!
一周两道歉,这波操作,看似诚意满满,但却让人不得不质疑:为什么总是要等到问题曝光,才想起来整改?
针对这次事件,人民网、法制日报等权威媒体也第一时间给予了高度关注,纷纷下场谴责。“这不仅是技术层面的弹窗失误,更是儿童网络保护机制的系统性失效。”“责任划分上,平台作为广告发布者,依据广告法第三十四条应负有法定审核义务,因此不能仅以“审核疏漏”为由免责,若未履行审核义务,则需承担相应法律责任。”
![]()
(人民网、法制日报对于宝宝巴士事件的评论)
对于宝宝巴士的回应,不少人表示,没有说服力。有网友就一针见血地指出:“还记得自己是一款做早教的app吗?”还有网友觉得:“真正的歉意,从来不是事后补救的表态,而应该是把儿童权益置于利润之上的日常坚守。”还有一个评论点赞非常多:“但看在钱的份上,下次还敢? ——对不起,下次还敢。”
网友的评论,说明了人心所思。在大家眼里,宝宝巴士不是普通APP,它是号称服务2亿家庭、主打儿童启蒙的“育儿神器”。据官网介绍,宝宝巴士是专注打造儿童启蒙数字产品的原创品牌,累计服务全球7亿家庭用户。秉持的理念是“快乐启蒙”,让孩子在趣味中认知世界,感受“真、善、美”。
我们不禁要问:一个以“专注儿童启蒙”、“快乐启蒙”为立身之本的品牌,为何会选择与那些可能推送低俗内容的、开放的“第三方广告平台”合作?
是“技术漏洞”,还是“良心漏洞”?
作为“0-8岁儿童启蒙数字内容提供商”,宝宝巴士的广告争议背后,是其营收结构的历史变迁与现实困境。天眼查显示,这家成立于2009年的企业注册资本3.6亿元,曾在2015年完成4000万元B轮融资,2021年冲击创业板IPO未果。
宝宝巴士的创始人唐光宇出身程序员。2010年,因为两岁儿子学不会辨认颜色,于是自己开发了“宝宝学颜色”App。这款App不仅解决了自己孩子的学习问题,也意外获得了市场认可,通过用户付费下载,唐光宇每天能收获300美元。自此,唐光宇找到了儿童早教这一巨大的蓝海市场,带领宝宝巴士迅速扩张。
![]()
(宝宝巴士APP中部分内容)
然而,唐光宇曾直言,“程序员出身的创业者,在专注程序和产品的同时有一个致命缺点,那就是商务的薄弱”。正是这一认知,让宝宝巴士选择了完全依赖广告联盟的变现路径,其招股书暴露的收入结构也佐证了这一点。
2018至2020年,宝宝巴士营收从2.54亿元增至6.49亿元,其中APP合作推广收入占比连续三年超72%,2020年更是达到76.76%,仅百度一家就贡献了50.74%的营收。
其实这几年,宝宝巴士在数字内容之外,也在尝试通过点读笔等硬件产品拓宽营收渠道、降低广告依赖,但效果却不敢恭维。在新浪旗下的消费者服务平台黑猫投诉和小红书以及京东平台“宝宝巴士旗舰店”中,有家长吐槽质量不佳。
针对这次舆情,宝宝巴士将如何对第三方广告进行有效监管;后续如何拓宽产品类型,降级广告依赖等问题,记者向宝宝巴士提出了采访要求,但截至发稿未收到回复。
多款APP“失守”,“野蛮生长”的广告何时休?
这次宝宝巴士“翻车”,不过是整个APP广告乱象的冰山一角。
如今打开手机,开屏广告、自动跳转、诱导性按钮已经无处不在,让人防不胜防。
更让人气愤的是,带有诱导或擦边性质的弹窗广告已覆盖到一些儿童或母婴APP上,相关投诉屡见不鲜。
以面向儿童的APP“儿歌多多”为例,就不止一位有家长反映广告“太明显”,孩子拿着手机看“儿歌多多”时经常误触广告。
![]()
(黑猫投诉平台上家长发起投诉)
今年2月,就有一位用户在黑猫投诉平台称,孩子在使用“儿歌多多”时误点弹出广告,导致支付宝通过免密支付被扣款29.9元。
![]()
(黑猫投诉平台上家长发起投诉)
在小学生中风靡的“天天跳绳”,点击跳绳后即出现短视频平台弹窗广告。此外,家长还发现,该运动APP存在较多小游戏,令孩子沉迷,甚至陆续充值上千元。
另一款学习类APP智慧树,不仅开屏广告会点击跳转至其他APP,其页面也会推送购物平台、游戏等各类广告。
此外,小猿搜题、作业帮也曾陷入“涉黄风波”,母婴APP美柚也被爆推送低俗交友内容……
虽然用户苦广告久矣,但企业毕竟不能一直“为爱发电”,想长期发展需要盈利,而“免费内容+广告”“付费会员”是主要的变现方式,但也并非意味着无底线、无监管。
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博士,大象财富特约评论员丁建波表示,数字时代,孩子们接触网络在所难免,而且会越来越低龄。企业承担着社会责任,其产品不仅要产生经济利益,同时还要产生社会利益。尽管已经及时改正并做出了道歉行为,但是更需要做的是引起同行业以及监管部门的重视,希望商家自律,更希望相关部门严格管控广告商,“不止是宝宝巴士这样的教育APP,而应该是所有的内容提供者都应该坚守底线”丁建波说。
“作为教育内容提供方,对于搭载的其他信息或广告,必须符合国家相关法规,并与自身教育产品存在一致性和关联性。”河南省商业经济学会副秘书长胡钰在接受大象财富记者采访时表示,作为“第一责任人”,企业需要对其应用中搭载的信息进行审查并承担相应责任,而不是出了问题甩锅第三方,“尤其是出现不利于孩子健康成长的信息和广告,会导致自身品牌受损,得不偿失。”
有分析人士称,关于低俗广告频发的原因,核心在于利益驱动,同时存在一定的监管盲区。以儿童为主要用户的APP,应从行业层面立规,可参考游戏分级制度,根据使用者的不同年龄,如学龄前、小学、初中等,提供一键选择禁止广告、选择可展示的广告类型等功能,由监护人在安装应用时选择。
“良好的商业生态是企业、渠道和用户都能获益,落实监管与压实主体责任仍是关键。”胡钰认为,只有各方协同发力,才能从根本上规范广告推送行为,净化教育内容市场环境,还市场持续和健康发展的能力。
本原创稿件版权归大象新闻所有。转载或合作,请联系:0371-65888889;邮箱daxiangcaifu@126.com。





     京公网安备 110114020135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