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新科技 » 正文

重庆专家发现脑卒中治疗新靶点

IP属地 中国·北京 上游新闻 时间:2025-11-04 16:15:11

11月4日,上游新闻记者从陆军军医大学新桥医院获悉,近日,该院神经内科杨清武教授团队在国际权威神经科学期刊上发表研究,首次揭示干扰素诱导蛋白BST2在人体边界星形胶质细胞中的关键作用,并阐明其通过特定信号通路“招募”小胶质细胞、加剧神经损伤的新机制。这一发现为脑卒中后早期抗炎治疗提供了新的靶点与策略。

据统计,脑卒中是我国国民首位致残致死性疾病,每年新发病例约数百万。尽管静脉溶栓、取栓等血管再通技术能有效恢复血流,但术后炎症反应仍导致大量患者神经功能恢复不佳。“血管再通后,大脑内的炎症反应就像一场‘余火’,继续损伤着本可存活的神经元。”杨清武教授表示,“如何控制这场‘余火’,是当前临床面临的棘手问题。”

研究者通过单细胞测序与空间转录组技术,在脑梗死边界区域鉴定出一群高表达BST2蛋白的特殊星形胶质细胞亚群。进一步实验表明,BST2通过激活特定信号通路,促使星形胶质细胞大量分泌补体蛋白C3,进而“招募”具有促炎特性和神经毒性的小胶质细胞聚集至损伤边界,从而加剧神经元丢失与炎症损伤。

研究人员在动物模型中分别采用基因敲除与抗体干预两种方式阻断BST2功能后,发现损伤边界聚集的小胶质细胞数量显著减少,存活的神经元数量增加,且小鼠在卒中后14天内的运动功能显著改善。值得一提的是,研究发现,靶向BST2为调节星形胶质细胞与小胶质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提供了一种更具局部性和特异性的策略。该策略能够有效抑制有害的神经炎症反应,同时保留神经修复机制。

研究人员介绍,该方法有望与现有的补体导向疗法形成互补,从而降低全身性副作用的发生风险。该机制不仅在卒中模型中得到验证,在阿尔茨海默病、创伤性脑损伤等模型中同样存在,显示出跨疾病保守性,为多种神经炎症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新思路。

上游新闻记者 石亨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